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药理--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PPT课件

中药药理--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PPT课件

医学课件 37
归经与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之一,微量元 素在某些组织器官有亲合和富集。
中归经与环核苷酸 药 部分中药对某些脏器环核苷酸水平有影响,且 药 这种影响与中药归经有一定相关。 理 学 归经与受体 中药与相应受体的亲和力与归经密切相关。
医学课件 38
三、存在问题
归经记载不统一
中 药 药 药五味 药归经 理升降浮沉 学毒性
反映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性, 是中医对中药性质功用高度概括, 是中医治病用药规律的总结。
医学课件
4

中药药理用现代方法归纳中药作用
的规律,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内涵,
中 药 药 理 学
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药性理论, 提高
临床用药水平。
较少,但对某些升浮类(升麻、柴胡、补 中 药 中益气)和沉降类药物的研究,有助于对 药 理 升降浮沉理论的理解。 学
医学课件
31
三、存在问题
有关药物的作用趋向尚缺乏足够的研 究资料来说明其规律性
中 药 药理作用研究结果虽有助于对升降浮 药 理 沉药性理论的理解,但毕竟出发点不同, 学 二者不能等同。
医学课件
32
第四节 归经与引经的现代研究
一、归经涵义
中 归经: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性治疗作用, 药 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药 理 引经:是具有特别作用的归经药,它除了对本经 学 病证具有治疗作用外,还可通过配伍形式,把不 归本经的药物引归本经,达到治疗本经病证的目 的。
医学课件
33
二、研究简况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热证→中枢兴奋→寒凉药纠正
中 药 用温热药→热证模型动物→中枢兴奋→寒凉药纠正 药 理 用寒凉药→寒证模型动物→中枢抑制→温热药纠正 学
寒证→中枢抑制→温热药纠正
医学课件
13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植物神经递 质、受体及环核苷酸 水平均有影响 中
医学课件 21
第二节 五味的现代研究
一、五味涵义
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是中药固有的 性质,也是功效的高度概括。
中 药 药 理 学
医学课件
22
二、研究简况
1.文献研究 关于味的来源
中 关于药味不统一问题 药 药 理 味与其他药性的关系 学
关于味的物质基础 关于味的理论探讨
医学课件
23
2.临床研究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中 药 药 理 学
医学课件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药四性(气)的药理研究现状
中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药理研究现状 药 药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药理研究现状 理 学 第四节 中药归经的药理研究现状
第五节 中药有毒与无毒及用药禁忌的药理研究现状
医学课件
2
目的与要求
1.熟悉中药四性(气)、五味、有 毒无毒的现代研究。 2.了解中药升降沉浮、归经的现代 研究。
五味与化学成分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性,如:酸 (有机酸、鞣质等) 、 苦(生物碱、苷类) 、 甘(氨基酸、糖类、苷类)、辛(挥发油)、 咸(有机盐等)。 医学课件 25
三、存在问题
古今味的记载有许多不同;
各中药都含多种化学成分,何成分为味的代 表,不能确定; 中 药 味实质研究,指标难以确定; 药 理 如何用味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之间的联系 学来说明味的实质; 中药的兼味如何体现。
医学课件
5
第一节 四气的现代研究
一、四气涵义
•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是 中 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药 药 •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本经》) 理 •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 学 • 用药之偏性,调阴阳之盛衰。平性药,亦有微 寒、微温,未越四性范畴。
医学课件 10
2.临床研究
专门临床研究报道不多,对“甘温除
中 药 热”法机理及“四气”指导临床用药 药 理 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学
医学课件
11
3.实验研究
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中 内分泌系统功能、基础代谢、抗感染抗肿瘤 药 药 等等进行了四气的科学实质研究。 理 学
医学课件
12
医学课件
16
(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感染性疾病多属温热病范畴,寒凉方
中 药 药正当为用。 药 理 清热解毒之品常用于抑制肿瘤 学
医学课件
17
侯灿:寒(凉)性药多具有退热、抗菌、抑 制作用,热(温)性药多具有兴奋、刺激作用, 且多含挥发油。 中 药 梁月华:寒凉药与温热药单胺类神经介质的 药 释放或合成分别具有抑制和促进作用。并在用 理 学 寒凉药、温热药造成的“寒证”、“热证”模 型上获得类似的结果
2.临床研究
中 药 药 理 学
多属一般性的临床用药体会,缺乏 完整的科研设计和科学分析处理。
医学课件
36
3.实验研究
归经与药理作用 认为中药归经与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关系,如 中具有抗惊厥作用的中药归肝经等。 药 药 归经与药动学 理 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与归经有一定的联 学 系,有研究发现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与归经 所属的脏腑基本一致,符合率达87%。
(1)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有所发展
中 药 药 理 学
毒副作用 过敏反应 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
医学课件 42
(2)对中毒症状特征进行归类(急毒与长毒) 中枢神经系统 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造血系统
医学课件 43
中 药 药 理 学
(3)对中毒的原因进行客观分析
盲目滥用
单独以五味作临床研究者不多,
中 药 药 理 学
主要总结了五味学说对临床用药 的指导作用。
医学课件
24
3.实验研究
60年代主要采用口尝辨味方法验证有关五味 的记载,发现口尝与记载有许多的不一致。 中 药 药 理 学
以五味与化学成分关系及五味与药理作用关 系来研究味的实质。 五味是中药的物质基础, 四气是中药的效应,药物通过五味而产生效应。
寒水石、硼砂等)寒凉药性产生的相关因素,并认 为其电子云密度排布的有序性为本类药物产生寒凉 药性的根本原因,而与其所含何种金属元素无关。
医学课件
19
现有的研究表明:温热药对机体的多种生理 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和提高作用;寒凉药对 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和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减 弱和降低作用。 中 药 药初步认为:四气的内涵即兴奋(温热)与抑 理制(寒凉)作用。中药通过这些基本的性能 学 (寒性、热性)调节机体的功能。
用量过大
中 药 药 理 学 炮制不当

