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1-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和管理研究

121-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和管理研究

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和管理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问题的提出特色专业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来说,进行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独立学院办学主要以社会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但是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在特色专业的发展上局限于从母体本校“带土移植”,而缺乏针对自身的特点进行特色专业的培育发展。

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人才培养方向与一般本科院校有较大的区别,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立项后,对特色专业建设缺乏动态跟踪管理,或者对建设内容缺乏评价,需要制定适合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体系,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管理,避免特色专业项目的盲目性。

1.2课题界定独立学院:独立学院在创办初期,多数以公办高校为依托,利用其在多年办学过程中积淀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专业设置。

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独立学院相继脱离母体,转制为真正的民办院校。

特色专业建设评价和管理:作为转制后的独立学院,失去母体品牌的庇护,需要寻找自己的优势和品牌。

2014年7月,教育部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

独立学院同样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作为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其办学定位应该为地方性和应用性。

其专业建设也应该紧紧围绕“地方性”和“应用性”这两大目标开展。

建设特色专业对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专业建设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与二本相同专业上做到内涵发展,才能彰显其特色。

目前,有许多独立学院着手建立特色专业建设,在此过程中,科学的特色专业评价体系和有效管理是专业建设发展的保障。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从检索CNKI上公开发表的文章来看,国内学者对于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相关文献较多,但还处于初步阶段,缺乏系统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个别专业特色建设,覆盖面较窄,缺少全局专业建设指导相关研究,发表的论文和成果主要着眼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验等建设。

对特色专业评价体系研究。

如:丁谦等学者通过对地方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特色专业的一般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指出地方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注重软实力的提升,认为其软实力直接体现为基于品牌非赢利性、文化根植性和象征消费性的品牌号召力三个方面。

牛君仪从CIPP模式下研究特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认为这种评价模式强调了评价过程,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具有系统性、全方位评价,具有全程性、过程性、诊断性、反馈性等优势。

对特色专业评价运行机制研究。

如:廖益等学者对学科专业评价的目的、类型和作用进行分析,对广东省高等院校名牌专业的评价方案的设计原则与思路进行了论述,指出确定专业评价要素与内涵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协调各方面关系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保证。

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管理进行研究。

如:潘煜双学者从嘉兴学院国家特色专业会计学的视角分析了专业建设项目化管理的设计依据与内容框架,指出了项目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条件,确定了项目化管理的专业实践与能力评价原则、指标选择、评价程序。

对于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评价体系和管理研究暂时还是空白,一般是从普通本科院校特色专业评价和管理进行相关研究。

1.4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高校建立特色专业是优化学校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学校声誉的重要举措。

在地方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意见中,要求各转型高校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大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积极向特色化、应用性方向拓展;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设新专业;对具有一定优势、关联度高的专业进行优化整合,构建与地方产业链紧密对接的专业集群。

这使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要使独立学院在一般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夹缝中稳步发展,研究独立学院特色专业评价体系,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科学管理,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2.1课题理论依据根据目标管理理论对××××××学院特色专业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系统管理理论对特色专业进行系统管理2.2研究目标本课题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专业转型发展方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选取××××××学院在建的特色专业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有效计划、组织、控制,制定适合××××××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体系,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育资源、实验实习、教学管理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改善专业教学条件,促进学院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彰显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2.3研究内容2.3.1对独立学院特色专业评价机制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等进行理论研究。

2.3.2对独立学院特色专业评价标准的内涵进行分析,包括特色专业建设的背景、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科学研究等各项指标评价权重进行对比分析。

2.3.3在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中,对专业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进行研究。

对学院自身的办学现状、教学资源等充分梳理,充分挖掘办学优势。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特色专业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分析市场需求状况,根据用人部门和毕业生的反馈,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强项和弱项。

2.3.4对特色专业建设过程管理、成果管理进行研究,包括特色专业建设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育资源、实验实习、教学管理等。

2.3.5构建适合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特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以教育部提出的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为契机,调整特色专业发展方向,通过研究和实践,制定科学的特色专业评价体系,健全特色专业管理制度。

2.3.6研究特色专业评价保障措施,建立与评价相结合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形成约束和激励并举的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

2.4.研究假设本课题通过论证确定研究假设为:特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为专业发展指引方向,使专业建设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随从性;特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要关注市场动向,具备个性和推广性;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动态管理,能够优化特色专业建设各个环节。

2.5创新之处在研究方法上,用数据统计法对特色专业建设过程进行测评,对特色专业建设评价指标权重进行分析确认;在研究内容创新,从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来探究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及管理的制度化,制定一套适合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过程和成果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3.1研究思路3.1.1通过××××××学院特色专业项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概括出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3.1.2利用所搜集的文献资料,从宏观到微观、外部到内部,深入剖析××××××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3.1.3对特色专业背景进行分析,向往届毕业生主要去向单位和其他公私企业的人事部门进行座谈或问卷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技能的需求。

对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和成果进行分析,包括专业建设的目标、专业发展规划、专业人才的素质、专业发展硬指标等。

3.1.4制定独立学院特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特色专业管理模式和制度。

3.2研究方法3.2.1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从学校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国内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掌握特色专业评价体系和管理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不断的完善。

3.2.2调查研究法:调查省内外特色专业评价标准和运行模式,分析评价标准内涵和侧重。

3.2.3数据统计法:利用统计软件对××××××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产生的状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提供量化指标。

3.2.4个案研究法:以××××××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为研究对象,根据学院办学特色和学院的转型发展方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在时间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均衡发展,提高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建设效率。

3.3技术路线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和管理研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特色专业建设评价体系设计思路、设计原则以及评价体系的组织实施文献研究法|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和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以及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方法调查研究法| |特色专业建设过程和成果管理数据统计法| |××××××学院在建特色专业案例分析个案分析法3.4实施步骤(1)第一阶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进行资料查询和课题申报,搜集有关特色专业评价体系和管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为课题实施做好前期准备。

(2)第二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到其他兄弟院校调研特色专业建设运行情况。

(3)第三阶段,2016年1月-2016年12月,对××××××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进展状态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对特色专业建设评价标准和权重进行分析研究,分析指标体系的构成和组织实施的方法,初步形成指标体系评价方案,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4)第四阶段,2017年1月-2017年12月,总结分析,制定适应转型发展需要、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特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制度,确定××××××学院特色专业评价和管理实施方案,对特色专业进行评估验收,最终形成课题结题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