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2210300102
课程名称:大学美育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全校各本科专业
开课教研室:美育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各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
大学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大学美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音像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需播放部分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审美实践环节可根据条件适当安排观赏演出、参观展览、分析文学或影视作品等活动,使课堂教学上的理论讲授能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要鼓励学生课下善于发现美、课上积极交流美,并给学生提供创造美和展示美的平台。
课程考试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种形式,其中平时成绩占30%(课堂讨论10%、出勤占10%、课外作业10%),期末成绩占70%。
三、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2.了解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性。
3.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4.了解新时代美育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1.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2.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
※3.做一个“审美的人”
4.新时代,新任务,新特点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
(一)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2.了解美育的当代意义和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把握美育的任务,理解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美育的当代意义
2.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3.社会主义美育的任务
4.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第二章美是什么
(一)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初步懂得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来认识美的根源、本质和特征等问题。
2.掌握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掌握美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感染性和创造性;了解美与真、善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内容
1.美学史上的探讨
2.美的根源
3.美的本质
4.美的特征
※5.美和真、善
第三章审美门户
(一)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对美与形式的关系、形式美的构成要素与构成规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开启学生的审美门户,提高审美能力。
2.掌握形式美的构成要素与构成规律,理解审美与形式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美与形式
2.形式美的构成要素
3.形式美的构成规律
第四章审美范畴
(一)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审美观。
当学生面对纷繁复杂、五光十色的审美现象时,他们能够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去充分感受它们,欣赏它们,领略它们各自的美,发展并丰富自己的审美能力。
2.要求掌握审美的四种基本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内容
※1.审美的基本范畴
2.中国传统审美范畴
3.审美范畴的发展
第五章审美意识
(一)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在今后审美活动中能够自觉地加强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明确审美标准,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掌握审美意识的六种基本形式以及审美意识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二)教学内容
1.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2.审美意识的基本形式
3.审美意识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第六章审美心理
(一)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自觉遵守审美心理规律,培植自己的审美能力,符合当代的审美心理要求。
2.使学生掌握审美心理结构形式,以及如何培养审美心理结构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审美心理结构
2.审美心理过程
※3.培养审美心理结构的能力
第七章自然审美
(一)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认识自然审美在美育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2.使学生懂得自然审美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加强对自然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在自然审美中塑造完美人格的自觉性。
3.了解风光美的三种类型和风光美的构成;掌握风光美的六种主要风格。
(二)教学内容
1.自然美的发展和特征
2.自然美的重要形态---风光美
※3.自然美的审美指导
第八章社会审美
(一)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认识社会审美在美育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2.使学生懂得社会审美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加强对社会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在社会审美中塑造完美人格的自觉性。
3.理解社会美的主要特征,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差异;掌握人之美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及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内容
1.社会美的发展和特征
2.社会生活美
3.日常生活美
4.人之美
※5.社会美的审美指导
第九章科学审美与技术审美
(一)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审美与技术审美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审美与技术审美提高科技文化素养和审美文化水平,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2.了解科学美与技术美的本质、特征、功能和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内容
1.科学技术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2.科学美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3.技术美的特征与功能
※4.科学美和技术美的审美指导
第十章艺术审美(一)
(一)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艺术创造观的基本知识,懂得艺术创造美的本质是什么,基本特征是什么,艺术美的主要功能有哪些方面。
2.了解艺术创造的四种基本界说;认识艺术美的本质在于创造;把握参与艺术创造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掌握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懂得如何进行艺术审美。
(二)教学内容
1.艺术美的创造本质
2.艺术美的特征与功能
3.审美主体与审美思维
※4.艺术美的审美指导
第十一章艺术审美(二)
(一)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审美是社会主义美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完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审美文化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了解艺术与艺术美的基本类型和主要样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含义、类别和审美特征。
(二)教学内容
※1.实用艺术审美
※2.造型艺术审美
※3.表情艺术审美
※4.综合艺术审美
※5.语言艺术审美
第十二章大学生与美育
(一)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认识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同样存在着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也需要通过美育了解自身审美活动的特征和审美途径,建立起大学生应有的审美理想,按审美标准塑造自身的形象,真正成为一个美的现代人。
2.了解大学生及其审美活动的特征,掌握大学生美育的途径与大学生形象塑造的要点,理解对美的追求是人的一种理性的自觉追求,需要通过美育,即审美理论的学习和不断的审美实践来建立。
(二)教学内容
1.大学生的角色定位
2.大学生的美育途径
※3.大学生的形象塑造
五、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大学美育》主编:仇春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年2月参考书:《大学美育讲义》主编:王德岩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7月《美学与大学生艺术素养》主编:胡燕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12月《美学原理》主编:叶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