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少儿舞蹈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少儿舞蹈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少儿舞蹈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少儿舞蹈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门类,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为了使舞蹈教育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尤其是激发少年儿童的创造潜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现今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学习舞蹈的要求越来越大了。

于是,各类舞蹈培训班以及私立舞蹈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使得舞蹈事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我国的舞蹈教育总围绕着培养具有“高、精、尖”技艺的舞蹈人才转。

这种“重技艺,轻创造”1的状况也许与中国人传统心理有关。

记得鲁迅先生就曾指出:中国人崇尚难的东西。

在各类演出或联欢晚会上,我们时常都能看见许多“绝活儿”。

谁的腿抬得高,谁的跟头翻的快,谁转的圈多,便能得到观众的认可与更多的掌声。

可是这样使人觉得舞蹈更像杂耍而不是艺术了。

再加上中国舞蹈教育长期以来是以一种口传身授为主的模仿式教学,片面地将传授舞蹈技艺作为教学目的。

所以,往往会出现舞蹈者虽具有高超的技艺,但只会表现教师或编导的意图而缺乏自身的创造力。

在当前蓬勃兴起的舞蹈教育背后正隐藏着一种舞者创造性表达的苍白和危机。

记得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黑板上画着一个“0 ”,老师问:“这是什么?”学龄前儿童会说;“是太阳”,“是车轮”,“是纽扣”,“是饼干”,“母鸡的圆肚子”,“是歌唱家的嘴”。

而在校学生会说:“是英文字母o”,“是阿拉伯数字0”,“是圆圈”。

听了这则故事后,不禁令我感叹道: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自由创造的思维逐渐形成定势,为了符合各式各样的系列规则,许多带有个性化的想法,“出格”的念头渐渐被“大一统”所代替,就好像原本有棱有角的石头被磨的平滑,那些有趣的奇思异想仿佛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

我们的教育辛辛苦苦数多年,究竟干了些什么?这种“重技艺,轻创造”的教育使得我们现在许多许学生,只会跳老师教的舞蹈,一个个的像一个模具里倒出来的,缺乏个性、缺乏创造,这难道是我们所期待的吗?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过去的教育观和方法与当今的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要求已极不相称了。

作为一名教师,更要进一步的认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切切实实的完成教学由“技能灌输”向“智能开发”的转换,解决好技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积极地考虑如何在技术训练中开展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舞蹈教学中应改变一味传授、训练基本技能,充分发挥、发展少年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他们去探索、想象、创造。

只有这样,才能给我们的舞蹈教育事业带来春天的春风。

二少年儿童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一)艺术教育的目的舞蹈作为“艺术之母”,是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艺术之一。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没有创造,艺术就不可能诞生和发展”。

2可见,培养创造性人才,开发学生的智能是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

舞蹈是以人自身作为表现工具的艺术,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得天独厚、无可替代的。

它更是需要人的灵性、感知和智慧去创造生命的语言、思想的语言。

如学习舞蹈《藤枝叶》,并不是为了一辈子找寻藤缠枝的感觉或是练习傣族舞的动律。

如果将身体降低为只会重复印出教师规定的模式,只是在跳、转、翻的数量上去接受重复劳动的指令,而不能把这种知识和技能灵活的应用于一种新的情况和要求,那么就失去了艺术的意义、失去了艺术的灵魂、失去了艺术赋予创造力的特征。

因为“学习舞蹈的最高境界是创造”。

3记得吴晓邦老师曾说过:“我们的舞蹈教育和舞蹈教学,不管是培养哪类人才,创造性是它的终极目的。

”由此可见,实施舞蹈艺术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使学生了解、接受和表现舞蹈艺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对于舞蹈艺术的创造力能才。

一味照葫芦画瓢的是“舞匠”,只能供别人使用而不能自己来运用。

正如赵青老师所言:“你知道匠人和艺术家的区别吗?匠人是模仿、制造;艺术家属创造、求新。

”4在西方发达国家,舞蹈启蒙教育早已将启发学生的身体表现力放在重要位置,将专业技巧的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齐头并进,贯穿于整个舞蹈教学过程之中。

在台湾的舞蹈社中,老师们也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从心里喜欢舞蹈,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5在卡琳娜·伐纳撰写的《舞蹈创编法》中,可以看到她发自肺腑的语言:“我之所以成为舞蹈家,是为了用身体的动作去创造,而不仅仅是为了跳舞”。

6这就更证明了舞蹈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创造力这个道理了。

(二)少年儿童的天性首先,少年儿童生性好动,他们会跟着音乐舞动,运用肢体去表现他们的情感和想象。

而舞蹈正是身体的律动。

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创造力,既适合孩子好动的天性,又能使他们在律动的兴奋中学习并创造,让他们的身心和感情在舞蹈中得到锻炼、熏陶和滋养。

其次,少年儿童的心里无框框,他们不会拘泥于习惯与常规。

他们所表现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最真、最纯的东西。

这就更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再次,“创作的前提就是要有形象思维”。

7如若要创编一个《孔雀舞》,首先就必须想象出孔雀的形象:孔雀走路的样子、孔雀喝水的样子、孔雀开屏的样子等。

而孩子的主要思维方式正是“形象思维”。

最后,“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

8是通过人体语言来“说话”的特殊艺术。

孩子们也总是动作先于语言。

他们在舞蹈的动态环境中,思维反应能力与心理条件反射均比成人快得多。

这种动觉能力是其它感觉不能替代的,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更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孩子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可是,这种能力如果不加以培养与开发便会随着时间淡去。

