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前哨淋巴结

前哨淋巴结

前哨淋巴结
前哨淋巴结(SLN)是指首先收纳某器官、区域组织淋巴液的1个或数个淋巴结或某器官、组织原发肿瘤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

其病理学状态可以代表其收纳区域整个淋巴结状态。

即:从肿瘤转移角度看,若SLN未被癌细胞侵犯,则推测整个区域淋巴结未受累;如果SLN有侵犯,则认为该区域淋巴结可能受累。

这个观点已经为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广泛认可。

巴拉圭Cabanas最先于1977年在对阴茎癌行淋巴造影时,发现并提出了SLN 的概念。

1992年,美国Moron等首先将SLN技术应用于黑色素瘤的治疗并获得成功。

在20世纪90年代,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就成为乳腺外科领域里程碑式的进展。

这一技术的应用使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病人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

例如前哨淋巴结是乳腺癌淋巴转移的第一站,术中首先寻找并切除前哨淋巴结(群)进行快速冰冻病理学检查,明确有无癌细胞浸润,若病理阴性则只行乳腺腺叶切除术结束手术,若则进一步作腋窝淋巴结清扫。

因此术中寻找到前哨淋巴结便成了手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993年,美国Krag等采用99m
锝(99mTc)标记的胶体对SLN进行检
测。

1994年,美国Giullano等又报
道了蓝色染料法。

1996年美国
Albertini报道了联合应用放射性胶
体和蓝色染料的方法。

目前,SLN检测普遍使用的示踪
剂为有机染料和放射性同位素性两
大类。

有机染料多采用蓝色染料,常
用者有:专利蓝、异硫蓝(双硫化三
苯甲烷单钠盐)和亚甲蓝。

三者均有
致敏作用(发生率约1%)。

国外较
多使用专利蓝和异硫蓝,其优点是染
料与组织蛋白结合力弱,进入淋巴管快,向周围扩散少,显示较清晰,便于定位,成功率达65%~ 93%;国内一般使用亚甲蓝,效果略差于前者,但其成功率、敏
感性和假阴性率与前者相比差异无显着性。

荧光探测法是近年新发展的一项快速、安全的检测方法,使用Photodynamic Eye (PDE)观看ICG示踪剂,可以快速找到前哨淋巴结,并且成像在显示器上,缺点是设备系统较贵。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开始使用该技术,国际上关于此方法的学术论文也逐渐发表。

手术中荧光导航图像(引自网络):
前哨淋巴结作为阻止肿瘤细胞从淋巴道扩散的屏障,其临床意义已受到人们的重视。

今年10月底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欧洲肿瘤学会议上,有关前哨淋巴结的研究报告已不限于乳腺癌,对其他早期恶性肿瘤施行扩大切除范围的也正受到挑战,如胃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等。

前哨淋巴结检测及活检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进一步缩小手术范围,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癌症治疗发展方向,目前正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