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水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陈兴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研究所 北京 100038)摘要:针对当前开展城市水利工作的重要性及城市水文化建设在城市水利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城市水文化提出的必要性,给出了城市水文化的定义和内涵,举例说明城市水文化突出的典型城市,分析了城市水文化建设对城市的益处和城市水文化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水文化,必要性,南京,杭州,苏州,济南,意义人类进入21世纪后,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党的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因此,21世纪的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同时,文化建设被提到了重要日程,成为当前和今后我国提升综合国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城市水文化提出的必要性城市由于具有人口密集、政治、经济、文化相对集中的特点,决定了城市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水资源现状与人们对水资源功能需求变化存在矛盾的条件下,城市水利工作被赋予了更艰巨的使命。
城市水利建设的目的,旨在解决城市中水资源、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障城市内部各用水元素对水资源的需求,并协调各用水元素之间的用水关系,最终形成社会稳定、经济高效发展、环境优美、人居适宜的城市。
因此,城市水利对于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城市水利建设由于服务对象具有人口多、人员密集、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等特点,工作性质较农村水利有一定差别。
城市居民不仅希望城市水利工程能够满足基本洪涝排除、供水保障等人类基本生存的保障功能,还要具有精神、心理的愉悦功能,由此城市水域景观、生态系统恢复、水环境改善和水文化建设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和今后城市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水利工作不仅要担负起“规划水、利用水”的责任,还要对水的性质、内涵、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应用到人们的感观视野,这是水文化建设的基本工作内容。
纵观我国的城市发展史,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它既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水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水文化作为我国悠久文明宝库中的重要一员,在社会精神文明日益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成为人类精神休闲娱乐、忆古追昔必不可少的内容。
它作为水文化形式的一种,具有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底蕴、改善城市形象、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促进人们爱水、节水意识提高等特殊作用,逐渐被城市水利工作者重视并应用到工程建设中来。
2.城市水文化的定义城市水文化,是反映城市地段中人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3.城市水文化的内涵城市水文化既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城市水文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因此,城市水文化是最直接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的水文化。
城市水务活动既包括人们对水的治理、开发、利用、研究、配置、节约、管理、保护等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也包括人们对水的认识、观赏、歌颂、宣传等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
因此,城市水文化的内涵既包括各种治水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还包括各种文化教育、技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诗词歌赋、文学作品等。
除此之外,公众的心理、行为、价值观念中与水有关的部分都是城市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古代城市水文化形成的来源[1](1) 帝王的向往游乐神仙境地思想,将水视为神池仙液;(2) 儒家哲理思想,视水为德行,五行之始;(3) 文艺崇水思想,诗人与画家热爱水,宣传“智者乐水”;(4) 宗教风水思想,认为水可止风届祉,可保佑人财两旺;(5) 经济实用思想,认为水是万物之源,万木之本;(6) 传统水利工程思想,如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历代重要水利设施。
5.以城市水文化的表现形式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皇家型城市反映水文化的德性、福性,具有较大的气魄,如北京、承德、南京[1]。
(2)文人山水型理性城市反映水文化的精细、完美、生动,富有诗意和理性,如杭州(西湖、钱塘江、大运河)、岳阳、扬州[1]。
(3)民间实用型城市反映既实用又富民族地方特色和民俗风貌,如苏州(城内河道桥梁、大运河、寒山寺、铁岭关、阊门外山塘河、太湖、石湖)、济南(大明湖,还有众多泉水和河渠、水潭)[1]。
6.水文化表现突出的典型城市(1) 南京——皇家型城市其水面布置比镇江、苏州好,因其周围有山,中部有湖泊——玄武湖,这个湖在都城选址中起很大作用。
在湖面中央,南朝时堆造了三个岛,城市以湖为主来布置。
南京又受到南部内外两道秦淮河影响,北面的湖面与南边的河道形成对峙局面;其中北部洪水内涝问题无法解决。
所以明代都城又向东移,在紫金山西、富贵山一带建宫城,虽比玄武湖高,但内涝问题不能根本解决。
而秦淮河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从玄武湖到秦淮河这条轴线,始终是都城的不可动摇的位置。
明代之后,南京城布局稳定,主要商业区一直在南部秦淮河两侧,秦淮河是沟通长江的唯一水道通路,也是泄洪的河道,其水文化也集中在这。
以上说明,城市规划中水体布局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文化概念上的特殊需要,满足帝王对水体神仙思想等文化观念的需要[1]。
(2) 杭州——文人山水型城市以水文化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格局,在南宋鼎盛时代成型,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西湖为中心的水体布局一个中心:西湖;多个辅助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南小湖等三个长堤:白沙堤、苏堤、杨公堤三个岛一个墩:孤山岛、湖心亭、瀛州、阮公墩三个潭:人工的石塔潭——三泉映月相应城市布局一座城(临安城)、13个城门、城楼(重要的有西湖边的清波门、望江门等)一座宫殿,在吴山上三座主要塔:西湖边上的保塔、雷锋塔和钱塘江边的六和塔三座主要寺庙:最早著名的是灵隐寺、净慈寺、岳庙二座主要山峰:南高峰、北高峰附属的文学、民俗及产物二个最著名的民间传说:白娘子传说与济公活佛传说。
