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名人[清](一六二三至一六九九)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人。
谟家为道士,流遇江苏泰州。
工书善诗。
王士祯颇赏其诗,遂与订交。
后师孙奇逢,学益进。
有鹿峰、燕峰等集。
卒年七十七。
《益州书画录》费密(1623-1699)字此度,号燕峰,新繁人,生于明末清初,遭逢离乱,经历兵戈,后移家陕西、江苏等地。
他广结文友,潜心著述,教授生徒,为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和思想家。
费密出身于书香世家,祖父嘉诰为四川大竹县训导,父经虞为云南昆明知县。
他六岁从师读书,好学穷理,深得长辈的赞赏。
二十岁时,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打到成都。
他只身去昆明探望父亲,途中被少数民族掳劫,幸为父亲赎回,受到镇守嘉定的明将杨展任用。
后来杨展被投降张献忠的武林定所杀,费密出曾被俘。
1652年,费密回故乡新繁,见祖传房屋已成灰烬,遂北行到陕西沔县定居。
在沔县,他谢绝了当地总兵官和重金聘用,而专心研究医学。
1657年,他又携家到江苏扬州。
当时海内名流钱谦益、屈大均、万斯同、朱彝尊、孔尚任等都与他交往密切。
为了不断增长学识,他于1673年徒步数千里专程到河南卫辉苏门山问学于儒学名士孔逢奇,得其真传。
次年春他又到浙江与思想家吕留良切磋学问。
费密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至老死,葬于泰州野田村。
费密守志穷理,讲学著述,在文学、史学、经学、医学、教育和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其主要著作有《中传正纪》、《弘道书》、《文集》、《诗钞》、《外集》等40种298卷,并完成其父所编的《剑阁芳华集》20卷,《雅论》26卷。
后代学者评论说:"蜀中自杨升庵外,唯密著作最富,论说精辟,对后世颇有影响"。
在学术上,费密以汉儒为宗,力倡实学,反对宋儒空虚疏狂的积习,对其抹煞汉唐诸儒的功绩表示异议。
费密肯定汉唐诸儒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对宋明理学的"道统论"进行深刻的批判,在开创清代学风上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在清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费密学识渊博,诗文亦颇有建树。
他继杨升庵之后为中华和巴蜀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诗题材广泛,法度谨严,"以深厚为本,和平为调,以善寄托为妙,常戒雕巧快心之语",清初蜀中谈诗者,首推费氏为大家。
费密的诗现存55首,大多抒写亲身经历,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文笔清新,朴实自然。
他的《朝天峡》一诗深受当时著名学者兼诗人王士祯的赞赏,称其中"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两句为"十字堪千古"/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期间,所圈阅唐、宋、明朝人歌咏四川的一些诗词中,就有费密的《朝天峡》。
费密之子锡琮、锡璜也都以诗文著名于世,锡琮有诗集《白鹤楼稿》,锡璜有《掣鲸堂诗集》和《贯道堂文集》。
费密生逢战乱,长期寓居江南,不能回归故乡,曾请著名画家石涛绘《繁川春远图》寄托乡思。
故乡人民也没有忘记这位先贤。
清道光八年(1828),新繁知县马裕霖在新繁城南建费公祠,1922年,新繁知事刘咸煊将费公祠移建于东湖,扩大规模,更名"四费祠",以纪念费氏四代六位乡贤。
