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关于郑渊洁儿童文学作品研究综述汉语言文学092班赵泽爽5000209227摘要:“童话大王”郑渊洁的儿童文学创作在中国可谓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近年来研究中国儿童文学的学者也逐渐将目光投射在他及他的作品上。
郑渊洁从一九七九年开始创作童话,至今已发表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
其中《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童话、《十二生肖》系列童话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本文主要从郑渊洁的创作主旨和特色、其教育理念及其童话转型与同其他作品的的比较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郑渊洁童话创作特色教育理念转型正文:《舒克和贝塔历险记》这部长篇童话小说在中国大陆几乎家喻户晓,而它的作者正是被誉为“童话大王”的郑渊洁。
郑渊洁从一九七九年开始创作童话,至今已发表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
其中《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童话、《十二生肖》系列童话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也都是极具趣味也不乏哲理的故事,深得儿童甚至成年人的喜爱。
他所创办的《童话大王》月刊至今畅销。
(一)郑渊洁童话作品的变形形象与创作特色从童话的表现形式看,可分为超人体、常人体和拟人体童话三类,其中拟人体童话是当中最常见的形式。
拟人体童话无非是将鸟兽等生物作为故事的主体,使他们能像人一样说话、行动,具有人的思维,也拥有人的性格。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童话中的变形形象。
何军的《郑渊洁童话中动物世界》①就是对郑渊洁童话中的动物形象进行了深度解析。
与其他的童话作品不同,郑渊洁塑造的动物形象,“抛弃了以往儿童文学作家人物塑造方面生硬、概念化的倾向,更加贴近社会现实,从当代少年儿童以及生活于其间的成人的现实生活中提取材料,进行加工创造,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
”现实生活当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作为反面形象,一直都是丑恶、肮脏的代名词,属于“害物”。
而郑渊洁一反常规地颠覆了人们观念中老鼠的形象。
如《舒克和贝塔历险记》中的主人公舒克和贝塔,就是正义的化身。
而在这部作品中,人类的好朋友——猫却成了反面形象。
善良勇敢的小老鼠与天敌猫斗智斗勇。
他突破了人们往常的“爱憎”,用丰富的想象和奇异的幻想打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动物世界。
王欣、马轶男的文章《试论郑渊洁童话幻想中的变形形象》②认为,郑渊洁通过对现实世界形象的变形塑造,一方面体现其教育观点,另一方面体现其批判现实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表明了其处世态度。
郑渊洁关注家庭式的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也重视学校的教育制度。
他批判虚伪、势利、贪婪、自私,如《鲍尔历险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郑渊洁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批判,而他的人生阅历、处世态度等在他的长篇小说《舒克贝塔历险记》里有充分地展现。
张芳馨的《郑渊洁的儿童文学观及其创作个性》③一文中,谈到了郑渊洁的儿童文学观。
他“在前人的儿童文学观实现了从‘缩小的成人’到‘儿童本位’这一巨大跨越之后,郑渊洁的童话创作基于‘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却又不止于‘儿童本位’,而实现了更进一步的超越。
”又从‘顽童母题’、幽默风格、鼓励的方法、奇特的想象、‘成人话’问题、社会问题这几方面来论述他独特的创作特点。
张利平在《审美理想的融合与升华——论郑渊洁的童话创作》④中谈到,郑渊洁是“热闹型童话”的代表作家,“其创造的突出特点在于重视儿童文学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审美意识的差异性,并将二者各自的审美理想、审美愿望在作品中融汇、升华,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
