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 发酵工业培养基的设计

第3章 发酵工业培养基的设计


碳源
①基本营养源 成分 氮源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③生长因子 ④发酵调节剂
②水
1、基本营养源 (1) 碳源 ①作用:一是提供微生物菌体生长繁殖所需的能源以及合成 菌体所需的碳骨架;
二是提供菌体合成目的产物的原料。
②常用的碳源:糖类、油脂、有机酸、烃类及低碳醇等。
(2)氮源
①作用:组成菌体细胞结构物质、合成含氮代谢产物。
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效果,但缺点很多。这种方
法的选点代表性很差,如按上述方法进行试验,试验
点完全分布在一个角上,而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没有 选点。因此这种试验方法不全面,所选的工艺条件 A3B2C2不一定是27个组合中最好的。
方法二: 全面试验法 取三因子所有水平之间的组合,即A1B1C1,A1B1C2, A1B2C1, ……,A3B3C3,共有33=27次试验。用图表示 就是图1 立方体的27个节点。这种试验法叫做全面试验法。
②常用的氮源
有机氮:黄豆/棉子饼粉、玉米浆、蛋白胨和尿素等
无机氮:铵盐、硝酸盐和氨水等。
(3)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①作用:构成菌体成分;作酶的组成或激活剂;调渗透 压、pH、电位等。
②常用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P、Mg、S、Fe、Na、Cl 、Zn、Co、Mn等。
2、水 (1)作用:良好溶剂,热导好;运输介质;维持cell形 态;水合、脱水作用 (2)常用的水源:深井水、自来水及地表水 (3)水质的控制:pH值、溶解氧、可溶性固体、污染程 度以及矿物质组成和含量等
明确试验目的与要求 试验方案设计:
选定试验指标
选因素、定水平 因素、水平确定 选择合适正交表 表头设计 列试验方案 试验结果分析
进行试验,记录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结果极差分析 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绘 制 因 素 指 标 趋 势 图
计 算 K 值
计 算 k 值
计 算 极 差 R
计算各列偏差平方和、 自由度 列方差分析表, 进行F 检验 分析检验结果, 写出结论
L9(34)正交表
常用的正交表已由数学工作者制定出来,供进行正
交设计时选用。
2水平正交表除 L8(27)外,还有L4(23)、 L16(215)等; 3 水平正交表有 L9(34) 、 L27(313)…… 等(详见有关参考 书)。
1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程序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程序包括试验方案设
计及试验结果分析两部分。
全面试验对各因子与指标间的关系剖析得比较清楚。 但试验次数太多。 如果应用正交实验法,只做9次试验就行了,而且在某 种意义上讲,这9次试验代表了27次试验。 特别是当因子数目多,每个因子的水平数目也多时, 试验量大得惊人。如选六个因子,每个因子取五个水平时, 欲做全面试验,则需56=15625次试验,这实际上是不可能 实现的。 如果应用正交实验法,只做25次试验就行了,
这里,对因子A,在试验范围内选了三个水平;因子B 和C也都取三个水平:
A:A1=1%,
B:B1=0.5% ,
A2=3% ,
B2= 1% ,
A3= 5%
B3= 1.5%
C:C1=0.03%, C2=0.05%,
C3=0.07%
当然,在正交试验设计中,因子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 是定性的。
定量因子各水平间的距离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
可用粗淀粉,淀粉 浓度较酸法高,水 解副反应少,糖色 较浅
液化过程较慢,对 ຫໍສະໝຸດ 化设备有要求, 对质地硬的淀粉效 果较差
从水解糖液的质量及降低糖耗、提高原料利用率方
面来考虑,以双酶法最好,酸解法最差;
从制糖过程所需的时间来看,酸解法时间最短,双 酶法时间最长。
二、糖蜜原料的处理 糖蜜可分为甘蔗糖蜜和甜菜糖蜜。
方法
原理
先将淀粉酸水 解成糊精或低 聚糖,然后再 用糖化酶将其 水解为葡萄糖
优点
缺点
酸 酶 法 ③ 酸 酶 结 合 法 酶 酸 法
液化快,淀粉乳浓 不适合粗淀粉,要 度高,用酸量较少, 求淀粉颗粒小且均 糖色浅,糖液质量 匀,糖化过程较慢, 高 纯度较双酶法差
将淀粉乳先用 α- 淀 粉 酶 液 化 到一定程度, 然后用酸水解 成葡萄糖
第三章
发酵工业培养基的设计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供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生长、 繁殖、代谢和合成人们所需产物的营养物质 和原料。
广义上讲,凡是支持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生长和 繁殖的介质或材料都可作为培养基的原料。
第三章
本章内容提要:
发酵工业培养基的设计
第一节 发酵工业培养基的成分及分类 工业培养基的成分及来源;培养基的分类; 第二节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及糖蜜原料的处理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方法;糖蜜原料的处理;
