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理论对“自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摘要]阿德勒认为有自卑感并不是坏事,它可以使人产生克服自卑、追求优越和完美的愿望并为之而积极努力,这便是自卑感的补偿,这是人们一生奋斗的根本动力。
据此,文章分析了高校中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群体的类别、成因及表现,并对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自卑情结追求卓越心理健康“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人生奋斗的动力并不是来自性本能,而是从小形成的自卑感,而且他发现自卑感在人群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而总结出以自卑感及其补偿为核心的精神分析理论。
最初,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来源于器官缺陷(包括残疾以及身材、相貌上的缺陷),并根据器官缺陷所导致的生理补偿现象,引出了“心理补偿”和“补偿自卑”的概念。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加以补偿:一是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二是发展其他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后来他发现几乎人人都有轻重不同的自卑感,为此,他又重新解释了自卑感的来源,认为人们在儿童时代所体验的弱小无能感是自卑感的普遍来源,儿童处处不如成人,必须依赖成人,深感自己渺小无能,因而积极学习和锻炼,并常常模仿成人,以图克服自卑。
阿德勒认为,有自卑感并不是坏事,它可以使人产生克服自卑、追求卓越和完美的愿望并为之而积极努力,这便是自卑感的补偿,是人们一生奋斗的根本动力。
一个人如果能够有效地补偿自卑,便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及人格健全发展。
如果补偿失败,便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意志消沉、沮丧、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情结”。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
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严重者会导致心理障碍或神经症。
一、对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群体的分析(一)大学生心理自卑群体的分类第一类:“经济状况不良”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自卑人群。
他们无论是来自边贫地区还是城市低收入家庭,或者是多子女家庭与非核心家庭,或是遭遇疾病和重大变故的家庭,其共同的特点是:家境贫寒,虽在原有的环境中还没有明显的心理落差,但到了大学,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环境的反差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与具有多方面才艺且家境良好的学生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他们渐渐感觉到反差的存在与不容忽视。
其中多数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正确调整心态,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但当他们努力调整心情,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而不是相互攀比,试图通过优秀的学习成绩来改变自我时,却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学习基础和知识储备上的差距、经济困难引发的生存和学习压力,使他们比普通学生多了一层生活的重压,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中。
有调查显示,在首都高校经济状况不良的大学生中,有60%的贫困生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42.2%的贫困生不愿在因特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可见,经济状况不良的大学生群体的自卑情结往往内隐性更强一些。
第二类:“个性”和“社会交往技能”自卑人群。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又是走向社会的准备期,因而比较注重自己性格的完善和完美,随着对自己性格成分的进一步理解和分析,越发不满意自己的性格。
在笔者所教过的2001~2007级的大学生群体中,他们的自我性格陈述显示:他们认为自己的性格有很多矛盾的方面,表面性格和内在性格之间有很大的分裂性,他们想获得更统一而完美的性格。
另外,大学生从中学走向大学,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相对于中学来说,人际交往和技能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因而,大学生对交往和技能比较注重和敏感,也就显得非常自卑。
第三类:“学习”和“长相”自卑人群。
大学生能顺利通过高考,说明他们在高中阶段在学习上是称得上佼佼者的,但是进入大学以后,他们发现同学们都是“佼佼者”,原来的优势不复存在,因此在学习中显得比较自卑。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与其所接触到的社会评价直接相关,但社会对人的评价往往是很片面的。
另外,从古至今,在各种文化中,人们都不厌其烦地在宣扬着一种价值观,这就是美貌和聪明,无论一个人有多大年龄或走到哪里,几乎都被别人用这把尺子量来量去。
大学生对此更不例外,随着年龄和社会交往的增加,他们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能力和外表长相,因此会因为自己的外表平平而显得自卑。
第四类:“发展”自卑人群。
发展自卑是指对自己的交往、技能等是否适应将来的发展而感到的自卑,这同时也是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必然的伴生物。
应该说这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焦虑感,但这种焦虑的基础仍然是阿德勒所说的,和个体自身的认知与过去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第五类:“家庭”和“爱情”自卑人群。
蒙家宏在研究中发现这类自卑在大学生中自卑感得分最低,说明相对于前面几个分类来说,因为家庭复杂关系或爱情挫折而造成大学生自卑的人数是较少的。
但是,毕竟也因此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相当严重的自卑心理,有的甚至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并对他们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
(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导致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也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1.自卑心理产生的客观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及身体因素。
一些学生自觉身材矮小、体形不美、外貌不佳,或是生理上有某些缺陷而产生自卑。
