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高考试题考点一科技成就1.(2013年重庆文综,3)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司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在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B项;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D项。
2.(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B.工作内容C.工作职责D.工作性质解析: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刀笔吏”的含义。
“刀笔吏”原指主办文案的官吏。
秦汉时期,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竹简、木简,当时人们将文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如有差误,则用刀削去。
因此“刀笔吏”的称谓起因于此类人员的工作器具。
故选A项。
3.(2011年江苏历史,3)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为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活板(版)”即指活字印刷术。
活版技术从宋代开始使用,A不正确;活版之前有雕版,B项表述错误;活版最早使用的是胶泥活字,C项错误。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又改进造纸术;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唐代发明了火药;战国时发明司南,按时间先后排列,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故D项正确。
【名师点评】材料中“活板……以前……并是写本”容易被考生错误理解为“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而忽略材料中的重要条件(时间)“(明)崇祯十一年”从而错选B项。
因此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准确把握材料信息。
4.(2010年全国大纲文综Ⅱ,15)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干大意是:在宋人邢昺小的时候,看见学徒拥有儒家经典著作的人很少,但是在雕版印刷术完备时,“士庶之家皆有之”,由此可见题干强调“雕版印刷技术”在文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故选C项。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2009年浙江文综,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也十分频繁。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耦犁、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中国的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宋元时期)由海路传入阿拉伯,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皆与史实相符。
6.(2010年北京文综,40,节选)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述该著作的成就。
【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2)深层信息:杰出人物的努力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解析:社会背景据材料中“瘟疫肆虐”“观今之医……各承家技,始终顺旧”“惟名利是务”等信息概括;著作的名称和成就可依教材知识回答。
答案:(1)背景:瘟疫引起人口大量死亡;医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著作及成就: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有重大发展,成为中医治疗学的理论经典(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考点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1.(2012年福建文综,13)《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
”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
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B.丝帛C.竹木简D.石碑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字的认识。
从材料信息可看出,材料对题中文字的解释是“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而“册”作为象形文字,明显与竹木简有关,故此题答案为C。
2.(2012年安徽文综,12) 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纸寿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
如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书法的认识。
题干关键信息为“行书”,A项字体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为隶书;B项字体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为楷书;C项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为行书;D项笔画简约,勾连不断,为草书。
故本题答案为C。
3.(2011年安徽文综,13)如图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ú,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材料中“枝干‘虬(qiú,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可知,该画以景写情,借画来表情达意,属于典型的写意文人画,A项与之相符。
B项强调写实,C项强调的是诗情画意;D项则是对风景画的描述,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主题不符,故排除。
4.(2010年福建文综,13)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
唐代擅长这一书体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怀素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观察平假名的字形可知,日本的平假名仿自中国的草书,由此分析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王羲之是东晋人,故A项排除。
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B、C两项排除,怀素是唐代草书大家,D项符合题意。
5.(2010年北京文综,14)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
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
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A.顾恺之《洛神赋图》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C.王祯《农书》D.李贽《焚书》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时间关键词“元代”。
A项出现在东晋,B项出现在唐朝,C项出现在元代,D项出现在明朝,故C项正确。
6.(2010年海南历史,8)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
如图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
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个人的情感B.真实的景象C.多彩的生活D.繁盛的社会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画特征的认识。
中国文人画注重写意,讲求神韵,重在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故本题答案为A。
7.(2009年安徽文综,1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
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
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B.吴道子C.张择端D.郑板桥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图片信息,图片中的第一个高峰期在公元600年到800年间,此时是中国的唐朝,与之对应的画家是吴道子。
A项是魏晋时期的;C项是北宋的,D项是清朝的。
考点三文学成就和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解析: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文学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小说的创作发展繁荣起来。
题目材料反映了小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C项符合题意;A项“宗教传播载体”,D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材料的误解;B项,材料无法体现。
2.(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解析:B 本题考查京剧对人们的影响。
脸谱来源于生活,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排除A、C两项。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如“白脸的曹操”,白色寓意奸诈自负,否定了曹操的历史贡献。
本题选B项。
3.(2012年江苏历史,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B.楚辞C.汉赋D.唐诗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经》内容特点的把握。
《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大量诗歌,《诗经》的精华部分“国风”是收录的各地的民歌。
题干材料中的“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俚甚”,与《诗经》中的“国风”体现的都是“民间性情之响”,故A项符合题意;楚辞、汉赋、唐诗都是“士绅”所作,与题意不符。
4.(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解析:C 材料阐明元曲与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地位。
王国维认为元曲不受重视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托体稍卑”,即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二是儒士鄙视元曲,不愿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