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影响,我国已于21世纪初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老年人口增加速度快,老年人口基数大,而我国经济的发展则显得相对滞后,因此这种“未富先老”的状况自然就使养老成了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而在社会养老代替家庭养老的大趋势下,许多学者提出大力借鉴西方的福利养老和社会养老模式,而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以及特有的崇老文化的影响,突出家庭为基础的社会养老模式具有很大的经济效应。
同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以家庭、社区和政府相结合的复合型养老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的需求,实现养老的功能。
此外,对于我国养老模式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我国老龄化产生的一些问题,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关键词传统文化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1317 文献标志码:a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并且逐渐成为当今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
笔者试图从传统文化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养老模式的选择问题,提出了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养老模式对于解决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老年人要充分发挥自助行为,家庭要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社区等机构要充分发挥辅助性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支持性作用,共同构建一个复合型的养老模式,以满足城市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一、传统文化与养老模式概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1、传统文化的涵义。
本文所指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与养老相关的文化。
2、养老文化的涵义。
中国传统养老文化,是以孝道为主要依托的传统的“养老文化”,主要是指家庭或社会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资源方面的思想观念、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和制度规范。
3、养老模式的涵义。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参照着做的标准形式。
因此,根据上面的有关定义,笔者认为,养老模式是指在一定宏观背景下,由各主体提供的内部存在一定规律的系统性养老方式的组合。
目前,我国老年人养老主要有家庭养老、自己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等方式。
(二)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1、“孝”是养老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养老文化的道德基础就是“以孝为本”,以“孝道”为中华民族的美德。
中国孝文化提倡在物质上要赡养父母,在精神上要尊敬父母,有助于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营造融洽的气氛,建立和睦的家庭。
2、“尊老敬长”是养老文化的重要理念。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孝道观从家庭向社会的一种延续和蔓延,也是养老文化的一种重要理念。
孔子及其继承者将
子女对父母的孝从单层次的“养”。
提升到“尊”与“敬”的高度,提高到了全方位的道德范畴。
孟子开辟了尊老敬老观念的先河,提倡将孝文化推至整个社会,呼吁人们不仅仅孝敬家中的老人,更应该孝敬全社会的老人,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树立了整个社会尊老敬老的道德理念。
3、崇老文化是养老文化的基础。
父子之间是一种反馈式的血缘关系。
在传统生产方式的环境中,父母们既然养育了子女,那么老年父母接受子女的侍养,自然是天经地义的;子女们既然受恩于父母,那么侍养父母,遵从父母的意志,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
所以,父子之间的关系奠定了“老则贵”和“唯父是从”观念的基础。
(三)传统文化对养老模式选择的作用。
回顾我国传统养老文化的内容可以知道,传统社会中家庭养老占主导地位,同时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以家庭为纽带的崇老文化在两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
1、“孝”文化影响养老模式的选择。
(1)在传统社会所形成的孝文化直接影响到养老模式的选择。
在《周礼》所列的中央政府管理及其职责中强调尊老孝亲,并把提倡“孝”视为带动引导规范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的纲领。
(2)在孝文化的约束下,父辈有义务养育子女,为其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作为一种回报,子女在父辈年老的时候要承担起赡养老年人的责任。
这也正是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反馈模式”,子女和
父母是一种双向交流、均衡互惠的代际交换模式。
2、“崇老文化”影响养老模式的选择。
崇老文化是由老年人的“老则贵”观念,子女们“唯父是从”观念和社会上“以老为尊”观念组成。
崇老文化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侍养。
二、我国城市老年人基本情况分析
在研究我国老年人选择哪种养老模式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我国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我国老龄化社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我国老年人日数量多。
(2)“未富先老”现象严重。
(3)高龄化趋势显著,高龄人口越来越多。
我国老龄化的特征决定了养老问题在现实中的突出地位,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意味着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不断上升,传统的养老模式也受到一定的挑战。
(二)我国老年人口分布状况。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农村地区快于城市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
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三、我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
结合上文分析,笔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解决中国老龄问题要依靠国家、社会、集体和家庭相结合的模式。
因此,本文提出建立以老年人自助为原则、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社区和其它助老机构为依托、以政府支持为保障的复合型养老模式,以满足城市老年人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四、结语
笔者认为要建立以老年人自助为原则、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社区和其它助老机构为依托、以政府支持为保障的复合型养老模式。
按照养老资源与养老主体多元化的现状,对于老年人的三个需求层次提出如下设想:提倡老年人的经济来源自主解决,如离退休金或者其他收入来源;社区和其他助老机构来提供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特别是高龄老人的医疗及基本生活需求;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家庭成员对于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并极大的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政府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并对特殊老年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体现社会公平性。
总之本文提出的复合式的养老模式最终是为了满足城市老年人多
层次的养老需求。
(作者单位: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
参考文献:
[1]杨善华,贺常梅.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26页.
[2]李桂梅.现代中国的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湖南师范大学社
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第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