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环境保护知识点(不含公式推导及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交通环境保护知识点(不含公式推导及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
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动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2.环境要素的特点:(1)最小限制律:环境质量受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环境要素
的控制而不是所有环境要素的平均水平;(2)等值性:每一个环境要素在环境保护中地位相同;(3)环境的整体性大于诸环境要素的个体之和;(4)所有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3.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环境科学与
环境保护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人祸”,而非“天灾”。

人为的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类:(1)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受力,使生态环境恶化或自然资源趋向枯竭;(2)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4.道路交通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在交通领域的体现。

5.单车污染因子:每辆车行驶单位里程所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单位是g/(km·辆)。

测量方法有:台架测试法、隧道实验法、道路车载测试法、道路遥感测试法、排放模型法。

6.道路交通项目基本建设程序:(1)提出项目建议书;(2)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3)对建设项目进行决策;(4)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设计文件;(5)施工前准备;(6)建设实施;(7)竣工验收合格交付生产使用;(8)运营一段时间后项目后评价。

7.道路环境影响的特点:线形带状污染。

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生态环
境、环境空气、环境噪声(特别地,交通噪声频率在250~1000Hz之间)
8.道路建设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植被和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农业土壤
与农作物的影响,对水环境的影响,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

9.道路建设运营对环境空气影响的几个方面: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 x)、
碳氢化合物(烃类或含氧有机物)、光化学烟雾(空气中具有一定浓度的HC和
NO x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进行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一种毒性较大的淡蓝色烟雾)、二氧化硫、颗粒物(颗粒越小,危害越大)。

10.机动车尾气中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危害作用的成分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
(CO2)、可吸入颗粒物(IP)和铅(Pb)。

11.道路环境污染受制于的几个因素:(1)车,如车型、燃料、排气量、温度、海拔、
空调、行驶里程等;(2)路:路面状况、坡度等;(3)交通状况:加速、减速、怠速;(4)人:驾驶熟练程度(新手或者老司机)。

12.公路建设的主要环境影响:视觉影响、空气质量、交通影响、交通噪声、社会经济、
水质、野生生物。

13.环境敏感点的分类:(1)声环境敏感点:例如学校教室、医院、疗养院或其他有
特殊要求的地方;(2)空气敏感点:例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文遗迹和学校、医院、疗养院或其他有特殊要求的地方;(3)生态环境敏感点:例如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成片的林地和草地;(4)水环境敏感点:例如河流源
头、饮用水源、瀑布上游、温泉地区、养殖水体和经济水体;(5)社会敏感点:例如重要的农田水利设施、规模大的拆迁点、文物、遗址保护点等。

14.各类环境敏感点的公路中心线绕避距离:(1)声环境敏感点:100米,学校、医
院、疗养院200米;(2)环境空气敏感点:空气一级标准时大于100米;(3)生态环境敏感点(省级以上保护区):100米;(4)水环境敏感点:Ⅰ-Ⅲ类水质的水源地100米(当路基边缘距饮用水小于100米或距养殖水体小于20米时,隔离防护)
15.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1)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节省人力财力收效大,但
只能获得二手资料不全面;(2)现场调查法:直接获取一手资料,但工作量大,耗费人力物力受季节等因素限制;(3)遥感调查法:可以从整体上了解环境特点,但是精度不高,不适用于微观环境状况调查。

16.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1)自然环境调查: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形地貌、
气候与气象、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与水土流失、动植物与生态、噪声;(2)社会环境调查:包括社会经济、文物与“珍贵”景观、人群健康状况;(3)交通污染源调查:用于掌握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及其分布,经过计算,对污染源做出评价,然后提出切合实际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方案。

17.声级计分为O型(实验室标准)和Ⅰ、Ⅱ、Ⅲ型。

对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的
仪器精度为Ⅱ型以上仪器。

18.车辆行驶噪声测量要求:(1)测点处声级计距行车线7.5米,距地面高1.2米;
(2)测试场地要求平坦开阔,跑道应有100米以上;(3)路面要求平直、干燥的沥青路面或者混凝土路面,路面坡度不超过0.5‰;(4)本底噪声低于10dB;
(5)被测车辆不载重;(6)避免风的干扰可用防风罩。

19.道路交通空气污染指的是由于道路建设和运营所产生的烟、尘和有害气体,其数量、
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空气的自然净化能力和允许标准,使人和生物蒙受其害。

20.公路水污染成因:路面径流、生活污水、汽车废水;处理方法:分流制、合流制。

21.需氧有机物污染: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酚和醇等有机物可以在微生物的作
用下分解,但这个过程需要消耗氧气。

生活污水和大部分工业废水中都含有这类有机物。

此类有机物排入水中,会加速微生物的繁殖和溶解氧的消耗。

当水体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到4mg/L以下时,水生生物将无法生存。

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将由厌氧微生物进行分解,差生大量硫化氢等带恶臭的气体,使水体变黑变臭,造成水环境严重恶化。

22.油类污染中:每升石油的扩展面积可达到1000~10000m2,每升石油完全氧化需要
消耗40万L海水溶解氧。

23.水生生物能生存的水温上限为33~35℃
24.国际上公认的六大毒物是:氰化物、砷化物、汞、镉、铬、铅。

25.生化需氧量(BOD):在有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
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常用的单位是mg/L。

生化需氧量高,表示水中污染物质多。

这是一种间接表示水被有机污染物污染程度的指标。


26.化学需氧量(COD):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能够将单位体积污水中有机物氧化成
H2O和CO2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


27.道路交通环境影响预测:(1)数学模式法;(2)物理模拟预测法;(3)对比法
与类比法;(4)专业判断法。

28.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三大类:(1)规划环评:是指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
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2)项目环评:是指在道路交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对其建设运营可能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影响、噪声、空气污染等影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3)后评价。

29.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30.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
等)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

31.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
污染物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的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标准,或者说是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的有害因素的允许限值或排放量(浓度)。

3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按环境功能区划分为三类:一类为自然保护区、风景
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一类区执行一类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类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类标准。

33.评价大纲一般包括:总则、项目建设概况、拟建项目地区环境简况、建设项目工程
分析的内容与方法、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成果清单、评价工作组织、计划安排、经费概算。

34.环境影响报告书目的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对项目可能给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和
工程中采取防治的措施进行评价,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论证和选择技术经济合理、对环境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5.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相关矩阵法、网络法、图形叠罩法。

36.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点:(1)总则;(2)项目工程概况;(3)项目地区环
境(现状)概况,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环境;(4)地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5)项目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及减缓措施建议;(6)路线方案比选分析;(7)公众参与;(8)环保计划、环境监测计划;(9)环境经济损益分析;(10)环境影响评价结论;(11)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2)主要参考资料;(13)附图、附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