破山和尚破山和尚,法号海明,四川大竹人,为明末清初的著名高僧,渊源于佛门中影响最大的天童派———“天童衣钵正在破山”,遂成为佛坛执牛耳的人物。
他是当时西南以至全国的佛坛领袖,也是位名声远播的诗人、书法家、绘画大师。
1633年,他回到川东梁山(今重庆梁平),建双桂堂(后被称为“西南第一丛林”),广收弟子,弘扬佛法,推动禅学,前后30余年,使四川乃至整个西南的佛教“兴盛到历史顶点”,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最后活跃及其终结”(见《中国禅宗史》)。
由于他的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实践于明末清初战乱频仍的时期,在调和矛盾于血腥、和谐社会于刀剑、安抚百姓于水火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尤其在诗歌、书法、绘画上,造诣高超,有大量作品传世。
五百年来重庆一代高僧,为近古影响全国著名的诗人、佛学家、书法家、绘画大师。
破山和尚继承圆悟风格,倡导棒打启悟禅风。
自谓“万竹山中无剩言,拟开口处便还拳,连连打彻自家底,胜遇诸方五味禅。
”(《破山明禅师语录》卷十四)法门以参禅与念佛、参禅与学教、参禅与持戒并重,在看话禅基础上,将禅、净、教、戒统一。
嗣法弟子遵义文雪和尚称赞他:“九坐道场,风清日皎,触着磕着,令人便饱,棒下翻身,无处寻讨,六十年来料掉不少。
收拾群机,雷奔电扫,恶辣钳(chuí)鎚,万国无闻,弦琴曲只一操”。
(《丈雪语录·本师老和尚像赞》)剃度弟子百余人,嗣法弟子八十七人,其中有录者三十四人,止有名号录无者五十三人,子孙蕃衍,遍布西南,诸如敏树如相、象崖性(tǐng)珽,丈雪通醉、燕居德申、灵隐印文、半云如慧、密行寂忍、圣可德玉,两生真从、莲月印正、明然如泰、雪臂峦、云幻宸、竹帆波等,都或在贵州各有临济灯系,或直接阐教于黔中。
临济禅系因黔中弟子的活跃而大振家声,溯源则当以密云、破山为中兴功臣。
时人评论说:“西来一宗,自天童(密云圆悟)中兴,济下儿孙遍天下,可谓盛矣。
然未有如双桂(破山海明)之尤超于诸方也。
”(《双桂破山明禅师年谱》)。
赤松和尚为他撰像赞云:“破头山上破家私,走向天童陷铁围。
不料儿孙遍天下,西方佛日庆重辉。
”(《黔灵山志》卷五)今弘福寺大殿尚悬有破山一联云:“悬佛日于中天光含大地,耀心珠于性海彩彻十方。
”可见其影响。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来由,本是一个悲壮的典故。
说的是明朝张献忠攻打渝城,也就是现在的成都时,在城外的庙里驻扎,强迫里面的和尚吃肉,当时有个叫破山的和尚说,只要你攻城后不屠城,我就吃肉。
结果张献忠答应了他。
于是破山一边吃,一边说出了这句话。
他是为了数千百姓的生命才破戒的啊。
江国霖江国霖(1811-1859),字雨农,号晓帆,大竹童家乡盐井沟人.父大溶,曾在在八角庙,盐溪老屋作塾师,生母邓氏,亦略知书。
夫妇晚年得子,国霖又系单传,故极为钟爱。
国霖幼时随父学习,英敏强记,出语尺人。
三岁读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四岁学写文章,十五岁意以优成绩录入县学为诸生(秀才),十六岁补博士弟子,知府孙东缶(益廷)颇为赞赏,推荐到绥定(达县)府学深造,奖给助学补贴。
国霖学习勤奋,鸡窗攻读,风雨无间。
曾题联自勉:“奋起精神,读落满天星斗,养成羽翼,冲破万里云烟”。
道光十一年(1831),国霖乡试中举,十八年,取为进士。
殿试一甲第三(即任翰林院编修。
次年,任广西主考。
时大溶病殁,国霖奔丧回家,守制于童家禹王宫内。
建“听风楼”书房,博览古今古典籍,间或步至田间,询部民间疾苦。
三年服满。
出任须天乡试同考宫,继为江南主考,国史馆协修,庶吉士教习和湖北学政。
从政之余,潜心研读典籍,贯穿诸子百家,羡纂注成书。
士民争购,一时轰动京城。
