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产生的背景分析【摘要】本文从分析近代中国图书馆出现的历史史实出发,探讨了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各种原因。
为进一步探索图书馆学专业的性质和宗旨做了有益的铺垫。
【关键词】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背景【中图分类号】g2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31-03反观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史,自1920年开始,已经历了90个春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90年的图书馆学教育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有记载早在1913年金陵大学图书馆的馆长克乃文就在金大文理学院开设了图书馆学的课程,①1920年3月我国最早的图书馆学校——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正式开端。
对近代图书馆事业发生发展状况、历史背景的梳理,是研究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产生背景的关键,也有益于对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的性质和宗旨的探究。
一清末民初教育改革与近代图书馆的出现近代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与整个生活、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的状况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是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文化浪潮,西方传教士对西方学术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尝试,以及国人留学留洋,对西方社会文化的认识和介绍的过程,逐渐被中国接受并发展起来的,是西方的文化实体在中国移植的具体现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千年不遇的变革,鸦片战争后,长期封闭的国门被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清政府的封建专制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救亡图存,开始实行变革,在各种改革与维新运动之中,教育制度的改革,确切来说科举制度的改革是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来进行的。
而教育改革直接导致了社会文化变迁与新的教育机构——近代图书馆的出现。
1.废千年科举,兴西式教育从1840年起,中国先进的士大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从“闭关锁国”到“睁眼看世界”,首先意识到旧的科举考试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摆脱困境,掀起了改革封建教育的思潮,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的展开,开始兴办洋学堂,派遣留学生。
1862年,作为清政府官方最早创办的西学堂——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为培养外语翻译人员,后来逐渐开办实用技术的课程,培养掌握科技知识和军事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
1872年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生之父”的容闳,携三十名幼童赴美留学,实为中国近代官派留学生之始。
②洋务运动和留学出洋成为清政府教育改革的前奏和铺垫。
清政府最早的教育改革,记载于清光绪元年,即1875年,礼部上书奏请开设算学一科,③作为新的考试科目和选拔人才的办法。
1898年,维新派代表康有为上书请废八股,更重申了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广泛开设农务学堂、编译学堂、医学堂和茶务学堂、蚕桑公院等实用技能的培训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8月(1905年),清政府“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废除了在中国实行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中国的教育体系开始重组,这也意味着几千年来中国所尊崇的价值和观念,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处于大的变革之中,教育制度的变迁,是国人一种自觉主动的应对,也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同年政务处奏请特设学部,④作为主管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并开始建立较为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
近代教育改制的实质,是对西方学术的学习和效法,新式的学堂教育制度、分学科学习的教育内容几乎都是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学校模式创办的。
2.新式学堂的不断设立与图书馆官制随着旧式科举制度的彻底废除,新式的学堂在各省纷纷设立,普及学校教育成为新式教育的主要内容,清政府也随之颁布了相应的教育宗旨和教育制度,光绪二十九年11月(1904年),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向全国颁布,其中对图书馆的行政、业务和职员等都有较具体的规定,在《大学堂章程》“屋场图书器具章”中规定:“大学堂当附设图书馆一所,广罗中外古今各种图书,以资考证”。
在教员管理员的设立一项中包括有“图书馆经营官”,《高等学堂章程》中规定:各种学堂应设图书室,设掌书官,掌一切图书仪器等项,均听命于教务长。
⑤1906年,在学部拟定的学部官制职守中,图书馆事务属学部下设之专门司办理,这正是图书馆“官制”⑥的开始。
清政府通过新式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分工,第一次确立了从中央到各省的图书馆管理机构和管理官员,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随着留洋考察的不断深入,西方的图书馆观念逐渐传入,公共图书馆不断涌现。
3.属于社会教育事业的图书馆普及运动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在宣统元年即预备立宪第二年的筹备事宜中有“颁布图书馆章程、京师开办图书馆”两项,又在第三年的立宪筹备事宜中有“行各省一律开办图书馆”。