”文章从儿童审美理想的满足、作者审美理想的实现以及融合过程中审美特征的形成三方面分析了郑渊洁童话创作的突出特点。
另外,“与上述特征相联系,郑渊洁童话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审美心理方面确立了“释放”(宣泄)的概念。
““他让当代少年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却通过阅读郑渊洁童话得到了实现,他们在生活中郁积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最好的疏导和释放。
”金荣在《郑渊洁童话作品特点及其教育价值》⑤中谈到郑渊洁童话作品的作品特点,认为郑渊洁的童话具有现实性与叛逆性相结合、哲理性与思考性相融合及寓教于乐等特点。
张辉的《简析郑渊洁儿童文学创作特色》⑥更是系统的阐述了郑渊洁作品的创作风格及特色。
他认为郑渊洁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因此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和风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特色。
一是“打破拘束,不畏世俗,追求善良与本真的新型儿童文学”,“他经常在作品中借主人公之口说出讨厌学校,讨厌呆板填鸭教育之类的话,这些话由于其真实而魅力四射。
”二是“对所谓‘差生’正名,实质上是对儿童天性的呼唤”。
“他突破了传统具有说教特点的表达社会道德的儿童文学模式,并与之形成了一种比较”。
三是“注重儿童个性发展,鼓励他们找到自我,重现自我‘扶植儿童个性’”。
(二)郑渊洁创作的教育功能与童话精神王翎的《“教育大王”郑渊洁》⑦提到,“素有‘童话大王’之称的郑渊洁,其实是一位被人遗忘了的‘教育大王’。
作为‘童话大王’,他有自己的期刊、网站和书籍。
而作为‘教育大王’,他也有自己的教育方法、思维方式、慈善方式和干预社会的方式。
20多年来,他已经影响了上亿孩童的心灵,现在,他更积极地影响成人社会”。
的确如此。
金荣的《郑渊洁童话作品特点及其教育价值》也提到了其教育功能。
“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儿童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的勇气”,“培养儿童勇敢、正直、善良的品质”、“关心‘落后生’,为所谓的‘落后生’正名,呼唤儿童的天性”这几点。
郑渊洁的童话教育价值寓于作品之中,他“带给儿童的是一片自由欢畅的天地,带给教育者的,是深思,是启迪。
”郑渊洁曾经说过:“孩子在学习知识时,如果很高兴很感兴趣,知识就进入孩子的血液,会获益终身;如果获得知识的过程很痛苦,知识就进入孩子的尿液,很快排泄出去。
”可见他对于儿童的兴趣的重视。
吕静文《寓教于乐——郑渊洁童话的教育功能》⑧也总结了其童话的教育功能。
“想象中认知自我、培养创造性思维”。
高尔基曾经说过,童话的幻想“打开了通向另一种生活的窗子,那里,有一种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存在着和行动着,幻想着更美好的。
”郑渊洁的童话引导儿童仔细观察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抛弃了种种限制与压力,在幻想的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
“寓教于乐,游戏中学会做人”“孩子们在阅读时受到作品中审美理想的感染,于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情感上的升华,领悟做人的真谛”。
“对后进生的关怀和正名”,他的心里始终装着孩子们,关注着孩子们,牵挂着孩子们。
他的愿望就是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平等的对待,即使是后进生,也拥有享受快乐和自由幻想的权利。
何军的观点与吕静文不谋而合。
他的《郑渊洁童话中动物世界》中谈到。
童话必定“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少年儿童欣赏了这类童话作品,便会从那些‘好’或者‘坏’的动物身上得到启示。
舒克和贝塔的历险让他们知道应该富于冒险精神,乐于帮助他人”王欢的《变”与“不变”的抉择与“最后一个”的阐释空间——郑渊洁<驯兔记>教育理念透析》⑨就以《驯兔记》为例对郑渊洁的教育理念进行剖析。
《驯兔记》是“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以“驯兔”的比喻来解释应试教育的本质,可谓构思精妙,寓意深刻。