那些有生理缺陷的学生,虽比正常人经历了更多的磨难,但他们内心敏感脆弱,因此更容易产生自卑感。
这类自卑者也是阿德勒所说的最为普遍的一种类型。
(2)能力挑战因素。
一些大学生在中学时期是班上的学习优秀者,因此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优越感。
但当他们进入大学校园后,就会发现大学中人才济济,就会觉得自己变得渺小、无能,自己已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本钱,于是产生了极强的失落感,原来的优越感一下子变成自卑感。
特别是大学新生,由此引起的自卑心理很重。
(3)经济因素。
一些学生因为出身低微,家庭贫寒,生活拮据,尤其是在和别的同学相比较下,会为自己尴尬的经济条件而感到自卑。
近年来,由于这方面原因引起自卑的学生人数有增加的趋势。
这可能与社会上一些人过分强调金钱的作用,追求物质享受,以赚钱多少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不良倾向有关。
2.自卑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
除了以上所说的客观原因以外,自卑的产生最终还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1)气质、性格因素。
气质抑郁、性格内倾型者大都对事物的感受性强,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放大趋向,而且不容易将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
因而,外界因素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往往要比对其他气质、性格类型者的影响大,产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
(2)意志与情绪因素。
意志是人类意识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积极的意志品质表现为自觉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较好的意志品质,在其上进心、自尊心受到压抑时,不是变得自卑,而是激起更加强烈的自尊,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以更大的干劲冲破压抑,努力拼出一条成功之路来。
但是,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正好相反,当其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放弃努力,情绪消极,由自尊走向自卑。
(3)自我认知因素。
人在认识自我时主要有三种角度,即:我是客观存在着的我;我是别人眼中的我;我是自己认为别人眼中的我。
固然,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其自我评价绝不可脱离社会评价与他人评价,但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则能够客观全面地综合有关自我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社会比较。
而一些学生则存在着自我认知的障碍,他们总是过分重视别人的评价,惯用非理性的观念,使得对自我信息产生歪曲、片面和极端的认识,导致消极的自我体验。
(三)大学生心理自卑的表现及其亚表现1.自负的表现。
自负的根底是深层的自卑,这是自卑的一种变相表现。
很多学生的自负倾向恰是由自身的自卑带来的。
正如阿德勒所言,这其实是一个人寻求掩盖自卑的途径之一,或者他们还会以更逃避的形式来否认自我的自卑心理。
他们通常有很强的敏感性和掩饰性,善于从别人的言行中“发现”对自己有利的评价;由于担心被别人知道,对自己的缺陷常常加以掩饰或否认,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
2.泛化的特点。
泛化的特点是指大学生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绪容易泛化到其他方面上去。
例如,一位男同学,因身材不好引起自卑,并认为同学看不起他,使他感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及社交能力均不如别人,这就是不合理的泛化。
有研究表明,自卑严重的大学生,通常会有以下相应的亚表现:(1)封闭自己,以掩饰自己的弱点。
(2)对事物极敏感,情绪易受挫。
(3)倾向于超脱现实而陷入幻想世界,缺乏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有严重的孤独感,喜欢逃避。
(4)丧失竞争意识。
此种程度的自卑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引导,则会导致这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危机,更为严重的还将导致相应的心理危机并带来严重的后果。
按照阿德勒“自卑情结”与“追求卓越”的理论来讲,有自卑感并不是坏事,它可以使人产生克服自卑、追求优越和完美的愿望并为之而积极努力,这便是自卑感的补偿。
一个人如果能够有效地补偿自卑,便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及人格健全发展。
如果补偿失败,便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意志消沉、沮丧、压抑,甚至自暴自弃。
据此,笔者认为应积极引导心理自卑的大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实现追求卓越的人生目标。
二、正确引导,变“自卑”心理大学生的压力为动力,实现“追求卓越”(一)正确的补偿补偿首先是指通过努力奋斗,以某方面的成就来补偿自己的缺陷。
生理上的补偿现象,如盲人尤明、聋者尤聪,这是大家常见的。
除此,人还有心理上、才能上的补偿能力,如勤能补拙、扬长补短。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
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勇气,就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这种感觉。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学会扬长补短。
亚历山大、拿破仑,他们生来身体矮小,这是他们的短处,但他们并不因此自卑,而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并立志在军事上取得成就,经过不断努力,最终他们都成功了。
所以说,人的某些缺陷和不足,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关键要看自己愿不愿意改变。
只要找到正确的补偿目标,就能克服自身的缺陷或者从另一方面得到补偿。
最后,要强调的是,在补偿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如果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的情境,尽管他仍然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但是他所采取的方法不能使他有所进步。
比如”借酒浇愁”“网络成瘾”者,其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只是他不再设法克服障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
这样,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因为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是一成不变,问题也依旧存在。
这种情形的补偿便是不正确的补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