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用海活动的日益频繁,用海方式的不断增多,对海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逐渐从平面开发利用向立体层面开发利用过渡,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尝试海域空间的多层次利用开发活动。
与此同时,与各种错综复杂的用海关系相对应的海域使用权制度应运而生。
国外关于海域使用权方面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各国的相关法律进行界定的,明确提出海域使用权概念的,从现在来看只有我国一个国家,因此,国外的学者对此研究的内容甚少,其研究也大多是海域使用管理以及海域规划等方面的内容,真正有关海域使用权及其性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域使用制度的推行,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海域使用制度和海域使用权。
其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一是海域使用权概念、内涵方面;二是关于海域使用权性质;三是有关海域使用权与其他相关用海权的联系与冲突;四是关于海域使用权市场机制。
在市场机制研究中主要讨论了海域使用权的抵押权,以及流转和处置方面的内容。
另外,也有学者对海域使用权分层确权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
二、海域使用权概念的研究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域是指内水、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也就是说一旦申请了海域使用权,权利所及的海域范围是指一定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而海域使用权是基于海域产权基础上分出的权能之一。
关于海域使用权的概念及内涵国内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海域使用权进行了界定,但是都有其共同点。
他们在界定海域使用权的概念时,大都以海域使用权的物权性为基础,界定出海域使用权的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最后,解释了海域使用权的排他性、收益性、期限性以及有偿性等方面的特征。
崔凤友(2001)认为,海域使用权是指权利人为从事特定的开发利用活动,向行政机关申请并海域使用权研究综述*王淼1,江文斌1,袁翡翡2(1.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9)*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3114)。
通讯作者:王淼(1959-),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海洋资源管理。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用海活动日益频繁,用海方式不断增多,海洋经济价值日益彰显,各种错综复杂的海域使用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对海域使用权的概念、性质、海域使用权与其他用海权利之间的关系、海域使用权市场机制以及海域使用权分层确权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展望了海域使用权研究的发展方向,认为海域使用权的分层确权是提高海域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海域;使用权;分层确权中图分类号:F307.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189(2011)06-0091-07经主管机关依法核准设定的,在一定期限内排他地使用某一特定海域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
戈华清(2002)从权利的实现方式和取得上分析,认为海域使用权不仅是对既存权利的享有和实现,更是对未来收益的展望,这是由海洋资源与能源收益的可预期性所决定的。
毛亚敏(2004)认为海域使用权是指海域使用者依法享有对国有海域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刘兰(2005)认为海域使用权是海域使用制度的前提性概念与核心范畴。
海域使用权在法律性质上为一种私权——由公法规定的私权。
具体而言,其特定性、支配性、排他性、绝对性等特征决定了它是一种典型的用益物权。
杨顺良(2006)认为海域使用权的行使是以占有为前提的排他性权利。
赵守江(2006)认为海域与土地在法律属性上是一致的,不仅是民法上的物,而且符合不动产的全部法律特征,但海域使用权是单位和个人以法定方式取得的,对国家所有的特定海域享有的排他性的权利。
从以上学者给出的海域使用权的概念来看,其具有共同的特征:(1)海域使用权是使用特定海域的权利,并且是排他性的权利。
(2)海域使用权是使用海域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
(3)海域使用权是为从事特定开发活动而使用海域的权利。
(4)海域使用权是由权利人申请并经主管机关核准设定的权利。
(5)海域使用权是有法定存续期间的权利。
三、海域使用权性质的研究海域使用权性质方面的研究是海域使用管理中研究最多的内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2001年10月27日《海域法》颁布之后到2007年3月16日《物权法》颁布之前。
在《海域法》颁布实施之前,海域使用权并没有被明确的法律条文做规定,因此,也就不存在其性质的研究。
而在《物权法》颁布实施之后,《物权法》里明确规定了海域使用权的性质——用益物权。
在这段时间里,就海域使用权具体为何种性质的权利,学术界的研究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准物权说认为海域使用权为非民法上的物权,但在效力方面与物权相近,在法律上视为物权、准用物权。
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海域属于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海域所有权。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海域,所以,樊静等(2004)认为《海域使用管理法》已经明确规定了海域是属于使用权的客体,并暗含了海域作为“物”的法律属性。
