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问题:(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答案:“杨柳弄春柔”中的“杨柳”,通常能使人感到春天的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

“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

“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

“飞絮”表明暮春时节,“杨柳”“飞絮”,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城的杨柳逗弄着春天的柔情,让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止不住的流。

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

绿色的原野,红色的小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

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在独自流淌。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什么时候才能停止?等到柳絮飘飞、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

即使这满江春水都化作眼泪,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注释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远”。

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

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

弄春:谓在春日弄姿。

离忧:离别的忧思;离人的忧伤。

多情:指钟情的人。

归舟:返航的船。

韶华:美好的时光。

常指春光。

飞絮:飘飞的柳絮。

春江:春天的江。

赏析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

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

“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

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

“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

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

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

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

“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

“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

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5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注释】:吴松:即吴淞,江名。

枫桥:桥名,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名“枫桥”。

【翻译】:天刚破晓,船又起航,秋雨霏霏,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天已黑,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我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赏析】:《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

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

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

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

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

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

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葛溪驿鉴赏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葛溪驿,写下这首诗。

这时,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

①漏,古代计时器。

②未央,未尽。

③明灭,或明或暗。

④归梦,梦中回乡。

⑤坐,因为。

⑥岁时,秋日。

⑦疏,叶子稀疏。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案】①作者借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残衰的景象,②描绘了一幅孤寂、凄凉的意境,③表达了作者羁旅行役的困顿、思乡的愁苦以及忧时忧国的情怀。

【注释】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葛溪驿,写下这首诗。

这时,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

①漏,古代计时器。

②未央,未尽。

③明灭,或明或暗。

④归梦,梦中回乡。

⑤坐,因为。

⑥岁时,秋日。

⑦疏,叶子稀疏。

【解析】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

“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

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

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意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

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

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

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

尾联中“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

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夜宿驿站之索寞凄凉况味,寄寓诗人羁旅行役的困顿、思乡的愁苦以及忧时忧国的情怀。

首联写的是秋夜孤寂之景,残月幽辉此时正“低倚户,照无眠”,加上“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的漏壶烦人的滴水声和“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谁又能睡得着呢?从构思上看,对句极富杜甫《宿府》中“独宿江城蜡炬残”的意境。

颔联抒写羁旅行役的困顿和思乡的愁苦,写得很细腻。

只有细心人,才能感到“天街夜色凉如水”,倾泻在孤衾冷叠,卧病在床人的身上,确实是来得早。

对句暗用岑参“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尽管梦境虽嫌迷离,却有片时亲人相聚的欢乐,最难堪是梦醒之后,“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羁旅逢秋,途中得病,早觉风露,岂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痛乎?颈联抒写忧时忧国的情怀。

出句虽无杜甫“感时花溅泪”那种深沉的感慨,却也令人击节悲歌,扼腕长叹;对句虽无杜甫“关塞萧条行路难”那种难堪的局面,但夜色凄凉的天地不也教人“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吗?从羁旅之愁过渡到忧国之痛,使这首诗的思想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尾联以景结情。

那使人心烦意乱的蝉鸣更增添无穷的感慨与辛酸,那稀疏而又半黄的梧桐(古有梧桐乃凤凰和蝉之所栖的说法)更令人情何以堪。

这首诗受杜诗的影响颇深,但缺乏杜诗腾挪跌荡,抑扬顿挫的灵气。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自临川赴钱塘(今浙江杭州)途宿驿中。

诗中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

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

纪昀评道:“老健深稳,意境自殊不凡。

三、四句细腻,后四句神力圆足。

”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问题: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

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译文及注释译文黄莺开始啼叫,这初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细雨蒙蒙,珍贵如油,滋润着草木,那刚刚长出的春草,远看一片嫩绿,近看却仿佛消失了。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有花而不去看它开放,就意味着人生很快消逝。

不要等待着春离开大自然,纷纷落花夹杂着绿色的苔藓。

注释初:刚刚。

解:能、知道。

语:这里指莺鸣,娇啼婉转,犹如说话。

酥:酥油。

近却无:近看什么色彩见不到。

休辞:不要推托。

颠倒:纷乱。

红英:落花。

创作背景《减字木兰花》约作于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

东坡时年28岁。

此时,东坡以覃恩迁大理寺寺丞。

赴任途中,过宝鸡,重游终南山。

其弟子由闻之,寄《闻子瞻重游终南山》诗,东坡次韵,并作此词以寄。

鉴赏上片,写初春美好时光。

第一、二句点明初春的时令:“莺初解语”;点明初春地位:“最是一年春好处”。

接着三、四句就写初春美景:“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通过初春细雨滋润草根而转青色而转明丽这一细微变化,把如画的春光美景生动地描绘出来。

尤其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观察得极为细致,描写得极为逼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