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讲义4--自我意识

社会心理学讲义4--自我意识

态度与行为。人们对上级、部下、同学、知 己、家属等的态度与行为是大为不同的。 自我表现的行为方式,只表明了与自我 意识有关系的一方面,不是自我意识的全部。 第4章
2. 自我表现是复杂的
社会的复杂性,价值观的多样性,形成 了人与人之间多重的关系,因而对人关系中 的自我意识及其表现也是极为错综复杂的。 其复杂性来自三方面: ◇ 对方本身的特点; ◇ 当时的情境; ◇ 所属团体的参照。 第4章
原因是他们把与其交往者的自我表 现作为一个参照点。
在人际交往中,当缺乏一定量的信
息时,个人会根据猜测或经验而作出其自 我表现。
也有例外情况。
第4章
当时的情境 格京的实验以一群新入学的海军学员为研究对 象,把他们分为A、B两组,对每一组被试都交给
他们一个同样的工作任务,但给以不同的指导语:
项目 指导语(强调) 分组 A组 B组 团结协作 总要求 个人自我描述 谦虚、批评自己
自我评价的功能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 关系有较大的影响。 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 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 ◇ 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 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 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 自我评价 第4章
自我评价具有主观性 自我评价内容具有多样性 ◇ 以自己理想形象为蓝本的自我评价, 如自我满足感、不知足感。 ◇ 以周围其他人作为标准的自我评价, 如自卑感、自我优越感。 ◇ 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情绪方面的表现,
如自信心、胆怯等。
第4章
2. 关于自我评价的研究
国外的有关研究 ◇ 霍林沃斯的研究。 ◇ 沙平的研究。 ◇ 苏联心理学界的研究。 第4章
3. 自我意识的作用 影响和控制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 对学习与工作的推动作用
常人道:你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就会按
照这种人行事。韩美林言:“是个汉子,就
该撼动地球。”
自我意识中的两个主要成分——自尊心
与自信心对个人行为发生重大的影响。
第4章
◇自尊心的动力作用
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和荣 誉,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不容别人歧 视侮辱,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感体 验。
相互关系中的对方本身的特点
人们的自我表现,往往根据相互关系中对方的 特点而采取某种相应的对策。 格京等人实验,发现被试的自我表现多半与对 方的表现相吻合。 结果:
自命不凡(同伴) 个人谈 十分谦虚(同伴) 多了不足和缺点 多了许多优点
实验结果清楚地发现,被试的自我表现在很大 程度上受对方交谈者的影响,出现了许多优点,提 出了不足与缺点。 第4章
第4章
羞耻心,就是指由于发现自己在认识上、
行为上的不足、缺点和错误而感到羞愧,受到别 人侮辱而感到愤懑。羞耻心对人的进步与成长有 很大关系。 有自尊心与羞耻心的人,总是有争先进、 争上游,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好胜心,他们不甘心 落后,自觉而主动地遵守与羞耻心是推动人们不
断上进的一种动力。
知“羞”为休,知“耻”为止。 第4章
◇ 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具有主观性 个体按照自己所想象的他人的观点来看 . . 待自己。慢慢地脱离了他人的评价,成为自律 . . 的东西而发挥作用。对于社会上忽视自己或不 重视自己的人们就没有好感,对他们采取回避 或疏远的态度;对于社会上那些肯定自己的人 们则怀有好感,主动去接近他们,表现为自律
性。
第4章
情都能做得很好。
第4章
青春期(高中阶段)
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
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
服同一性混乱。 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 法,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与同伴们 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 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
之感。
第4章
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对自己的认识,即
形成自我意识。 第4章
形象性
柯里把自我意识这一侧面称为“自我形
象”。 ◇ 库利把自我意识这一侧面称为“自我形 象”。 ◇ “镜中我”理论——自我意识是他人对 自己看法的反映。 就像自己站在镜子面前看到自己的一切一样。
镜子就是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他
人的习惯,否则长期下去就会不相信自己的力
量,变得很害羞。但自主感也不能无限制地发 展,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怀疑感与羞耻感,如果 过分想信自己,以后不容易适应社会准则,变 得独断孤行。 第4章
学前期(4—5岁) 这阶段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除 了模仿行为外,充满了好奇心。
学龄期(6—12岁)
搞好人际关系
有效解决问题 发挥才智、责任感 肯定自己的才能、 特长、优点
所属团体的参照
第4章
四、自我评价 1. 自我评价的功能及特性 什么叫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 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评价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三个阶段,即
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阶段。
成年早期(18—30岁)
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获得亲密感, 避免孤独感。 成年期(中壮年期)
这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获得创造力,避
免“自我专注”。
成熟期(老年期)
这阶段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 第4章
三、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 1. 自我表现根据双方的地位进行
