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由贸易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自由贸易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自由贸易对当代中国的意义班级:审计1301姓名:刘立鹏学号:2013112380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自由贸易的含义、发展、实质以及自由贸易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和中国在未来应该如何应对新时代下的自由贸易。

本文主要采用了论证和引用的方式说明自由贸易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得出了中国应该在未来深化开放,加快转型,稳中求进的结论。

关键词:自由贸易、WTO、经济转型、深化开放自由贸易贸易的含义:自由贸易一词最开始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随着蒸汽机在工业领域的爆炸式推广运用,工业产能大大提高,工业国家随之出现。

工业国家生产出来的产品远远超过本国市场的需求,于是他们把眼光投向了境外。

不管是采用和平的还是暴力的手段,这些工业国家开拓了境外市场,国际贸易进入黄金发展阶段。

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发展,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纷纷设置贸易壁垒,自由贸易理念成为各工业国家国际贸易口号。

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本国进出口商品各种优待和特权,对进出口商品不加干涉和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市场上自由竞争的贸易政策。

它是“保护贸易”的对称。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和关税制度,而是根据外贸法规即有关贸易条约与协定,使国内外产品在市场上处于平等地位,展开自由竞争与交易,在关税制度上,只是不采用保护关税,但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仍可征收财政关税。

自由贸易的主要理论:首先是古典经济学。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

如果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所固有的“自然优势”或已有的“获得优势”,它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出口这种产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更加有利。

斯密的这种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作“绝对优势说”,也称“绝对成本论”,又称“地域分工论”。

后来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全面继承了斯密的经济思想,并在诸多问题上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在国际贸易理论问题上,李嘉图十分赞同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观点,并对斯密关于一个国家应以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论点做了修正和完善,指出一个国家不仅能以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而且也能以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参加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

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仅可以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优势时出口该商品,在本国商品相对于别国同种商品处于绝对劣势时进口该商品,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

这一学说就是“相对成本论”,当时被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然后是现代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的自由贸易理论以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以及其后提出的与生产要素禀赋说相背离现象的里昂惕夫之谜为发展主线。

生产要素禀赋学说又被称为赫—俄模型,其主要内容是:不同商品的生产需要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是不同的,因此,一国应生产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并出口,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各种要素的价格将会因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移动以及进一步发展或因其中一种遇到较小阻力而趋于均等化。

在早期,里昂惕夫对赫—俄原理确信不疑,按照这个理论,一国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基于以上认识,他利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其目的是对赫—俄原理进行验证。

结果发现,作为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即要素充裕度差异不能有效地决定贸易方式。

这一由里昂惕夫发现的赫一俄理论与贸易实践的巨大背离现象使美欧国际贸易学术界大为震惊,被人们称为里昂惕夫之迷或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之谜引发了西方经济学界大规模的辩论和验证,由此带来了二战以后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自由贸易的本质:自由贸易其实是各国之间的资源再分配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在生产上占优势的国家将获得更多的好处,同理,在生产上占劣势的国家将在资源再分配中吃亏。

首先,从资源配置来说,自由贸易对各国来说都是有好处的,能使各国有效地发挥本国的资源或者技术优势,减少资源的浪费,对全球来说,能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中国在生产飞机上占有技术优势,而美国则在生产电脑上占有优势,那么中美之间的国际贸易,中国就能把精力放在生产飞机上,美国就能把精力放在生产电脑上,从而中美两国不用去生产自己不擅长的产品,却能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如果双方之间自由贸易是合理平等的,那么中美双方都将用自己有生产优势的产品等价换来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产品,然而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是否能够公平合理地进行交换。

其次,从经济利益来说,由于各国的比较经济优势不同,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所获得的利润大小也不同,所损失的资源程度也不同。

再举例来说,如果美国擅长生产电脑,并且只有美国生产的电脑才好用,而中国擅长生产啤酒,但不是只有中国生产的啤酒才好喝。

那么此时美国有可能故意把电脑的价格提高,中国为了得到电脑不得不生产出更多的啤酒来交换,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占据劣势。

再打个比方,中国擅长生产汽车,美国也生产汽车,但不如中国生产的性价比高,那么当中国的汽车进入美国市场之后,美国的汽车业将很快崩溃,从而造成大量的美国居民失业,造成整个美国社会的不稳定。