正交试验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简称正交设计,是试验设计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为提高某微生物产酶效果,选择了三个有关因素进行条 件试验,碳源用量(A),氮源用量(B),无机盐用量(C), 并确定了它们的试验范围。 A:1%-5% B:0.5%-1.5% C:0.03-0.07%
试验目的是搞清因子A、B、C对产酶效果有什么影响, 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从而确定最适培养基组成, 即碳源、氮源及无机盐用量各为多少才能使产酶最多。
等水平正交表 La(bc)
因素个数,列数 正交设计
La(bc)
试验总次数,行数 因素水平数
正交表
表10-2是一张正交表,记号为L8(27)。
其中“L”代表正交表;L右下角的数字“8”表示有8行 , 用这张正交表安排试验包含8个处理(水平组合) ;
括号内的底数“2” 表示因素的水平数, 括号内2的指数“7”表示有7列 , 用这张正交表最多可以安排7个2水平因素。
3、生长因子
有机氮源是生长因子重要来源
4、发酵调节剂 (1)前体:指某些化合物在发酵过程中直接被微生物 在生物合成时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其自身的结构并没 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因加入该化合物有较大 的提高。
青霉素:分子量356
苯乙酸:分子量136
(2)产物合成促进剂和抑制剂:指那些既非营养物质又 不是前体,但加入后却能提高产物产量的添加物。 如在酶制剂生产中,有些促进剂本身是酶的诱导物;
第三节 发酵培养基的设计与优化
一、发酵培养基的设计原则 (1)根据微生物的特性 (2)根据不同用途 (3)注意营养成分的配比
(4)注意代谢物的阻遏与诱导作用的影响
(5) 满足微生物的培养条件 (6) 经济节约
二、培养基设计与优化的方法 (1)根据以前的经验以及在培养基成分确定时必须考虑 的一些问题,初步确定可能的培养基组分; (2)通过单因子优化实验确定最为适宜的各个培养基组 分及其最适浓度; (3)最后通过多因子实验,进一步优化培养基的各种成 分及其最适浓度。由于培养基成分很多,为减少实验次数 常采用一些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法。
对本试验分析,影响产酶的因素很多,如碳源种类及用 量、氮源种类及用量、无机盐种类及用量、培养基pH 值、 培养温度、接种量、摇瓶转速、发酵时间等等。经全面考虑, 最后确定碳源用量、氮源用量、无机盐和微量元素为本试验 的试验因素,分别记作A、B、C和D,进行四因素正交试验, 各因素均取三个水平,因素水平表见表1所示。
二、培养基的分类
①合成培养基
按组成分
②天然培养基
③半合成培养基 ①固体培养基
按物理状态分
②液体培养基 ③半固体培养基
①孢子培养基
按用途分 ②种子培养基 ③发酵培养基
第二节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及糖蜜原料的处理
一、 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淀粉在酸或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化, 制得的水解糖液叫淀粉水解糖。 根据原料淀粉的性质及采用的水解催化剂的不同,水 解淀粉转化为葡萄糖有三种方法。
表1 因素水平表
试验因素 水平 NaCl FeSO4 蔗糖 蛋白胨 (g/100mL) (g/100mL) (g/100mL) (g/100mL) A B C D
1
2 3
1
3 5
0.5
1 1.5
0.03
0.05 0.07
0.001
0.002 0.004
(3) 选择合适的正交表
正交表的选择是正交试验设计的首要问题。确定了因 素及其水平后,根据因素、水平及需要考察的交互作用的 多少来选择合适的正交表。正交表的选择原则是在能够安 排下试验因素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较小的正交表,以减 少试验次数。 一般情况下,试验因素的水平数应等于正交表中的水 平数;因素个数应不大于正交表的列数。
优水平 优组合
因素主次顺序
结 论
例:为提高微生物产酶效率,研究发酵产酶培养基的 组成,拟通过正交试验来寻找液体发酵产酶的最佳培养 基组成。 1.1 试验方案设计 (1) 明确试验目的,确定试验指标 对本试验而言,试验目的是为了提高产酶效率。所以可
以以单位发酵液的酶活力为试验指标,来评价培养基条件的
第三节 发酵培养基的设计与优化 培养基设计与优化的方法
第三章
发酵工业培养基的设计
本章学习要求:

了解发酵工业培养基的类型。 熟悉发酵工业培养基的成分及来源。 掌握淀粉水解糖的制备方法及优缺点;掌握发酵工业培 养基设计和优化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第一节
一、
发酵工业培养基的成分及分类
培养基的成分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特点是:用部分试验来代替全 面试验,通过对部分试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全面试验的 情况。
如对于上述 3 因素 3水平试验,可利用正交表 L9(34) 安
排实验,试验方案仅包含 9个水平组合,就能反映试验方
案包含27个水平组合的全面试验的情况,找出最佳的生产 条件。
我们看到,在9个平面中每个平面上都恰好有三个点 而每个平面的每行每列都有一个点,而且只有一个点,总 共九个点。 这样的试验方案,试验点的分布很均匀,试验次数也 不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