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讲 表现主义与象征主义

第十二讲 表现主义与象征主义

第十二讲表现主义与象征主义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潘纯琳目录现代主义概述第一节象征主义第二节表现主义现代主义概述•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同时也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20世纪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是: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后的产物。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受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影响较大,尤其是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摹仿自然,而且所摹仿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把文学对现实世界描写之真实性的追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19世纪后期一些作家开始感觉到,以往的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摹仿自然理论的指导下过于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使得文学自身应有的表现功能相对萎缩,艺术形象中的客观外部因素过于突出,而主观内在因素一定程度上遭排挤了。

于是,他们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则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随着作家的文学观念的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审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

•(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征•现代主义的“反传统”显示了对传统文学的超越,但这种超越本身又是传统文学演变的结果。

一些浪漫主义作家以后转向了象征主义,如波德莱尔、马拉美等。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一些作家,像司汤达、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已经开始关注人的内宇宙,现代主义作家则大大发展了这种倾向。

•(二)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处在急剧的文化转型时期。

世界的混乱、战争的恐怖、社会道德的衰落,使人们深感失望与不安,作为西方精神支柱的传统文化观念开始崩溃,表现出了虚无主义的倾向。

➢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文化批判,本质上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

这种异化主题主要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四方面表现出来:➢A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B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对个体的人的异化,表现了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C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就是他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D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指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表现出现代主义作家对自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怀疑。

•(三)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第一,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

对主观真实和内倾性的刻意追求,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

喻的神话模式,使文学对生活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从表层走向深层,从现实走向超现实,从所指走向能指,形成一种文学艺术的深度模式。

•第三,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以丑为美”、“反向诗学”,大量描写丑的事物。

•第四,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四)主要流派•1、后期象征主义•2、表现主义•3、未来主义•4、超现实主义•5、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20世纪初从意大利流行到欧洲各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它的基本特征是: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旧有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

未来主义有明显的文化虚无主义倾向,但它的创新性试验却丰富了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

以意大利的马里奈蒂和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

•超现实主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法国流行到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超现实主义是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它试图将文艺创作从理性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以表现一种更高更真实的“现实”,即“超现实”。

•超现实主义文学一般具有下列特征:强调表现超理性、超现实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主张用纯精神的自动反应进行文学创作,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进行创作,具有晦涩艰深的风格;追求离奇神秘的艺术效果。

超现实主义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法国的安德烈·布勒东和保尔·艾吕雅为代表。

•一、概述•象征主义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出法国,在欧美广泛流行,继而在20世纪20—40年代形成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

后期象征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传统,使象征主义更趋完美,内涵更深广,更富有现代主义的特征。

它仍然坚持以象征暗示的方法表现内心“最高的真实”,反对过多强调主观精神的自由与无限,以至于走向过分抽象化,也反对过于强调客观事物的形象、具体而走向平淡无意蕴,同时又反对前期象征主义的隐晦艰深,主张情与理、主观与客观、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

后期象征主义跳出个人情感的小圈子,努力表现社会与时代的总体精神。

•与前期象征主义相比,后期象征主义在创作方法上,从简单象征发展到意象象征,从个别象征发展到普遍象征,以揭示普遍的真理,从情感象征发展到情感与理智并举,具有思辨性与哲理性。

后期象征主义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

以艾略特、叶芝、瓦莱里、里尔克、梅特林克和庞德为代表。

•(一)生平及主要创作•1888年9月26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一个大砖瓦商家庭里。

他的家庭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而且一直保持了新英格兰加尔文教的传统。

1906年艾略特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和英法文学。

1910年赴巴黎大学研究柏格森的哲学,同时广泛接触了波德莱尔、马拉美、拉福格等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

1927年加入英国国籍,并参加了英国国教。

1965年1月4日在伦敦去世,葬于西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

•第一时期(1915-1922)•主要作品:《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5)、《诗集》(1919)和《阿拉·鲍斯·普雷克》(1920)。

•艾略特这一时期的创作通常被称为“通往《荒原》的历程”。

•第二时期(1922年-1925)•主要作品:《荒原》和《空心人》•《荒原》是其代表作。

•第三时期(1930-1964)•一般认为,《灰星期三》标志着艾略特最终转向了天主教。

长篇组诗《四个四重奏》是其后期的重要作品。

•3、代表作品•诗《普鲁弗洛克及其他》(P r u f r o c k a n d O t h e r O b s e r v a t i o n s,1917年)《诗集》(P o e m s,1919年)《荒原》(T h e W a s t e L a n d,1922年)《诗集1909-1925》(P o e m s1909-1925,1925年)《圣灰星期三》(A s h W e d n e s d a y,1930年)《老负鼠的猫经》(O l d P o s s u m`s B o o k o f P r a c t i c a l C a t s,1939年)《焦灼的诺顿》(B u r n t N o r t o n,1941年)《四个四重奏》(F o u r Q u a r t e t s,1943年)《诗集》(C o l l e c t e d P o e m s,1962年)•散文《圣林》(T h e S a c r e d W o o d,1920年)《安德鲁·马维尔》(A n d r e w M a r v e l l,1922年)《但丁》(D a n t e,1929年)《当代文学的传统和尝试》(T r a d i t i o n a n d E x p e r i m e n t a t i o n i n P r e s e n t-D a yL i t e r a t u r e,1929年)《朗伯斯后的沉思》(T h o u g h t s A f t e r L a m b e t h,1931年)《约翰·德莱顿》(J o h n D r y d e n,1932年)《古典与现代散文》(E s s a y s A n c i e n t a n d M o d e r n,1936年)《诗与剧》(P o e t r y a n d D r a m a,1951年)•剧本《岩石》(T h e R o c k,1934年)《大教堂中的谋杀》(M u r d e r i n t h e C a t h e d r a l,1935年)《家庭聚会》(T h e F a m i l y R e u n i o n,1939年)《鸡尾酒会》(T h e c o c k t a i l P a r t y,1950年)《老政治家》(T h e E l d e r S t a t e s m a n,1958年)•4、艾略特的文艺批评观点艾略特是英美形式主义批评的鼻祖。

“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客观对应物”理论•(二)《荒原》时代意义的杰作。

•1、费解的原由•首先,这是时代决定的。

1920年前后是人类自己也无法理喻的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彻底埋葬了人们心中的上帝。

对理性科学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望、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化生产中人被异化的担忧等等。

使上帝存在便剥夺了世界的意义,上帝不存在则剥夺了万物的意义。

在这一片神秘莫测的荒漠面前,人们什么也不能理解。

•其次,由于艾略特的哲学思想,即直觉主义认识论和悲观主义的不可知论。

•再次,他的文艺观也决定了他的创作的难以理解。

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将诗看成是一种象征。

人们要理解作品不能只限于理解字词的意义,而应该掌握事物的场景的象征意义。

•2、解读《荒原》•西方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和魏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话》为《荒原》提供了象征结构的总体框架和意象语言。

•《荒原》共分为5章:•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共76行。

这一章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无异于出殡,而葬仪的意义又在于使死者的灵魂得救。

•第二章——“对弈”,共96行。

这一章通过引征莎士比亚、维吉尔、弥尔顿和奥维德的作品,将人类昔日的昌盛和今日的颓败加以对照,突出了现代人纵情声色、形同僵尸的可悲处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