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部一线工作法

干部一线工作法


上海“群众工作”创新的案例
长宁区“凝聚力工程” 虹口区“走进基层、服务群众” 宝山区“群众工作路线图” 闸北区“党员责任田” 杨浦区自2005年推行了“一线工作法” “一线工作法”,是根据杨浦在大开发、大 建设、大发展时期的实际区情,在社会领域服务群 众的一种全新的制度化、程序化和长效化的群众工 作方法的尝试。
3、中央提出新时期群众路线必须创新基本观点
新时期贯彻群众路线出现新情况: 1、群众代际更迭,对党的认同已经从过去的感情 认同,转变为利益认同。 2、市场经济导致社会价值观多样化、社会利益多 元化、社会格局复杂化。 3、干部队伍面临新的挑战。 4、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缺陷。 群众工作怎么做? 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顶用。
4、促进了社会和谐,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把广大人 民群众组织和动员在一起,展现了科学发展、以 人为本的时代魅力,找到了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 着力点。 “一线工作法”在一线联系群众、宣传群众、 服务群众,开辟了及时解决群众反映急、难、愁 问题的“直通车”,延伸了新形势下群众思想政 治工作的“主课堂”, 通过群众的思想和谐、生活和谐,促进了 社会和谐,形成了人人参与发展、共建共享和谐, 同心同德推进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可喜局面。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群众路线”要创新
全党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依靠群众, 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 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健全联系群众制度。机关工作 要重心下移,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领导干部要定期深 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 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2011年胡锦涛在 中央党校指出:“社 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 人的管理和服务”
2、现代政治学“人民认同是执政前提”基本观点
政党获取执政地位的方式有二种,一是通过 在大选中获胜而成为执政党的,二是用革命手段上 台执政。 无论用什么方法执政,执政党都必须为广大人 民谋利益,才能保持执政地位。 一个政党无论它的自我评价有多高,组织多么 完备,纲领多么动听,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认 同,它都不可能上台执政。即使偶然能够上台执政, 其执政地位也是岌岌可危的。
"一线工作法"与20万居民面对面 杨浦3年 解决5000问题 《新闻晚报》2008年6月2日 老房失修、小区停车、子女就业……涉及 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 问题,都可以通过“一线工作法”予以解决。 记者日前从杨浦区获悉,“一线工作法”开展 至今已累计收集信息3977条、急难愁问题5000 余件,解决率达到90%以上,长效机制已初步 形成。
4、暖民心,感情在一线融洽的实践活动 “一线工作法”在一线联系群众、宣传群众、 服务群众,开辟了及时解决群众反映急、难、 愁问题的“直通车”。 一大批矛盾就地得到化解,一大批诉求在 群众开口之后及时得到善断,一大批“老大难” 问题在现场直接得到处臵,促进了干部与群众 的思想和谐、生活和谐、社会和谐。 形成了人人参与发展、共建共享和谐,同 心同德推进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可喜局面。
2、解民忧、问题在一线解决的实践活动
条块协调解决基层急难愁的工作制度 建立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的四级平台 第一平台:社区干部 第二平台:一线法干部 第三平台:局级干部 第四平台:一线工作法办公室
3、听民意、干部在一线考核的实践活动 绩效考核制度 对领导干部在定点联系工作中的出勤情 况、精神状态、为民服务的意识、处理问题 的能力进行考核。该制度将领导干部下基层 联系群众的工作表现作为个人全年述职综合 考核的重要内容,对领导干部个人起到了强 烈的制度约束作用。
不会做群众工作 不想做群众工作 不敢做群众工作
群众从党的正面力量变成消极力量
Hale Waihona Puke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和人民 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 贯彻群众路线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巩固。 二是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是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威信。
2、提升了队伍素质,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造就了一支 想为群众干事、能为群众干好事的干部队伍,找到了 保持党员先进性的立足点。 “一线工作法”为干部补上了群众观念这一课,很 多干部通过零距离了解社区实际,体验群众疾苦,建立 了与群众的深厚感情,增进党群之间血肉之情。 通过协调处理社会矛盾,促使干部激活创造性工作 的灵感和智慧,学会整合社会资源、用协商协调的民主 方式来达成各方共识。将工作抓到关键处、做到点子上, 决策能力和执行力有了明显提高。