道光十十七年冬,出任惠州知府。
到任伊始,立即清理积案,亲审讼词,及时快断。
未逾半年,署风案牍一空。
闲时微服出访。
了解百姓疾苦,调查匪情盗情,及时施治。
惠州地处东江下游,水患频繁,十年九涝,道光二十八年八月,大水复又为灾,沿江数县,一片汪洋。
国霖紧急动员抢险救灾,命令部属全力以赴,自出俸银,倡捐巨金,并亲到灾区慰问疾苦,广施钱粮。
省城人从,则设站施粥,普救灾民。
道光二十九年,出任雷兵备道。
距城十里,有海口镇。
过去商船云集,市场繁华,后因西洋海盗数次来动,官兵畏而不出,贼焰益张,以致商旅裹足,百业萧条。
国霖到任后,立即巡视海岸,增筑炮台,征募船只,并在水军中破格提拨优秀士兵黄开广,吴全美等多人。
委以重任。
派遣出海巡。
先后捕获西洋海匪100余人,海患遂平。
自是琼海数千里,商船往来,繁荣如旧。
儋州,历来黎汉杂居。
咸丰元年(1851),土客籍失和,纷争迅速扩大,危及省城,官吏惊惶不安。
国霖受命弹压,挥兵进至那达墟。
自思黎人此举,全系受人蒙骗。
只适当用兵,不就更多流血。
乃不听从人劝阻,毅然乘轿独往黎寨,面见头人,陈说利害。
黎人深受感动,遂负荆请罪,表示和睦相处,誓不相残。
国霖更给布匹酒食,予以抚慰,并拨款修理房舍,安置流亡,医治战争创伤。
儋州遂宁。
国霖治琼,奖励耕织,警戒游惰。
提倡亲友睦邻,化息讼争。
兴办学校舍以明礼,育人才。
亲到琼台书院讲学,并筹款三千元设奖鼓励勤奋师生。
琼州好学之风日盛。
三年,以政缚卓著,被推荐为广东按察使,旋升广东布政使。
国霖夙夜匪懈,案头公文,日有数尺,皆一一过目,细心审阅。
广东盐务,历来弊不少,以至课税难收。
究其原因,多系官府自身不廉所致。
国霖认为“官无私而后能缉私,先恤商而后能治商”。
乃断然废除原附在盐价上衙门杂费。
接着,又严格缉私,肃贪倡廉。
盐政得以整顿。
国霖常说:“患在内,不在外”,要求下属令必果行,严禁推诿拖拉。
咸丰六年冬,英国军队窜到佛山骚乱。
次年十一月入侵省城;动走制府。
国霖极为愤慨,遂召集官吏,商讨对策;清理内奸,储备资粮,整理乡团武装,准备随时迎击英军再次来犯。
八年离任代理广东巡抚。
不久即受人中伤,被朝廷革掉官职。
罢官以后,心情忧郁。
闭门谢客,深居简出,以吟诗,习字自娱。
间或到古寺散闷与僧侣为伍。
国霖做官时已瘁劳咯血,此时旧病加剧以致卧床不起,咸丰九年病卒。
遗体葬于大竹西乡八角庙。
国霖身体魁梧,内严外谦,生活俭朴,在粤做官司十年,未置田产,薪俸多接济别人。
咸丰年间,录取秀贡,朝廷有捐银增额规定。
国霖不忘桑梓,曾为家乡捐薪俸万两,使大竹每年得以多取秀才一名。
一生所著诗极多,经精先留存编有<梦溪斋诗集>,<随月山房文集>等收若干卷。
观察林氏称其诗“清新隽逸,洗净铅华,足为性情淡雅,具有仙骨”。
身后,惠州士民为其画象供于“三贤祠”中。
范绍增范绍增名舜典,号海廷,绰号“范哈儿”,“大老造”。
属马,四川省大竹县清河乡人。
自幼不喜读书,常到茶馆“听书“,对江湖豪侠劫富济贫心向往之。
13岁入袍哥,终日在外游荡。
清宜统三年(1911),大竹县,渠县一带袍哥首领,同盟会员张作霖聚众而起。
范绍增随之摇旗呐喊,随机应变,受到张赏识,收为袍哥小兄弟,并介绍加入同盟会。
[民国]2年(1913),乡八霖参回“癸丑反袁”失败,被迫率部上山,在渠竹,达边境一带抢劫财物,购枪支,扩充实力,范则为张当总管事。
[民国]5年,范绍增随张参加反袁护国战争。
张在邻水县一带活动时,张被亲袁川军袭杀。
范率部继续反袁。
[民国]7年4月,受川滇黔靖国联军援川陕第二路总司令颜得基收编,任模范营营长。
不久,编入征缉五旅王维舟团任营长,王离职后,范即升任团长。
[民国]9年10月,颜德基参加唐继尧发动的倒熊(克武)之战失败,范绍增改编在熊系第一军第六师余际唐部任团长,驻扎云阳。
此间曾回大竹县清河场,将被其抢过财物的人家请来,偿还损失。
范绍增在余部受到排挤,日夜思变。
一个风雨之夜,率部袭击驻夔府的第二军唐式遵部,夺得枪械上千件,集结两千多人,活动于酉阳,黔江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