本文采用结构主义方法深入分析其故事构架的深意,发掘文本内在的隐喻力量和阐释空间,探寻《驯兔记》超越以往童话、不同于同时代童话作品的独到之处,解析郑氏教育的深层理念。
胡子羽《童话的奇葩——郑渊洁童话精神浅析》⑩分析了郑渊洁作品中的童话精神,主要有游戏精神(郑渊洁的创作立足儿童本位的文学观,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
)、批判精神(作者通过他们的表现,来表达对儿童的关注;通过他们的经历,来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郑渊洁从不避讳对人生的丑陋、虚伪等阴暗面的揭露和批判。
)、道德精神(郑渊洁一反常规,打破了人们对某些动物的定性思维,在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更大程度地拉开了现实和童话中动物形象之间的距离。
)、时代精神(郑渊洁创作的童话作品深受广大小读者的欢迎,究其原因是他对传统童话的突破与创新形成了其创作的陌生化特征,特别是主题的陌生化表现更为鲜明。
)(三)郑渊洁童话创作与前人及别国作家作品之比较张天翼是是中国儿童文学界的泰斗,他的童话作品同郑渊洁的一样,深受儿童文学界的重视和广大孩子的欢迎。
叶志芬《王葆与皮皮鲁——张天翼与郑渊洁童话中顽童形象的比较》⑾这篇文章从对好孩子的不同定义、对人物塑造的不同关注点、对儿童幻想的不同态度、感性化的不同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张天翼与郑渊洁童话中顽童形象之间的不同之处,指出“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和对童话功能的认识差异,张天翼与郑渊洁这两位不同时代的童话大王的童话创作各具风格,塑造的顽童形象各异。
”钱华、卜晓亚《张天翼郑渊洁童话创作的语言艺术比较》⑿主要通过对两位作家的童话作品在叙述语言和文本修辞语言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并且结合作家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对两位儿童文学作家的语言艺术进行了阐释。
张艺芬《皮皮与皮皮鲁——同样的顽童不一样的精彩》⒀将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与瑞典作家林格伦《长袜子皮皮》中的皮皮这两个顽童形象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他们的相同点,一是“爱玩、探险、好奇”孩子的天性,二是“摒弃说教、充分享受自由”;以及不同点,一是“价值评判不同”,二是由于“现实环境的不同导致写作意图的差异”,认为“皮皮鲁的出现”,“填补了顽童形象的空白,可是当皮皮鲁碰到皮皮时,却又相形见绌,他们形同但却神异,但也各有各自的精彩”。
陈阳的《论<道德经>对郑渊洁童话创作的影响》⒁着重分析郑渊洁作品中对于老子《道德经》中精神主旨。
“郑渊洁并未对他的广大读者群——儿童进行简单的说教,相反,并向少年儿童展示真实的社会状态和社会现状。
”作者认为,郑渊洁童话跳出了童话的阙限,其着笔立意与《道德经》的背景有惊人的相似。
“重读并梳理郑渊洁的众多童话作品,一条主线呼之欲出——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中所体现的认知观、辩证观和人生论的现代阐释。
”作者还认为,郑渊洁作品的思想主旨也有意无意地同《道德经》一致。
那就是“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思想。
梁仁群《郑渊洁童话与<哈利波特>之比较》⒂将英国女作家罗琳的作品《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主人公哈利·波特与郑渊洁童话中的童话人物进行了一番比较。
(四)郑渊洁童话创作转型及不足胡子羽的《童话的奇葩——郑渊洁童话精神浅析》中提到,“21世纪伊始,郑渊洁正式以转型后全新姿态复出。
”蒋红梅《郑渊洁成人童话的语言特色》⒃文章指出,郑渊洁的童话创作的转型可以从《舒克和贝塔历险记续集》中看出端倪。
“其写作风格由天真、童趣转向幽默、奇异又略带辛辣,嘲讽、调侃见见升级。
”进而分析了郑渊洁成人童话的语言特色,既有“高难度”语言的运用,包括成语、文言词、长句以及民间谚语的运用;还在幽默中掺杂智慧,发人深省;另外注重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如夸张、比拟及反语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使童话创作更加逼真贴切,贴近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