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德育的重要性

浅谈德育的重要性

浅谈德育的重要性
摘要:德育是教育的重要一环,涵盖了荣誉、尊严、责任、规范、操守等诸多方面,幼儿园作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的启蒙教育基地,对幼儿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有巨大的影响力。

通过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各类活动对幼儿进行渗透性的德育教育,从一个个小细节中让幼儿领悟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德育要求。

关键词:德育;幼儿一日生活教育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注重文明礼貌教育,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现在,文明礼貌不仅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也反映了人们自身文化修养水平。

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这充分说明了育人工程的长期性与艰难性,而育人又以育德为先,品德教育作为育人工程的核心和内核,应当从小抓起。

3-6岁幼儿时进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训练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和巩固良好品的行为的重要启蒙时期。

所以应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及时向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为个体发展奠定坚实的良好个性和品德素质基础。

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

幼儿道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

它是指教师根据幼儿道德教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
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所有的各个方面的特征与和谐,都是由某种主要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

幼儿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抓紧、抓好良好的道德教育,根据幼儿知、情、意、行的特点,既注意一般教育,又注意个别帮助,既开导,又训练,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为幼儿一生的良好道德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如今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从而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

如:不爱劳动、只索取爱,而不懂得爱别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面对如此现状,我们必须将品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来抓。

这也是让幼儿长大后,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克服不良品行表现,塑造完美的人格,以便经得起世界的竞争和挑战。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思想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

作为教师必须把握这个有利时机,有目的地将德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而作为教育者应如何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进行德育
渗透?
一、教师自身素质教育对幼儿潜移默化的熏陶
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书中指出:“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的去读;要有文明礼貌德行为,必须走进环境,点点滴滴的熏陶。

”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的缘故,他们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

这就要求教师要象妈妈一样去细心呵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孩子,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用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田,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逐渐也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同时一种互敬互爱、懂礼守纪的良好个性、行为品质也在逐渐的形成。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榜样作用,加强品德修养和心理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
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我们不小心撞到了孩子,就会蹲下去真诚的向孩子道声“对不起”;我们在打扰孩子的时候,就会悄声的说“对不起,打扰一下”;我们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就会对孩子说:“你可以帮我一下吗?”、、、、、、以往,教师都会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然而今天我们真正走入了孩子们的世界,溶入了孩子们的心灵,找准了自己的角色定位。

同时,孩子们也在这种彬彬有礼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习得了各种礼貌用语。

一、尊重幼儿,重视的主体观念
幼儿是接受教育的主体。

文明礼貌、道德规范这些行为准则,只有让幼儿去自觉追求,才会积极地付诸于实现。

教师须留心观察每个幼儿,并找出他们喜赞扬、乐成功的共性,同时又注意到幼儿的不同个性,在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个性需要,发挥幼儿的潜能,调动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把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优良品质转化成他们自觉主动的需要。

例如:教师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将德育观念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
幼儿美好的心灵、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靠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如:德育课、德育活动和德育练习等,又要靠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形教育"。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德育自然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

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三、开辟愉悦的德育天地,实施道德教育
德育观念并不意味着严肃多于微笑,刻板多于活泼。

面对天真烂漫的幼儿,教师可以开辟愉悦的德育天地,抓住孩子求乐心理的需要,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调动幼儿知、情、意、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创设自由开放的德育天地,实施道德教育
新时代需要富有创造力,勇于开拓的新人,因此必须转化观念,从德育内容入手,使之开放化,多元化。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开展“好书大家看"的活动,号召幼儿将图书带到班级内相互交换阅读。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培养慷慨大方,不吝啬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将书的内容整理、分类,分成了"世界各国" 类,"童话王国"类等。

五、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要相互一致,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德育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要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幼儿和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可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

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使幼儿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

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益"。

“一岁看小,三岁看老。

”树木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以至开花结果。

德育工作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前提。

为了新世纪发展的需要,让我们树立起新的德育观念,根据孩子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培养出健康、活泼、品德优良的跨世纪幼儿。

所以,作为与时俱进的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幼儿、去爱教育,让教育与爱同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