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税收的作用“只有税收和死亡,是人生无法避免的两件大事。
”税收是人类一生中必须经历的事情,是每位公民都需要履行的义务。
税收的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
它体现了一定社会制度下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马克思说:“赋税是政府机关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而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
恩格斯也指出:“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
”这些都说明了税收对于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
1、税收作用的发展(1)税收的作用税收作用是税收职能在一定政治经济条件下所具体表现出来的效果。
1.税收的作用,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会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条件和政治经济任务的变化而变化。
①在生产力水平低的条件下,税收收入规模小,税收的作用也小;②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税收采用实物交纳的情况下,税收作用的范围也小;③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里,税收人事部采用货币交纳形式,税收的作用范围就大大地扩大了。
2.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同,税收的作用也不同。
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可以直接运用税收杠杆,来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税收的作用可以比以往任何私有制社会发挥得更充分、更好。
(2)我国税收作用的发展1.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国家财政极为困难,再加上投机商人引发了物价波动的浪潮,为了克服财政困难,消灭预算赤字,平抑物价,政府统一全国税政,广泛开辟税源,充实和加强税务机构,到1951 年,终于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赢余把国家财政置于稳固可靠的基础之上。
与此同时,随着税收收入的增加,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有了很大改善,为之后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总之,这一时期的税收,在消灭预算赤字、平抑市场物价、恢复国民经济、争取整个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因此,这个时期的税收,根据“公私区别对待,繁简不同”的原则,实施“工轻于商”的政策,在配合“三大改造”,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经济,有步骤、有条件、有区别地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计划经济时期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逐步摆脱了旧的传统体制观念,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经济条件起了重大的变化,税收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税收作用日益扩大。
特别是1992 年l0 月党的十四大确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经济形势的新的重大变化,税收可以起的作用更为扩大。
2、当前我国的税收作用(1)筹集国家财政收入,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资金需要税收的这一作用是与税收的财政职能相对应的,在任何社会形态下税收都具有这一作用,只不过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运行机制、财政收支状况的不同,其作用程度也不同而已。
在实践中,各国的税收收入在其财政收入中一般均占80-90%左右的比重。
因为,在财政的诸多收入形式中,只有税收可以为财政取得、可靠的收入,并且不需要偿还,是国家的永久性收入。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
税收的财政职能决定了税收在财政中的重要地位。
税收与财政同属于分配范畴。
虽然税收是财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财政分配关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这种独特的地位,不仅表现在税收具有独特的调控功能,而且税收活动对财政的意义重大。
首先,税收是财政最重要、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税收分配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的特点,收入可靠稳定,也无须像国债收入那样还要偿还。
而多税种、多税目、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税制度,为广泛地大量地聚集财政资金提供了条件;税收的按年、按月、按旬、甚至按日征收,均匀入库,也有利于财力调度,满足日常财政支出。
其次,税收有利于规范、明确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应是政府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最根本最规范的分配方式。
税收分配,不仅有利于政企分开,而且也有利于企业进行公平竞争。
最后,多税种多层次的税源分布,有利于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源分享,如今分税制已成为世界通行的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2)税收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延伸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税收调节经济更加必要、广泛和深入,税收成为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控的重要经济杠杆。
1、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在封闭经济状态下,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为: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政府支出=储蓄+税收国家可以运用税收和财政支出手段,直接调节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均衡。
①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出现总需求膨胀时,国家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减少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下降,从而降低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
②当社会总需求严重低于总供给,出现总供给过剩时,国家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包括免税、退税),增加企业和消费者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上升,以助于克服经济衰退。
2、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可以通过多个环节进行。
