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件]媒介素养教育PPT

[课件]媒介素养教育PPT


利维斯是英国一位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英
国早期文化保守主义代表人物。以他为首的 ((Scrutiny))《细绎》集团十分关注20世纪以 来科技发展带来的大众文化兴起和流行的现 象。
他们从保护主义立场出发,反对传媒中的流
行文化价值观念,批评大众文化缺乏“道德 的严肃性”和“审美价值”,将误导社会成 员的精神追求,尤其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 面影响;倡导以系统化的课程和训练,培养青 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以抗拒大众媒介中“ 低水平的满足”(Satisfaction at the Lowest Leval)。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简介
(一)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的提出
最早由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于1930年
代提出。 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F.r.利维斯((F.r. Leavis)和丹尼斯· 汤普森(Denys.Thompson) 出版了文化批评论著《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 的意识》(Culture and Environment ; The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首次 倡导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开展
综观世界各国和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过程
,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30年代到19b0年代,媒介素 养教育概念由英国学者率先提出,后逐步推 广到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引起社会学、传播 学、文化学、教育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 和研究,一些国家开始倡导和尝试在大、中 、小学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或讲座 。
媒介素养教育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对各种媒介
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 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 包括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 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 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等
媒介素养教育:则指教育学生了解、熟
悉大众传播资源的内容,理解大众传媒 的本质,掌握运用传媒的基本技能,学 会管理自己的传媒事务和传媒生活,建 立与传媒合理互动的关系。
甚至已习惯于将“媒介环境”视为“现实环
境”,这种状况极易造成媒介对公众的误导 ;“媒介真实”不等于“客观真实”,“媒介 真实”背后有社会、有政府、有权利,有作 为反映这种真实的媒体本身的局限,而受众 理解这种“媒介真实”的过程中,搀杂了社 会影响并受自身的种种限定。因此,媒介素 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公众对媒介“建构现实” 功能的“破译”能力和醒觉能力,打破对煤 介的神秘幻想,要于媒介的表现中自觉加以 辨别,自主获取知识,使之为我所用,而非 被其奴役。
(1)免疫范式。基众文化的批判立场,这一时期的 煤介素养教育被理解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在对 “作为社会疾病的大众传媒”进行全面批判的 基础上,鼓励公众“甄别和抵制”大众文化的 欺骗性、虚伪性和麻痹作用,“提防大众媒介 的迷药”,免疫范式应运而生。正如学者马斯 特曼(Len Masterman)所说,这种媒介教育事 实上是一种排斥媒介的教育。
(2)分析范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
国文化研究的发韧时期,文化研究学派的开 拓者们一反“利维斯主义”的精英立场,“ 文化”不再被视为拥有特权、高不可及的“ 经典”,而被视为“整体的生活方式”。正 如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威廉斯所指出的:“ 对于文化这个概念,困难之处在于我们必须 不断扩展它的意义,直至它与我们的日常生 活几乎成为同义的。既然文化意味着整个生 活方式,大众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 分,那么,一味地排斥大众文化,
第三阶段是1990年代至今,随着计算机的普
及、网络的兴起,以及数字多煤体技术的广 泛应用,大众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 益凸显,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在发达国家进一 步规范化,而且开始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散 ,成为一种颇具信息时代特征的世界性现象 。
(三)欧美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
媒介素养教育的三种范式:
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有其社会根源。
自大众传媒特别是视听媒介出现后,以大众
媒介为载体的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一直 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传播学史上著名的“佩恩研究”。 “佩恩研究”拉开了传播学效果研究的序幕, 也开启了传播学密切关注大众传媒、大众文 化、青少年成长之间互动关系研究的传统。
第二阶段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许多国
家和地区在青少年中开始普及媒介素养教育 ,由于各国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人 ,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英国 、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芬兰、挪威、 瑞典、瑞士等大众传播发达国家将媒介素养 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并不断得到 重视和强化。
美国学者的“佩恩研究”是站在传者的立场,
从大众传播效果,特别是从负面效应的角度 探究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揭示其作用的内 在机理的话, 那么,英国学者提出媒介素养教育,则是从 维护传统文化的角度,关注大众文化对传统 精英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前景深感忧 虑,从而致力于提高受众的“免疫力”,以 抵御媒介的负面影响。
不加选择地批判作为大众文化主要载体的大众 煤介,就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毫无意义。在这 种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发生变化,由 “全面批判”转变为主张人们要“判断和欣 赏大众媒介”,强调理解媒介,将媒介作为 文化现象来分析。由此,以适度开放而非简 单排斥为基调的分析范式开始兴起。
(3)破译范式。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结构主义符号学和文化霸权理论的兴 起,学界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范式—破 译范式。破译范式认为,大众媒介有其特殊 的生产、制作和流通规则,媒介内容是通过 符号建构出来的,并不是客观事实本身;大众 媒介具有创造“媒介环境”的功能,这种“ 煤介环境”是虚拟而不是现实的,是被媒介 选择过、解释过的现实,“媒介环境”有别 于“现实环境”,而在媒介化的社会中,人 们往往习惯于在“媒介环境”中生活,
以美国媒介素养为例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和推广者在实践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