把这个方面扩大来说,如果中国对美国的国际贸易中,中国在大部分产品生产上都占据优势,而美国只是在小部分商品上有优势,那么在完全的自由贸易前提下,中国的产品将进入美国市场,短期内获利的是美国的消费者,他们用更少的钱买到了更好的产品,可是从长期看,当中国商品大量涌入美国,美国的相关产业将全部一一倒闭,造成大量的人民失业,收入减少,消费不振,这将对美国经济产生巨大打击,并且严重危害美国经济社会安全。

即使轻一点来讲,假如美国在生产高科技产品上占有优势,这些产品成本低廉,利润高,而中国则在农业上有优势,这些产品利润空间低,那么中美两国的贸易,美国将用极少的资源换取中国更多的资源,从而美国在中美两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而中国从长远角度来看则长期处于资源亏损状态。

所以自由贸易只不过是工业水平发展程度高的国家对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的不合理的资源交换的说辞。

现代的国际贸易是自由贸易吗?准确来说,现代的国际贸易是一种相对的自由贸易。

首先,像WTO这样的组织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然后各国都想在国际贸易的利益下分一杯羹,各国之间逐渐减少贸易壁垒,降低关税……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全球化。

但另一方面,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贸易壁垒拆旧筑新……各国在允许自由贸易的情况下,警惕地注视着一丝一毫的变化,并且纷纷加大政府的干涉力度。

拿最近几年比较火的光伏产业来说,中国是世界上光伏产业最大的国家,2011年10月19日,以soloarworld为首的美国7家光伏企业向美政府提出申诉,要求美国向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超过100%关税,其指控为中国光伏企业向美倾销产品且接受政府高额补贴。

美国商务部肯定了这7家光伏企业的申诉,认为中国企业获得了不公平的政府补贴,决定对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2.90%至4.73%的反补贴税。

这一事件既是对现代贸易是自由贸易的否定,也是肯定。

只能说现代贸易是相对自由的贸易。

2012年9月底,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EU ProSun向欧盟提起新的贸易诉讼,指控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获得非法政府补贴,欧洲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针对中国竞争对手将采取更为激进的手段。

事实上,在此之前,欧盟委员会早就已经对中国光伏企业是否存在倾销行为展开了调查。

这次案件涉及了中国对欧盟价值210亿欧元的相关产品出口,涉及金额在欧盟历来贸易诉讼中是最大的。

还有前几年中国和美国的轮胎贸易……这些事件纷纷表明,目前的国际贸易是一种相对自由的自由贸易。

各国在一种相对自由的约束下尽量保护本国的利益而又不使其和整个自由贸易的大背景和大趋势相违背。

中国加入WTO后的变化: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很清晰得到这样的结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贸易实现了飞速发展。

首先,中国在从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1978年到1992年期间,中国的对外贸易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不过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有限,主要和这一段时期的政策较紧,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有关;然后,中国从1992年到2001年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期间,进出口总额无论是从增长幅度还是增长速度上有着明显的变化;最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01年到最近几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有着飞一般的增长速度,从2000年的4743亿美金到2010年的29740亿美金,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短短十年里,进出口总额翻了六倍多,也就是说加入WTO对于中国来说总体而言出尽了中国的发展,最起码是暂时较为突出的发展。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加入WTO后,中国的国际贸易有了巨大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实惠。

中国未来应该如何处理自由贸易下的国际贸易?第一,深化经济制度改革,让体制跟上经济的变化。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中国将逐渐丧失劳动力优势,即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并且伴随着相对中国较落后的国家的政策逐渐完善,基础设施逐渐齐全,中国国内的由外国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迅速转移至其他国家。

如果此时中国不能加快经济制度改革,致使经济制度落后于生产力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将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加快经济转型,让经济软着陆。

随着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从中国逐渐转移出去,中国出超大国的地位将逐渐消失,贸易顺差也将越来越少,甚至出现贸易逆差。

中国若不想在国际贸易中淘汰,就必须转型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必须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型为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发展模式和手段创新以及内部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必须从粗放式经济发展状态转型为集约式经济发展状态;中国必须由依赖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转型;中国必须由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动经济发展向由科技文化密集型企业推动经济发展……第三,深化开放,稳中求进。

自由贸易对现在中国来说或许利大于弊,但是在未来,形势逆转可能就在一瞬间。

然而,闭关锁国的老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继续深化开放。

但是,深化开放的同时,应该促进经济转型,深化体制改革,经济既要放得开,又要控得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1)选自MBA智库百科:《自由贸易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