龚远星(2005)在比较分析准物权与物权之异同后,以准物权的内涵为研究基础,从物权法定义、物权的公信力、物权的效力三方面剖析了海域使用权具备典型物权的基本属性,同时又从立法体例、权利客体、权利构成等方面揭示了海域使用权较之典型物权的特殊性。
最后,其认为海域使用权的性质与准物权的性质不谋而合,应当属准物权。
(二)特许物权说认为海域使用权具有物权性,但属特别法规定的物权,称特许物权更为合适。
尹田(2005)认为,海域是一种类似不动产的物,可以成为所有权的标的,但海域作为他物权的标的物,却非以海域的整体而为其“组成部分”,故海域突破了民法之物的概念。
海域所有权不是一种对海域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而是一种保护海域的国家义务和责任,强调了海域使用权特许物权的性质。
(三)物权说认为海域具有可支配性,符合民法上物的概念,海域使用权具有物权的支配性,属于物权。
桂静(2002)以民法物权法的思路对海域权利加以定位和规范,并倡导建立以物权规范为基础,以经济行政法为辅助的海域使用法律体系。
李召利(2006)认为,尽管海水具有流动性或可移动性,但海床和底土却是不可移动的。
作为一个立体空间的海域,整体上具有不可移动性,显然海域应属于不动产的范畴。
因此,海域完全可以成为且应当成为民法物权的客体。
赵守江(2006)认为海域与土地在法律属性上是一致的,不仅是民法上的物,而且符合不动产的全部法律特征,但海域使用权是单位和个人以法定方式取得的对特定海域排他性的支配权利,其基本内容具备了不动产物权的要素,包括了不动产物权的一般权能,具有明显的物权属性。
刘乔发(2005)则认为在立法观念上应更加明确海域使用权的私权性;在立法政策上应妥善处理相关部门和相关法律之间的协调问题;在权利定位上应更加突出海域使用权的物权性;在制度设计上应遵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
(四)用益物权说认为海域使用权具备用益物权的一般要素,符合用益物权的特征,因而性质上属于用益物权。
崔建远(2004)指出海域使用权是新颖的物权,且属于典型物权中的用益物权,而非准物权。
海域使用权虽没有担保债权实现的目的及功能,却含有使用、收益的内容,所以它属于用益物权。
毛亚敏(2004)认为海域使用权是一种物权,海域使用权具备物权的特征,而且是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
叶知年(2004)认为海域使用权由海域所有权派生而出,包括海域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海域使用权属于用益物权,具有用益物权的一般效力和自己的特殊效力。
并从海域使用权的内涵、性质、设定以及效力四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海域使用权为什么属于用益物权。
税兵(2005)指出海域使用权的物权性质不容怀疑,同在陆域国土上创设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样,海域使用权是我国在海域国土上创设的另外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
吴春岐(2008)认为海域使用权的客体是能够特定化的不动产——海域,其性质为集合物。
吴琼(2008)认为将海域使用权界定为典型的用益物权,对于与土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相并列的权利类型有充分的法律依据。
不同学者对海域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的理解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海域使用权作为用益物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海域使用权是派生于海域所有权的他物权,以国家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符合物权法定原则;第二,海域使用权的主体是除国家以外的其他公民和法人以及海域使用权客体的特定独立性;第三,海域使用权是依照不动产物权的设立方式设立的,具备法定的公示方法;第四,海域使用权具有物权的支配性、绝对性和排他性,因此海域使用权完全符合民法上的典型有益物权特征。
四、海域使用权与其他用海权利的关系研究有关海域使用权与其他用海权利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学说:一是冲突论。
海域使用权与其他权利存在冲突,冲突的原因可能是权利性质上的,也可能是权利结构上的。
二是协调论。
海域使用权与其他权利表面是冲突的,实质上是协调的关系,并不存在冲突。
三是调整论。
海域使用权和其他权利通过权利类型的调整,可以有效解决冲突问题。
(一)冲突论崔建远(2004)认为海域使用权同渔业权、矿业权、水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存在着效力冲突,需要协调。
其认为在不否认后几种权利存在的情况下,站在立法论的立场上,应当废除海域使用权制度。
毛亚敏(2004)认为海域使用权的行使客观上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由于海域是立体的,上至海域上空,下至海底,存在广泛的利用价值,在某个海域,可以同时存在养殖使用权,旅游、娱乐使用权,盐业、矿业使用权,船舶通行权等多项使用权,而且海水是流动的。
因此,在同一海域存在的多个相容的使用权之间,以及相邻海域的使用权之间客观上容易发生侵权纠纷,比如因船舶通行造成海水污染,可能侵害多个海域使用权。
因此,海域使用权人行使权利应该受到更多的制约。
全永波(2007)对《海域法》和《渔业法》的冲突做了详细的分析。
他认为《海域法》与《渔业法》分别建立了我国的海域使用管理法律制度和渔业行政管理法律制度。
但因二者均涉及到海洋资源的管理,因此在调整对象上有所重叠。
这种重叠表现在海域使用权与渔业权的冲突。
两种权利的冲突最直接的后果是海域使用权力与渔业权的权利主体的利益冲突,在面对同一权利对象的时候必然使一方权利落空,进而造成权利秩序的混乱。
同时,按照一物一权原则,同一海域不可能既存在海域使用权又存在渔业权,渔业权与海域使用权之间的冲突暴露无遗。
这种冲突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海域使用权证与养殖证并存;在理论上的表现就是物权法的一物一权原则受到挑战;在立法上的表现为海域使用权与渔业权如何协调。
这两种权利的冲突归根到底是由这两种权利的性质造成的,而两证并存则是它们性质冲突的表现。
税兵(2008)指出《物权法》在制定过程中对海域物权制度的相关条文进行了多次修改,最终形成的相关法律条文被做了尽可能简单化的处理,但这种简单化的模糊立法可能会导致法律适用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