记得我的一位同事,曾谈起她的女儿:三、四岁时一听到优美动听的音乐便会手舞足蹈起来。

虽说谁也不知她跳的是什么,但其动作自然流畅、别具一格。

可是到了八、九岁入学后则因受到教书匠们强加给她的刻板的、机械的生活观念的影响,再也不肯在人前表演了,原先存在的身体表现力及创作欲随着年龄的增长彻底消失了。

这便是不注重创造力培养的错误的教育方法所造成的可怕结果。

所以,少儿舞蹈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积极发挥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的优势。

(三)时代的要求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对舞蹈教育提出的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近期中国舞协研究部就“新世纪少儿舞蹈普及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主题举行了在京部分少儿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座谈会,在会上提出:无论是幼儿舞蹈教学,还是少儿舞蹈教学,其主导思想应当明确,那就是要尽力去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与创新能力,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舞蹈教学的始终。

9就拿美国来讲:它是一个高度重视人才优势培养的国家,这也是确保美国经济多年保持高速递增的原因之一。

那么,它的高科技发达是否忽略了人文学科,特别是艺术美学的建设呢?恰恰相反,美国特别重视艺术教育。

10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应该是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开拓性和创造力,具有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而素质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能否成功,就要看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发挥其潜能。

现在有些舞蹈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舞蹈创造力的重要性。

如美国杨伯翰大学副教授黄嘉敏,为培养学生的动作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开设了“即兴课”,鼓励学生超越程式和超越自我的动作表现,以增进学生的表演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11还有著名的少儿舞蹈教师——胡蕴琪,多年来她立足于舞蹈教学,深化素质教育,在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尤其在培养学生方面,她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之能全面发展,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

三如何在少儿舞蹈教育中培养创造力之我见明确了少儿舞蹈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后,应该解决如何培养的问题:(一)较强的模仿力是必不可少的。

我认为舞蹈教学中培养少年儿童较强的模仿力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模仿是创造的基础”。

12只有通过模仿学习生活,熟悉生活,观察研究客观物象的动态,才能艺术化的表现人类的活动。

一些有经验的舞蹈演员,都十分重视琢磨和鉴别别人的成功之处,从而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表演和创作。

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模仿力:第一,教师要以准确的示范动作形成学生的视觉表象。

积极引导少年儿童用眼去观察,用手和肢体去模仿舞蹈动作。

在学习中如果遇到较难的动作还可以采用整体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结合的方法。

相信通过模仿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一定能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舞蹈语汇,更有效的培养学生对生活物象的捕捉能力。

第二,重视舞蹈动作的过程分析。

动作的过程由于发力点的不同,力度的强弱,节律的长短,幅度的大小,线条的曲直,会造成风格各异、气度迥然的动作感受。

所以不可忽略任何一个细致的环节,否则整个舞蹈将会黯然失色。

总之,加强对学生模仿力的培养,可以丰富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我们要抓住时机,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启示,对舞蹈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将会来巨大的促进。

(二)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

著名的表演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指出:“演员应当热爱幻想并且善于幻想,这是最重要的创作能力之一”。

13可见要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力,还必须要重视少年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首先,少年儿童的思维具体、形象,对所学动作的兴趣又常常决定了学习的效果以及今后的灵活运用,所以教少年儿童动作时要用形象的比喻。

这样使少年儿童更能体会生动、形象的舞蹈动作的特点和领会其方法。

尤其是在学习枯燥的基本步伐和复杂的基本动作时,必须用形象化的方法才能生动有趣,少年儿童才能乐于接受。

如教屈膝动作时,用“装弹簧,拍皮球”来比喻,教两臂向右上方摆起再向左下方落下时,用“暖和的太阳,照亮了大地”来比喻,这样的教学一定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无实物小品练习。

在练习中,孩子们可以大胆的把生活中各种环境和事物,人和物的关系运用到表演创作行动中。

有一次,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表演“穿衣服照镜子”,孩子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他们会联想到衣服很漂亮,心情很高兴,可是突然发现衣服上有污垢,然后脱下来自己洗;还有的会联想到穿上新衣服去郊游,在大自然中玩耍,和小伙伴们一同放风筝、玩游戏等等。

他们在扮演自己的过程中,其实正在进行着创造。

相信只要掌握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积极的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创造灵感,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重视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力。

因为只有对音乐有深刻的感受能力,才会有创新和创造。

俗话说得好:“有感而发”。

舞蹈是一种情动于衷而形于外的艺术。

舞蹈形象的创造是通过音乐所提示的情感,用人的“外在”肢体、身段、眼神和面部肌肉的动作来表达出可以“看得到”的艺术形象。

14作为教师首先因该告诉孩子们音乐是舞蹈的“好朋友”,这样会引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听音乐,孩子们听了各种不同性质的音乐后,便会产生与音乐节奏、音乐内容相适应的感情,然后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