⑦随后各省纷纷开始奏设图书馆,1906~1911年间随着新学制的推行,公共图书馆也陆续成立,1904年湖南、湖北、福建省的图书馆正式开办,1905年邮传部设图书馆一所,1906年黑龙江图书馆成立,国学保存会藏书楼成立,同时京师图书馆筹备开办,1907年,各省学务公所筹办图书馆,奉天图书馆创办、河北图书馆筹办、江苏图书馆筹办。
1908年到1911年期间,山西、山东、河南、云南、陕西、广东以及广西各省都纷纷筹备和开办图书馆,我国公立、私立的图书馆约有20余所。
⑧到1919年3月,民国政府教育部在《教育杂志》第十一卷第三号,发表全国教育计划书时,对于图书馆的计划和描述与癸卯学制时已有了更具体详细和现代的观点,在这个教育计划书中,将“中央教育行政上之重要设施”分为甲:普通教育;乙:专门教育;丙:社会教育三大部分,在社会教育部分,“属于社会教育者”,图书馆即列第一位,对于图书馆的重要教育价值,作了相应的表述:“图书馆之启导学术,其功用等于学校,现在国立图书馆规模简陋,不能购储各国典籍,及应大加整理扩充,并拟择中国交通便利文化兴盛之地,分别建设,以资观览”。
可见当时图书馆的发展在观念上是很明确了,它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和学堂同样的社会教育和教育普及的主要形式,并且有其独立的行政权力。
二近代图书馆观念的形成与传播随着图书馆的广泛设立,西方图书馆观念制度和管理方法更进一步传播,国人对于图书馆的认识、介绍和讨论逐渐热烈起来。
1896年,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创刊,在创刊号上写道:“泰西教育人才之道,计有三事,曰学校、曰新闻馆、曰书籍馆”。
梁启超对图书馆的重视和西方学术分类的最早探索,使其成为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人物,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以后,他也被推举为分类委员会的主任。
1909年孙毓修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长达二万余字的《图书馆》一文,连载于《教育杂志》第一卷,倡导图书馆应“注重平民教育,进行图书普及工作,以启迪民智,唤起民众”,是我国较早而系统地研究公共图书馆的文章,1910年他又首次将杜威十进分类法介绍到国内。
当时文化教育界的著名人士如李大钊、蔡元培、陶行知等都曾对图书馆做过相关论说。
教育界人士对于新式图书馆观念的传播,主要强调了图书馆对近代社会民众普及教育上的特殊作用,是对学校教育的拓展与配合。
近代图书馆不仅是以一种新式教育机构而出现,更是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的传入,代表了一种公开、公平、公益的教育思想。
而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图书馆“开启民智,唤醒民众”的作用尤为得到重视,这也正是我国图书馆性质的一个根本方面,即将图书馆作为西方的教育普及方法来为当时中国的人民动员、社会改良服务。
三图书馆专门组织的成立和专业刊物的诞生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教育界人士对于图书馆的重视,各省市、学校图书馆越来越多的出现,逐步从一种新鲜事物发展成为一种事业。
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的成立,开始为中国图书馆界输送专门人才,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化开始起步。
1.中华教育改进社对图书馆事业专业化的直接推动1921年12月23日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于北京,它是一个以留美归国知识分子为主体、文教界各方面有识之士广泛参与的教育社团。
改进社是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专门组织,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化发展,与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开展有密切关系。
它促成了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以及全国性图书馆学专业刊物《图书馆学季刊》的创办,并首先向教育部提案申请开设图书馆学专科教育。
中华教育改进社下设立了图书馆教育委员会,专门注重图书馆教育的各项事宜,积极推动图书馆教育的开办。
1922年7月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在济南举行,图书馆教育组的决议案共有8条,在师范学校应增设图书馆管理科等,1923年在北京清华学校举行的第二届年会上,提议美国将要退还的庚子赔款的三分之一作为扩充中国图书馆,并组织各地方设立图书馆协会。
⑨在改进社的积极推动下,各地图书馆协会纷纷成立,1924年3月,北京图书馆协会成立,由中华教育改进社敦请戴志骞发起,并被推举为会长。
这些协会的建立为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建立拉开了序幕。
2.中华图书馆协会图书馆教育委员会的成立1924年7月,教育改进社第三届年会在东南大学举行,提案刊行图书馆学季报,并转请教育部及各省教育厅,于留学科内添设图书馆教育科。
1925年4月,中华图书馆协会在上海成立,事务所在北京松坡图书馆(梁启超为纪念蔡锷所倡议设立的图书馆),协会于6月在北京举行成立仪式,创办了《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并开始筹备《图书馆学季刊》的编辑发行。
随着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中华协会会报第一卷第一期于1925年6月30日发行,协会的宗旨是:“本会以研究图书馆学术,发展图书馆事业,并谋图书馆之协助为宗旨”。
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对图书馆事业专业化程度以及专业教育的展开是一种直接的推动。
当时教育界和学术文化界的众多名人都是图书馆协会的会员,包括陶行知、梁启超、胡适、顾颉刚、赵元任、林语堂等。
协会认为当时的现实情况是,我国图书馆虽然普遍建立,能够以专业方法进行管理和运行的却很少,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成为亟待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图书馆协会委员会下设立了图书馆教育委员会,以洪有丰为主任,胡庆生为副主任,东南大学图书馆朱家治为书记,委员包括李小缘、刘国钧、施廷镛、杜定友、沈祖荣、韦棣华等。
中华图书馆协会的成立,是近代图书馆事业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进程之一。
由于设立了专门的图书馆教育委员会,图书馆学教育开始了正式的筹备和规划。
3.图书馆学专业刊物的发行与专业教育的展开1926年3月,由中华图书馆协会编辑的《图书馆学季刊》创刊发行。
这是第一次将图书馆专业,以“图书馆学”来命名的期刊,意在形成中国本土特色的图书馆专门学术。
在《图书馆学季刊》发刊词中,这样写道:“学问天下公器,原不以国为界,但各国因其国情不同,有所特别研究贡献……图书馆学之原理原则,虽各国所从同,然中国以文字自有特色故,以学术发展之方向有特殊情形故,书籍之种类及编辑方法,皆不能悉与他国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