由于个人收入分配在社会经济分配的全过程中表现为个人收入的实现环节、使用环节、财富积累环节及转让环节,通过在个人收入分配的各个环节设置相应的税种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收入分配税收调控体系。
在个人收入的实现环节,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可支配收入,通过征收社会保险税补充低收入者的收入。
个人收入的实现环节是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最重要环节,其中个人所得税是税率调节收入分配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
一方面,通过累进税率的设计可以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给予低收入阶层税收优惠。
开征社会保险税则可使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制度保证和法律保征。
社会保险税是社会保障的主要资金来源,可以为政府筹集到必要的社会保障资金,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直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
在个人收入的使用环节,通过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起到补充调节的作用。
由于分配与消费是密切相联的,消费不公是分配不公的最终表现形式。
但用税收有选择地调节其中的高消费,不仅可以在流通领域调节高收入阶层的支付能力,进而间接影响个人收入分配,还可以引导高收入者把高收入转化为生产性投资,从而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效率的提高。
(3)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税收在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是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工具。
税收的权力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每一个主权国家都应该行使这个权力。
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中,通过税收行使国家主权,争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如对外商在我国取得的收入征税,一方面是遵循国际惯例,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我国经济利益外溢,维护了国家权益。
2、保护本国经济。
通过关税,对进口的不同商品,规定差别税率,体现了国家鼓励和限制的政策,以此来调节进出口产品的品种和数量,达到既保护国内工农业生产,又有利于引进我们所需要的商品的目的。
3、加强出口商品竞争能力。
通过对鼓励出口的商品免征关税和实行消费税、增值税的出口退税,使我国出口商品也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加强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扩大出口,取得更多的外汇收入。
4、吸引外资。
通过涉外税种的各种优惠待遇,吸引外国投资者向我国国内投资,引进外国资本,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4)限制不法经济行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税收深入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趋势在反映信息方面具有广泛性、及时性和可靠性的特点。
通过税收收入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所有制结构,可以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结构的状况及其发展。
同时,税收深入到企业经济核算的各个环节,通过不同税种收入的情况,可以全面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根据这些情况,国家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对国民经济结构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适当的调节。
另一方面,在现阶段,经济领域里还存在各种各样的不法行为,如违反财经纪律,侵占国家资财,投机倒把,违反工商管理制度,无证经营或越权经营等等,这些行为的存在,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在税收上,通过对纳税人履行纳税情况的检查,对违反税法者给予相应处罚,既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及时取得,也可以发现企业是否存在非法经营等违法行为。
这对维护正常经济秩序,打击违法犯罪均具有重要作用。
3、总结以及局限性税收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越发展,税收越重要。
税收与经济的紧密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决定税收和税收对经济的反作用。
经济决定税收,这是前提。
经济是税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税收分配的范围和程度,并从根本上决定新税种的产生、发展和更替。
商品生产、贸易的发展和繁荣,使商品课税成为可能,而跨国经济的发展又促使税收分配范围的国际延伸,国际税收也随之产生和发展。
不仅如此,不同税种的构成、不同税制模式的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如今,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知识经济发展迅速,这些无疑都预示着税制将随经济的发展而面临新的创新和发展。
税收依赖于经济,只是一个方面。
从税收研究角度讲,更重要的还在于另一方面,即税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随着税收分配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税收职能也随之拓展,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也不断扩大。
这主要表现在税收的财政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税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的日益加强。
正因为如此,税收也随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
税收具有较强的调控功能,但税收不是万能的,税收调控不仅受到诸多外部条件的影响,而且其本身也存在局限性。
这种内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税收成本是投资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税收是投资决策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而税收调控是通过具体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现出来的,法律、法规有其内在的稳定性和严肃性,这决定了税收调控政策不宜(也不易)多变,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一般只适合于中长期的调节,而不宜用于短期调节和临时调节。
2、税收调控空间有限。
税收调控由于受纳税人的承受能力和政府的财政能力的双重制约,因此,现实中增税或减税的政策出台都须慎重考虑。
3、税收调控在操作上的制约。
一般来说,税收调控政策的干预性越强,其调控内容和调控过程也越复杂,其所带来的负效应也越大,其直接操作成本往往也随之激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