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实质上就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音乐的美在于能给人们一
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中小学生正处一个多梦的年龄,因此启发想象,感悟音乐美,培养学生以审美的态度享受音乐,净化心灵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其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的基本素质教育。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用丰富多采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法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参与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亦能得到很好的激发。
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和选拔教育,而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因而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程不再是一个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艺术实践和探索、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师生平等互动的交流过程。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新,应该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为基础,以歌唱、演奏、律动、欣赏、创作等丰富多采的音乐实践活动为形式,以新的构思方式,创造性地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为特征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并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在实际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与创造,对创造活动的评价要重视活动过程,不能只重视结果而轻过程。
实际上,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就是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另外,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不应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音乐课堂应永远是动态的和变化的。
就音乐教学而言,尽管也有一些共性的教学规律与原则可以遵循,但从根本上来说,其教学过程是充满了创造性的。
严格、细致的程序和统一的模式与标准,意味着艺术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死亡。
音乐学习的关键是需要学习者自身的感受和体验,而“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恰恰在这个最核心的问题上有悖于音乐学习思维过程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