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同的
自我意识本身具有自我控制能力,是可以改变 的 ◇ 个人的自我意识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态 度。 ◇ 雷奇改变学生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成果。 第4章
威廉· 詹姆斯说: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
我们这一时代的最伟大的发现就是,
人类可以通过改变他的思想来改变他们的
生活。
第4章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1. 自我意识的产生与形成(三个阶段) 生理的自我(8个月—3岁)又叫自我中心期 奥尔波特最原始的形态,生理自我是个人对自 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 这一阶段的自我意识,是以身体需要为基础的 生理自我。到了3岁的时候,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 点:有羞耻感、妒忌心与垄断心,能更多地使用第 一人称——“我”。 第4章
这阶段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他 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很关心物品的构造、 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 第4章
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
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
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
与周围的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
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
社会的自我(3—4岁)客观化时期
学生对其学习的成就动机的发展,
形成自我意识最重要的特征。成就动 机会鼓励自己作出努力,以获得自我 满足,实现社会的自我,符合社会要 求。
第4章
心理的自我(青春期—成年)主观化时期
这个阶段自我意识已趋向于成熟,也
是心理的自我发展阶段。个体的生理、情
绪、思维能力都发生了本质的急剧变化, 如性的成熟与觉醒,想象力的丰富,逻辑 思维能力的发展等。
第4章
◇ 生理的自我阶段,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身
体、衣着、家庭、父母等对他的态度、他对家庭
成员的态度的评价和判断。 ◇ 社会的自我阶段,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在 社会上名誉、地位,以及社会中其他人对自己的
态度、自己对周围人的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和判断。 ◇ 心理的自我阶段,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的
智慧、才干、道德水平等方面的评价与判断。 第4章
指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可以作为镜子,都能照
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
第4章
库利认为,自我意识的形象包括: ◇ 被他人看到自己的姿态的自我觉察。 ◇ 他人对自己所作的评价与判断的自我想 象。 ◇ 对自己怀有的某种感情——自尊或自卑。
第4章
主客观的统一性。 ◇ 一方面自我意识具有客观性 自我意识如自尊心等,是在周围各种各 . . 样的人们的接触中,注意他们对自己的态度, . . . . . . . . 想象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以此为素材,一个客 . . . . . 观标准而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之中,在这个 . . . . . . . . . 基础上形成自我形象。 第4章
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持续到人的一生,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核心问题。 婴儿期(出生—18个月)
婴儿期是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阶段 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第4章
童年期(18个月—4岁)

18个月到三四岁,这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
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埃里克逊认为,不要养成他们处处依赖成
◇ 自信心的积极作用 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它也 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自信心是人们成长 与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 ◇ 自我意识在内心形成想象,可促进社 会角色演练成功(推销员、拿破仑、希尔顿) 第4章
对态度转变具有决定作用 态度的变化不能强迫进行,必须通过自愿。
自我意识可发生推动作用和阻碍作用。
第4章
一、自我意识及其作用 1. 什么是自我意识
定义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
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
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觉察。 第4章
理解定义: ◇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认识; ◇ 它是人的个性行为的关键; ◇ 它来自过去的经验,来自他人对自己的反 应,是社会化的产物。
第4章
自我 ◇ 有时自我与人格概念通用 ◇ 自我分为两个方面:
主观的我
客观的我
I
me
◇ 自我还可分为物质的我、社会的我、精神 的我。 自我意识、自我意象和自我观念
第4章
2. 自我意识的特点 (社会性、形象性、主客观统一性)
社会性 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就是个性
社会化的过程。 人只有处于人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育成 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产生对周围世界的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