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矿业 M0RDEN MINING 总第519期 2012年7月第7期
一种适用于铝土矿反浮选的脱泥试验
张云海 , 魏明安 余进 (1.北京矿冶研究总院;2.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3.中钢集团安徽天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针对河南中等铝硅比的某铝土矿中富含大量易泥化的黏土矿物,严重干扰后续反浮
选脱硅作业的情况,就如何高效脱除原生及次生矿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强
碱性条件下,分散剂BK500和絮凝剂BK501联合使用,经过2次脱泥可以脱除产率为8.39%的
一0.01 mm矿泥,给矿铝硅比可从5.83提高至7.12,使损失在矿泥中的Al2O3降低为5.50%。
关键词铝土矿反浮选脱泥铝硅比
中国铝土矿资源丰富,但是铝高、硅高的特点迫
使我国采用各种联合法来生产氧化铝,流程冗长、能
耗高且产品质量差。先进的拜耳法要求原矿铝硅比
大于8,而中国中低品位的铝土矿占总储量的70% 左右,铝资源大省山西、河南的富矿经多年开采后,
已所剩无几。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氧
化铝、电解铝的需求与日俱增,中低品位铝土矿的合
理利用愈显重要。“九・五”期间,以北京矿冶研究
总院、中南大学为首的六家单位开展联合攻关,成功
地开发出“正浮选一拜耳法”技术,并已付诸工业生
产,但目的矿物上浮量大、药剂残留、产品过滤困难
等缺陷限制了其更大规模的推广,于是开展铝土矿
反浮选技术的攻关越来越受到重视 。 目前,反浮选试验基本都采用阳离子型捕收剂,
在分选体系中,矿泥的存在会极大干扰最终分选效
果,其负面影响集中体现在矿泥比表面积大,药耗增
大,矿泥无选择性罩盖于有用矿物表面,使得脉石与
含铝有用矿物表面性质趋同,于是预先脱泥成为铝 土矿反浮选脱硅之关键 。
1试验矿样
试验所采用矿石取自河南某铝土矿,经过颚式
破碎机、对辊破碎,筛分成一2 mm粒级供选矿试验。
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原矿主要矿物组 成见表2。
表1 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 %
成分 A12O3 SiO2 Fe2O3 TiO2 K20 Na20 盒量 : : : : Q :! Q:Q2 堕 g 缝 含量0.20 0.084 0.31 12.90 5.8O
注:A/S为铝硅比,无单位,下同。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2CB724204)。 张云海(1972一),男,博士,高级工程师,102600北京市大兴区 北兴路西红门镇八村。 86 由表1分析结果可知,A1:O。含量为64.48%,
SiO 含量为11.12%,铝硅比为5.80。
表2 原矿中主要矿物组成 %
。 其他
鱼量 !:丝 :竺!!!: ! :!竺 : .!: :塑 : 由表2可知,原矿中主要矿物为一水硬铝石
(包括一水软铝石),含量为67.22%,其次为伊利石
含量为11.31%。
2脱泥试验
脱泥试验采用虹吸法,试验所用药剂BK500和
BK501为试验室合成,pH调整剂为Na:CO,(工业
纯)。脱泥浓度为12%,脱泥粒度为一0.01 mm,试
验得到的溢流、底流分别过滤、烘干、称重,并分析
A1 O 和SiO:以计算选别指标。由于拟脱除的矿泥
多以硬度较低的黏土类矿物赋存,在磨矿过程中优
先被磨细,受磨矿细度影响较小,所以本试验忽略磨
矿细度条件试验。脱泥试验流程见图l。
原矿
泥 底流 图1脱泥试验流程
2.1脱泥pH条件试验
BKS00用量为600 t,BK501用量为80 g/t,
Na:c0,为pH调整剂,进行pH值条件试验,其结果
见图2。
张云海魏明安等:一种适用于铝土矿反浮选的脱泥试验 2012年7月第7期
pH值 图2脱泥pH值条件试验结果 口一泥的产率;・一泥的铝硅比 由图2可见,随着矿浆pH值从8.4增加到
10.7,泥的产率从2.1%增加到7.3%;泥的铝硅比
从1.5降低至1.3后又增加到1。8。在矿浆pH大
于9.9后,脱硅效率提高,所以脱泥最佳pH值为
9.9~10.7。
2.2分散剂BK5OO用量试验
在pH值为9.9一l0.7,BICS01用量为64 g/t条
件下,进行分散剂BICS00用量试验,其结果见图3。
BK500用量/(g/t) 图3分散剂BKS00用量条件试验结果 口一泥的产率;・一泥的铝硅比 由图3可见,随着BK500用量从40 g/t增加到