“麻黄”滥用 “马兜铃酸”风
配伍不当
以伪代真 煎煮失法


“小柴胡汤”事
件 (4)对毒药的应用亦有所发展
医学课件 44
3.实验研究
对有毒中药的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分为:含生 物碱类、氰甙类、强心甙、皂甙、毒蛋白等。 。 中 药 对中药的毒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药 理 进行炮制对药物毒性成分质与量影响的考察。 学
徐国钧:提出“性”与化学成分相关 的初步看法。
医学课件 8
罗佳波:对伤寒论方进行统计,从药 性来看,温性药较多(46.7%),凉性药和 热性药较少(36.6%)。 中 药 药 理 学 罗国安:气味相联系,辛与温、苦与寒 、甘平相“搭配”者较多。辛温药大多含 挥发油,苦寒药大多含生物碱、苷类,甘 平药多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糖 类和皂苷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药 “气”、“味”与其物质基础密切相关。
2.临床研究
升提法 本法不仅适用于中气下陷、内脏下垂等证, 亦可适用于元气不升、清阳下陷的临床各科证候。
中沉降法 用于气机不降、病势上逆的证候。 药 药 升降法 对某些难治性疾病,用升降法有时可望获 理 效。 学 初步开展以临床检验指标来说明药物升降浮沉
医学课件 30
3.实验研究
从升降浮沉的角度进行实验研究的报道
,依据的是药物临床药效及本身的性质。 升降沉浮源于《内经》,作为药性理论至金元时期
中方趋成熟,明清时期得到普及与推广,它补充了药 药 药性味理论之不足。以升降沉浮理论创立的不少治法 理如:升清降浊法、交通心肾(升水降火)法、平肝 学
潜阳法、苦寒通降法、宣降肺气法、益气升阳法等 至今为临床习用。
医学课件 29
在本草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兼有两重 含义:所有可能伤害机体的物质或能力; 与药通义,表示治疗能力的强弱。
中 药 药 理 学
医学课件
40
二、研究简况
1.文献研究:
中 对毒的概念、古代文献中有关毒性的记 药 载的特点(主要是急毒)、药物有害反 药 理 应的记载等进行整理。 学
医学课件
41
2.临床研究
药 热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交感-肾上腺系统 )偏高 药 理 寒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交感-肾上腺功能 )偏低 学
医学课件
14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中 药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药 理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学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医学课件
15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中 热证or阴虚→基础代谢偏高 药 药 理 寒证or阳虚→基础代谢偏低 学
医学课件 9
炮制的影响:一般认为炮制可以调整或改变 原药的偏性,使其治疗作用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 药配伍的影响:认为药物的寒热温凉偏性,经复 药方配伍后,往往随药物在复方中的地位、用量 理 比例及所治证的不同等而发生变化。一般说来 学 ,不同性(气)的药物配伍后,以性(气)占 优势的主药代表复方的偏性。
医学课件 26
第三节 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
一、升降浮沉涵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机体上所起作用 的趋向。
中 药 药 理 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