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纲要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纲要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小学科学课程类型: 国家课程教学材料:青岛出版社五年级上册授课对象:小学5年级学生授课时间:35课时设计者:制定时间:2020年8月设计者: 刘会制定时间:2020年8月一、课程背景(一)课标分析小学科学课标指出,5-6年级学段学生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思想,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采用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多种方法、利用多种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育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造单元,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下设节次主题,每个节次主题都产生一个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话题,节次主题又生成多个小话题,也就是课时活动主题。

通过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还是个孩子,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

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经过三四年级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方面的初步知识,学习科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初步形成了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还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探究能力还是比较差,学生的接受教育的能力也会参差不齐,对待科学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老师的耐心引导,对待特殊的学生应该深入进行了解使其认识到学习科学的意义。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二、课程目标(一)科学知识物质世界领域:1.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

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2.观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导热性等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3.举出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例,如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

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

生命世界领域:1.列举噪声、雾霾、污水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养成环保意识。

地球与宇宙领域:1、知道宇宙中有无数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主要星座,学习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2、描述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

3、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举例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

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4、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技术与工程领域1、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知道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知道某些科技产品可能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二)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1.认识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2.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3.能用简单器材进行模拟实验。

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学会将搜集的信息数据进行筛选、分类等,加工内化成自己的信息。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1.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3.了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意识到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懂得要珍爱生命。

具体到单元的目标如下:三、课程内容(一)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程密入《秋冬屋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完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料学探究活动之中。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以学生对地球表面的认识以及对火山、地震现象的了解为主要内容,以“解暗箱”为主要探究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由表象推测事物内部变化规律的科学探究方法;《声音的秘密》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声音为探究主题,在内容设置上突出“做”科学的特点,强调体验式、发现式的科学探究方法。

《秋冬星空》依据《课程标准》中“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要求,将星空作为学生长期观察探究的目标,让学生重点研究秋冬星空的显著特征,侧重于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观察结果,对星空的变化进行预测,“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旨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生活中的材料》以学生熟知的“常见材料”为研究目标,培养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自行选择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并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实验方法的合理性、实验过程的严谨性、实验材料的多样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水循环》单元从学生熟悉的蒸发、沸腾等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认识水在自然界循环变化的内在联系,教科书还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向学生展现了新的研究方法,提示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研究事物之同的变化。

《研究与实践》单元以《研究学校里的嗓声问题》《材料与我们的生活》两个研究专题,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具有简单联系的具体问题,通过各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问题,关注科拔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操写考察报告”的能力及认真细致、善干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

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有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地球内部、声音、星空等;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地形运动和自然现象、物质材料和实际生活等。

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

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设计了大量强化学生逻辑思维推理的探究项目,如根据水的三态变化,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

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四、课时安排五、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1、《科学(五年级上册)》,青岛出版社,2016年版2、《新课程体验与探究•科学》五年级上册,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版《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科学》五年级下册,山东美术出版社2020版3、课内资源:教材图片、多媒体、微课等。

4、课外资源:科普读物、互联网资源等。

(二)学习活动课程实施过程必须和目标相一致,所以在制定实施方法的时候,我们也是根据目标来分析。

另外,为了让实施方法更清晰,我们从多个领域来阐述,包含了教师教和学生学。

1.通过分享学期《课程纲要》,认识《课程纲要》在科学学习中的作用,学习中尝试对照《课程纲要》进行自我评价,逐步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2.动手动脑做科学小学科学课与其他课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很多情况下要通过动手做来学习科学,如:做实验,制作模型,观察、测量,……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重要经验支撑。

动手不应是纯粹的操作性活动,还应与动脑相结合。

边动手边思考,可以使两者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3.开展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

这种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理解,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精神的有效学习方式。

4.其他有效学习方式科学游戏、模型制作、现场考察、科学辩论会等,都是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六、课程评价(一)评价方法学期总评成绩(100分)=过程性评价(60分)+结果性评价成绩(40分)课堂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权重:60%)(1)考勤(10分)(2)课堂表现:课堂纪律及参与互动、小组讨论等(15分)如:纪律方面:如有迟到旷课等要及时调查原因,属无故违纪者扣除综合素质评定分数;课堂参与度方面:积极参与互动、小组讨论、发言的给予学生相应的表扬和批评,并奖励积分。

(3)作业(15分)必须按时完成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及不交作业的的学生要一一记录,督促补充完整,同时记入综合素质评定。

(4)参与探究活动的表现(15分)对于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按活动表现及成果给予奖励积分。

单元测试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权重:40%)(1)单元综合练习评价(10分)(2)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评价(20分)达到优秀者每次加10分,达到良好者加5分。

(二)评价结果呈现学期总评成绩以等级呈现,共分为四个等级:优秀(≥90)良好(75-89)及格(60-74)需努力(<60)七、所需条件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