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与穴位
.
四、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
手太阴肺 手阳明大肠 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心中
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阴肾
胸中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 足厥阴肝
肺中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脏
.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
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2. 针灸疗法的发明和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是经络
学说形成的基础 3. 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练功过程中的体悟
(二)经络学说的确立 《黄帝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
晋 •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 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 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
(水沟穴),至对侧鼻翼旁(迎
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
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 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
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 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 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
后线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一)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 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 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 于头顶、后头部。
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 阳在后。
.
(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 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
少阳经在体侧。
经
分布于胸腹面的经脉,从胸腹正中线(任
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 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 ☺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 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系(与肺相连的组织)横行至
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
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
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
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
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
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
阳明大肠经。
.
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
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 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 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 (大椎穴),再。
.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十二经脉—手足三阴、三阳脉。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
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出的正经。
。
十二经筋—十二经循行部位上分布在筋肉的反应点
十二皮部—十二经分布在体表皮肤部位的反应点。
.
络脉:十五络—十二经、任脉、督脉各有一 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
重要组成部分。
经与络的关系:
经—即径,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
.
二、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 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 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浮络—络脉浮行于浅表部位。
孙络—络脉最细小分支,遍布周身,
难以计数。
.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命名原则 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
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
2 、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 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 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
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 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 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肝 经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脾经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胸 胃经
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肾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 经属腑。
.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及名称分类
阴经(属脏 )
手太阴肺经
阳经(属腑 )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部位
(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 侧)
前线
手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上肢
中线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后线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前线
足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下肢
中线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中医经络与穴位
吴锦梅
.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五节 老年人不同中医体质穴位保健
.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经络系统的组成
.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 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是人体结构的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
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
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
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
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 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 二趾外侧端。
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
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
手少阴心经。 .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
(心与其他脏相连的脉络),向 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
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连
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 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
(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 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 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 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 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 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 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