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开发区定位与发展目标 (1)第三章开发区城乡统筹规划 (2)第四章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 (5)第五章开发区中心区空间布局规划 (5)第六章开发区中心区建设用地规划 (6)第七章开发区道路交通规划 (8)第八章开发区中心区绿地水系规划 (10)第九章开发区中心区四线规划控制 (11)第十章开发区中心区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12)第十一章开发区中心区综合防灾系统规划 (14)第十二章开发区中心区环境保护规划 (16)第十三章开发区中心区发展时序 (16)第十四章开发区中心区近期建设规划 (17)第十五章附则 (19)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30)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发展需要,有效地指导开发区建设,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宁—东盟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组织编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30)》。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3.《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 2010);4.《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8 )》;5.《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2010)》;6.《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园区布局规划(2010)》;7.《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报批稿);8.《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9.国家、自治区其他关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编制的技术规定及有关政策法规。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文件精神。

围绕广西壮族自治区构建“两区一带”、南宁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及开发区建设“工业城、华侨城、卫星城”的目标,充分发挥开发区区位、交通、土地、产业基础、侨民人缘等优势,坚持生态循环的原则,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完善现代城市功能,建立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高水准建设开发区,形成合理有序的国土开放格局,实现开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第4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0年—2030年。

其中近期:2010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1年—2030年:远景: 2030年以后。

第5条规划区范围开发区中心区的规划区范围为开发区全部行政辖区,共180平方千米。

第6条规划层次与范围1.开发区城乡统筹规划:规划范围为开发区行政辖区范围,与规划区一致,即180平方千米。

2.开发区中心区总体规划:开发区中心区包括综合产业片区与旅游度假片区,规划范围总面积为92平方千米,其中综合产业片区面积约为67平方千米,旅游度假片区面积约为25平方千米。

第7条本规划文本中加粗加下划线条文为指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对开发区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开发区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开发区定位与发展目标第8条开发区定位概括为“三城一平台”,即:北部湾活力轻工城,大南宁魅力卫星城,示范性实力华侨城,自贸区经合新平台。

第9条开发区性质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轻工先进制造业示范基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园区,南宁市北部生态园林卫星新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合作先试先行区,全国华侨农场改革示范区。

第10条开发区职能1.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轻纺制鞋、食品、生物制造等轻工制造基地。

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加工组装制造基地。

3.南宁市北部工业、生产性服务、科教、交通、信息中心及重要的旅游节点。

4.具有华侨文化特色的园林式宜居卫星新城。

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合作先试先行区。

6.全国华侨农场改革转型、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

第11条开发区中心区总人口规模及建设用地规模1.近期末(2015年):规划总人口规模为18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23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约128平方米;2.中期末(2020年):规划总人口规模为3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42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约140平方米;3.远期末(2030年):规划总人口规模为47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61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约129平方米。

第12条总体发展目标将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全国华侨农场改革示范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合作先试先行区,率先形成科学发展模式、路径和体制机制;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轻工产业新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先行区以及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卫星新城。

第13条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目标详见附表1、附表2。

第三章开发区城乡统筹规划第14条城乡统筹总体策略1.统筹区域及城乡发展,打造区域及城乡统筹的战略平台,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城乡产业分工协作,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长效协调机制,扎实有效的推动劳动力转移和壮大劳务经济。

2.实施极核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构建开发区中心城—分场场部—农场居民聚居点的“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的城乡组织体系。

3.依托中心区构建网络化、共享型的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农场分场总部和中心村建立起覆盖农村的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4.统筹城乡公共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城乡统一规划及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建设城乡协调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第1节开发区功能区划及开发建设指引第15条开发区依据发展主导功能,划分为中心区(含综合产业片区与旅游度假片区及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16条综合产业片区开发建设指引1.严格按主管部门批准的各类规划实施,依据规划审批城镇建设用地。