各大媒体对杨浦“一线工作法”报道近200篇 有关领导对杨浦“一线工作法’好评如潮 2008年6月中宣部在杨浦召开现场会 上海市委党校开发 “一线工作法” 课程用于教 学
一、杨浦区“一线工作法”理论依据
1、 党的“群众路线”基本观点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是 党的作风建设重点。 “群众路线” 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群众观点: 一切为了群众,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一切依靠群众,相信群众有无穷力量; 一刻不脱离群众,始终同群众打成一片; 群众工作: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杨浦“一线工作法”内容
知民情、 情况在一线了解
解民忧、 问题在一线解决 暖民心、 感情在一线融洽 听民意、 干部在一线考核
二、杨浦“一线工作法”实践活动
群众的呼声是工作第一信号 群众的需求是工作第一选择 群众的满意是工作第一标准
首先创新理念: 把中央要求转变为杨浦的话 今天能尽的职责不拖到明天 这次能尽的义务不拖到下次 群众开口前能办的事不拖到 群众开口后办
5、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线工作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 设主要表现在: 疏通民意表达路径, 拓展多样化信息渠道, 构建开放型的基层组织, 培育社区志愿精神, 提升社区干部自治能力。
谢 谢
最后是创新制度。把行之有效的行动变成长效机制
“一线工作法” 的制度创新,体现在制度的系 统性、程序化、硬约束。 通过制度建设,有效弥补了科层制缺陷,显示 了“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答复”的制度效应。
1、知民情、情况在一线了解的实践活动
领导干部下基层了解诉求的“三定”制
度 “定人、定点、定时”联系群众 “定人”指工作主体是党政机关的处以 上实职领导干部。 “定点”是指处以上领导干部对应联系 的杨浦区300多个居委会。 “定时”是指将每月第二周周四下午作 为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工作日。
三、杨浦“一线工作法”实施的成 效
1、加快了区域发展,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得到了广大群众 的理解、认同、参与和支持,找到了共识共为共享的聚合 点。 据2008年统计,三年来,领导干部与全区约22万多人 次的居委会干部、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收到群众反映的 各类急难愁问题5000余件,解决率达90%以上。 一大批矛盾就地得到化解,一大批诉求在群众开口之 后及时得到善断,一大批“老大难”问题在现场直接得到 处置,真正将“以人为本”落到了实处,杨浦建设得到了 广大群众的理解、认同、参与和支持。
执政党群众路线的创新 ——杨浦区“一线工作法”理论与实 践
上海市杨浦区委党校张全弟
杨浦区2005年推行了“一线工作法”
《新民晚报》2005年1月9日 区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千余名干部走进302个居委会 ——杨浦区实施“一线工作法” 《人民日报》2005年01月10日 知民情 解民忧 暖民心 ——杨浦区启动领导干部定点联系社区活动侧记 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2008年4月8日 “一线工作法”:改善民生的科学治政路径 ——上海市杨浦区委推行“一线工作法”三周年纪 实
各地“群众工作”创新的案例
在新时期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必须与时俱进,做到在坚持中发展, 在发展中坚持,不断为党的优良传统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重 庆:三个平台(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放) 武 汉:治庸问责 甘肃兰州:民情流水线 宁 波 市:六个下 (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干部下乡领导下访部门下联廉情下评) 贵州遵义:三服务 四川绵阳:五个必去 (灾情最重区位最远条件最苦矛盾最多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必去) 湖北襄樊:双联双促 浙江临安:建立群众工作档案 从“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
3、改善行政管理体制,弥补行政管理体 制的缺陷。 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有许多问题已 在体制内反映而未得及时解决,转交“一 线工作法”渠道,很快就得到解决,说明 行政科层体制对群众需求客观存在信息滞 缓、行动不力的缺陷。 “一线工作法” 有效弥补了科层制缺陷,显示了“事事有 回应、件件有答复”的制度效应,在群众 中塑造了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形象。
其次是创新形式。把理念变成可操作行动
干部定点下基层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零距 离接触。在一线听取民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通过凝聚群众的智慧,疏导群众情绪,争取群众的 理解支持来推动发展。 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将“对上负 责”与“对下负责”有机统一,掌握社情民意的第 一手资料,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正确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