800 g/t,泥的产率从2.6%增加到5.4%;泥的铝硅
比变化较小;添加BK500可以提高脱泥的产率,显
示出了BK500的温和分散作用,故选择脱泥BK500
用量为600 g/t为宜。
2.3絮凝剂BKS01用量试验
在pH值为9.9~lO.7,BK500用量为600 g/t
的条件下,进行絮凝剂BKS01用量试验,其结果见
图4。
由图4可知,随着BKS01用量从0 g/t增加到
120 g/t,泥的产率从22.6%降低到3.4%;泥的铝硅
比从3.9降低至1.2后又增加到1.8;添加BK501
可以提高脱硅效率,用量过大时,泥的产率反而降低
较多,故选择脱泥BK501最佳用量为64 g/t。
由上述试验可以看出,在强碱性条件下,通过
BK500、BK501联合作用,形成了选择性絮凝,相当
部分的细粒一水硬铝石沉人槽底部,而相当数量的 BK501 量/(g/t) 图4分散剂BKS01用量条件试验结果 口一泥的产率;・一泥的铝硅比 细粒脉石矿物长久悬浮,通过脱泥作业而被脱除。
2.4 2次脱泥试验
脱泥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选择性絮凝一脱
泥处理铝土矿,可以预先脱除部分原生和次生的硅
酸盐矿泥。为进一步减轻矿泥对后续反浮选脱硅的
影响,进行2次脱泥。2次脱泥流程见图5,2次脱
泥流程试验结果见表3。 原矿
泥1 ~l0.7 :120 g/t :40 g/t
泥2 底流 图5 2次脱泥试验流程
表3 2次脱泥流程试验结果
由表3试验结果可知,2次脱泥可以将原矿铝
硅比从5.83提高到7.12,预先脱除22.61%的含硅
矿物;脱泥底流AI O 含量为66.53%,SiO:含量为
9.34%,达到了预富集的目的。
3 结论
(1)河南某铝土矿矿泥的存在极大的干扰了后
续反浮选脱硅作业的进行,其有效脱除矿泥成为反
浮选的关键。
(2)在强碱性条件下,分散剂BICS00和絮凝剂
BK501的联合使用,可以使得矿浆稳定悬浮,同时使
含铝有用矿物絮凝成团。(下转第97页)
87 詈{ 6 5 5 4 4 3 3 2 2
窖 王延鹏:河北某钒钛磁铁矿选铁尾矿预选工艺试验 2012年7月第7期
采用圆锥粗选一强磁精选工艺。圆锥粗选一强磁精
选工艺流程见图4,试验结果见表7。
弱磁尾矿 ●_--。。。。。●__________●_-。。。。。—— 脱泥
精矿 图4 圆锥粗选一强磁精选工艺试验流程 表7 圆锥粗选一强磁精选工艺试验结果 %
由表7可知,精矿钛品位为21.07%,作业回收
率为53.24%,对原矿回收率为43.26%,选别指标
较理想。联合工艺通过重选粗选抛掉了大量脉石矿 物,橄榄石和绿泥石基本除尽,并初步富集了钛铁
矿;2段强磁选即提高了精矿品位又确保了回收率。
尾矿和精矿岩矿镜下观察表明,尾矿中含绝大部分
橄榄石和绿泥石,精矿中橄榄石、绿泥石含量极少对
浮选影响不大,精矿是优质的浮选原料。
3 结论
(1)河北某地原生钛铁矿TiO 品位为6.76%,
理论回收率为67%,若要经济高效的回收原矿中的
钛铁矿,需对尾矿进行预选。
(2)尾矿预选根据其工艺矿物学特点,对其隔
渣、除铁后进行了SLon型系列高梯度强磁选、圆锥
选矿机重选、圆锥重选粗选一强磁精选3种工艺的
试验研究。不同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圆锥粗选一强
磁精选效果最好,精矿钛品位为23.77%,回收率为
43.26%,且精矿中铁、变质橄榄石、绿泥石含量极
低。
参考文献
[1]龙云波,张裕书.低品位钒钛磁铁矿选铁尾矿综合回收钛试验 研究[J].矿业快报,2007(7):22-24. [2] 刘万峰,丁梅花,滕根德.河北某钛铁矿选矿试验研究[J].有 色金属:选矿部分,2008(4):1O一14. [3] 董天颂.钛选矿[M].北京; 台金工业出版,1975:33. (收稿日期2012-05-21)
(上接第89页)简单且对原料有较强的适应性,在
最佳的试验条件下,最终获得了锌浸出率为95.34%
的满意指标,可为其他同类矿山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孙水裕,缪建成,王方汉。选矿尾矿综合利用和零排放的研究 与生产实践f J1.环境工程,2004(5):55-57. [2] 郑仕远,陈健,潘伟.湿化学方法合成及应用[J].材料导 报,2000(9):25 ̄7. [3] 杨金林,马少健,封金鹏,等.含铁低品位氧化锌矿石浸出研究 [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1042-1047. [4] 张桂芳,张宗华,高利坤,等.含钪稀土矿提钪浸出荆选择试验 研究[J].中国矿业,2007(9):65 ̄8. (收稿日期2012-05.14)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