禁止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新增建设用地。

城镇建设项目均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使用土地。

2.综合产业片区为重点建设区,应加强建设、集约建设。

3.对综合产业片区内原各分场场部及周边居民聚居点开展“撤场建街”工作,纳入产业片区进行统一管理。

第17条旅游度假片区开发建设指引1.应根据环境容量确定开发规模,严格控制各类建设。

2.纳入中心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的集中建设用地,容积率应控制在0.6-1.1之间,建筑高度应控制在20米以下,绿地率应保持在30%以上。

3.非建设用地区域允许存在的设施:旅游、游乐等设施;允许的活动:旅游开发、绿化、美化等环境建设。

第18条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发建设指引1.村屯建设区(1)以分场场部及大型居民聚居点(100户或500人以上的聚居点)为主,配置必要的社会服务设施,合理规划道路路网,农民村宅,构筑良好的农村新景观;(2)加强居民聚居点的整治工作,整合人口较少的聚居点(50户以下或100人以下),集约利用居民聚居点建设用地,控制居民聚居点建设用地的增长,对于搬迁撤并的居民聚居点,原有居民聚居点用地要进行整治复耕。

(3)限制乡村工业发展,对于有发展前景,技术先进的乡村工业企业,逐渐集聚到中心区,原有用地恢复耕种。

2.基本农田保护区(1)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对基本农田进行特定保护的区域。

严格执行国家的《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办法》,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基本农田转用许可证制度。

(2)国家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应尽量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因特殊情况需要占用的,应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报批。

(3)基本农田保护区允许的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必须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必要的科研设施;允许的活动:生态维护和保育活动,农业生产经营,有限度的农业旅游观光。

3.一般农业用地区(1)一般农业用地区主要是指除基本农田保护区外的耕地、园地和林地。

(2)严格控制将耕地转为非耕地,控制农民建房,禁止农业结构调整等乱占用耕地的行为。

对建设占用规划预留的一半耕地,必须先办理农用地专用审批,批准改变用途后才能征用。

占用耕地的须严格执行占补平衡政策。

遵守相关的林地保护法规和制度要求。

(3)一般农业用地区允许的设施:农业水利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必要的维护设施及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及有限的参观旅游辅助设施等;允许的活动:农业生产经营,有限度的农业旅游观光及科学考察活动。

第19条开发区(规划区)空间管制1.禁建区禁止建设区主要包括水域、大型森林、城市生态防护林带、地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基础设施廊道(高速路两侧绿带)。

其生态功能极其重要、生态环境极其敏感、具有特殊保护价值。

禁止建设区主要分布在定标水库、那油河水库等水源地核心保护区,武鸣河蓝线范围内用地、城市绿地、公园、周边大型森林等。

禁止建设区内严格禁止城镇建设及与限建要素无关的建设行为。

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确实无法避开禁止建设区的,必须经法定程序批准,必须服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与要求。

2.限建区分为一般限制区和严格限制区。

一般限制区主要包括建设用地远景预留区、一般农田、林地、园地、组团隔离绿地、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农田。

严格限制建设区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山林绿化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

3.适建区分为优先建设区和拓展建设区优先建设区:优先建设区是指本次规划期内依照城乡规划进行建设的地区。

建设用地总量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要求,贯彻保护耕地的国策。

主要包括沿武华大道、宁武路两侧,金南铁路西侧等为近中期重点建设区域。

拓展建设区:拓展建设区是指规划区内远景适宜进行开发建设的地区,主要包括沿武鸣河北岸宁武镇及周边用地。

4.已建区已建区为规划基期已有城镇建设用地的地区。

主要包括现状城镇建设用地以及周边已建设设施用地第2节开发区城镇体系规划第20条开发区城镇体系结构规划1.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开发区城镇体系分为中心城(中心区)及分场场部两级。

表1 开发区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一览表2.职能结构规划(1)中心区综合型城镇,开发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工业,物流业及商贸服务业为主。

(2)分场场部综合型城镇,农场分场的行政管理中心、文化中心、服务中心,为农场分场内居民聚集点提供服务。

表2 开发区城镇职能结构规划一览表第3节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第21条教育设施1.基础教育(1)小学教育体系设置为两个等级:市级、镇级。

中心区按每1万人设置1所小学的标准均衡布置,规模为24班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