一个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岳飞,纪念岳飞的岳庙,位于西湖旁一种最著名的菜馆:楼外楼一首最著名的诗: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图1. 杭州山水结构图[1](3) 苏州——民间实用型城市苏州是我国众多水城的典型代表,建城2500余年而城址不变,这不得不归功于城市建设者对水系的合理规划。
苏州的城市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河路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2)“三横三纵加一环”的骨干水系3)众多的古典园林、古迹4)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苏州水文化丰富,历史上对苏州的记载很多。
白居易有《正月三日闲行》诗,描述苏州水城风光:“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緑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又如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 类似的词句很多,基本都是在描写苏州水城的景观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热闹非凡的经济繁荣景象。
(4) 济南[1]——民间实用型城市济南水文化的布局以大明湖为主体。
南面是山,北面是低洼地,山与洼地之间的平原上有很多泉水。
泉水向北流,需汇集,更重要的是南部山区的洪水要通过平原和城市,城市也需排水,因而在城北把一部分水拦住,既可观风景,又可蓄水、防洪;在北部筑闸门,把低洼部分筑成湖;水系位在北部之后,南部的交通也可解决,从而构成“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城市景观。
济南人民在长期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历史典故,最著名的就是号称济南七十二泉,几乎每个泉水都有一段历史典故,一段传说,一个故事。
图2. 济南山泉与城的关系图[1]7.城市水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的益处1)城市水文化是古代劳动人民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先进治水思路和治水理念的文字记载,是先人有效利用自然、积极改造自然、与自然相协调的反映。
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城市水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市民爱水、护水、节水意识的培养,工作热情的激发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在交通、通讯日益发达,精神文明不断提高的今天,商人在选择投资地时,越来越看重人居环境。
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水域景观及水景园林的城市,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商人前来投资;市民购买住宅、办公楼选址时也更加注重周围环境的优美,从而可带动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因此,加强城市水文化建设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滨水景观和文化再建设融集资金提供保障,由此形成城市景观、文化建设和城市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
3)可以促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良好的文化可以鼓舞人、督促人、教育人,我国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是我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历史上人类对水的讴歌和赞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的记载和见证。
优秀的水文化应用于当今时代,对加强城市居民的节水、爱水意识同样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4)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内涵。
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的好坏对改善城市形象固然必不可少,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水文化可以起到其他城市硬件设施无可替代的作用,如增加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文化底蕴,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等等。
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评价苏州说“苏州美就美在水,建筑倒还是其次的。
”古人也曾有过诗句说明了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江山虽好,亦赖文章相助”。
城市的硬件设施建设随着时空的变化,或破旧、或损坏,只有城市的内涵可以穿越时空,具有永恒的魅力。
综上所述,城市水文化建设对于市民形成良好的人水关系,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城市经济的推动、城市形象的提升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城市水文化建设是关乎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事业。
8.城市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1) 有助于引导我国人水关系向和谐方向发展水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是对一个国家、民族与水之间关系的升华与概括。
因此,当前条件下加强水文化建设有助于我国人民加强对人水关系历史的认识,增加水的危机意识,培养爱水、护水、节水的良好习惯,延续我国悠久而优秀的水文化,积极探索当前历史条件下人水关系和谐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为新时期建立人水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 有助于城市水域景观的娱乐和休闲效果的加强当前,水利工作思路正在从单纯工程建设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由此,水利景观和水文化建设正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水利工作的新思路和发展趋势。
城市水景观建设就是在改变以往水利工程以工程建设为主,忽视其对周围环境和人的精神影响的做法,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兼顾实用与美观。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齐头并进,使水域景观建设既有表象的景观美,又不失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既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又使身心得到休闲放松,同时起到宣传城市水历史、加强人水关系和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