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内经》第5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内经》第5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二是根据邪正盛衰而择时治疗。尤其是对于某些 周期性发作的疾病,应在其未发病之前治疗,因 为这个阶段的邪气较弱,正气相对旺盛。如能给 以适宜的治疗,则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盛,可待衰而已”。
“待衰”而治只是特指病症具有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特征者而言。
张机对内经治则的运用
“汗而发之” --《伤寒论》51条云:“脉浮者, 病在表,可发汗”。根据病情分别设有麻黄汤、 桂枝汤、葛根汤等方。
2.指导意义--因势利导治疗原则
一是根据邪气的部位施治--实邪为主的病证,应根 据邪气所在部位和性质而采取相应措施,使之从最简 捷的途径,以最快的速度排出体外,以免病邪深入而 过多地损伤正气。
“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其高者因 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邪气质轻-扬散之法,如风邪宜散之类; 邪气质重浊者-逐渐衰减之法,如湿邪可淡渗、癜 瘕宜消坚之类; 邪在上焦(高)者,因其在上之势,越而出之,如涌 吐之类; 邪居下焦(下)者,因其在下之势,引而下出,如利 尿、攻逐、导便、灌肠之类; 中脘痞满者,则分消于内而泻之,如仲景泻心汤之 类; 邪气在皮、在表,则因其在外之势,而或用汤渍或 用药物取汗,如发散风寒表邪之类。
地之水气
雨 雨出地气
天(阳)与地(阴)、云与雨相对立; 云(清阳)与雨(浊阴)互根
(3)人体内部清阳与浊阴的分布趋向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清阳之气向上、向外升发; 浊阴之气向下、向内沉降.
治疗耳目失聪—益气升提法 治疗表证—宣肺发散法 治疗手足厥逆—温阳法 治疗肠胃积滞—攻下法 治疗水肿—利水逐水法
1.原文解释
病之始起,可刺而已: 病尚浅,可针刺祛其邪。 其盛,可待衰而已:指发作有时(周期性)者而言。 因其轻而扬之: 病邪表浅,治用宣散之法。 因其重而减之: 病邪重着,逐步减除。 因其衰而彰之: 正气虚衰者,补益以彰显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形寒畏冷(气虚)用补气法。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阴精亏损用厚味填精法。
其高者因而越之: 病位在上(高)用吐法越邪。 其下者引而竭之: 病位在下用通利二便法。 中满者泻之于内: 邪聚于中,痞满坚实用消散法。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邪在体表用渍法发汗。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邪气急猛者用截邪法制伏。 其实者散而泻之: 表实解表散邪,里实泻下祛邪。 血实宜决之: 血瘀实证用破血逐瘀法。 气虚宜掣引之: 气虚下陷用升提补气法。
寒热 = 阴阳;注意:转化需要条件—极
阴阳学说在分析事物中的运用
(1) 天地与人体的阴阳清浊升降
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人体:清气应升而反降,则生飧泄;
浊气应降而反升, 则生 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李东垣:“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 辄尔下降, 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题解及提要
阴阳,是古代哲学概念, 代表事物对立统 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应, 指对应; 象, 指现象。 本篇论述了事物的阴阳属性及其 运用, 并用取象比类的方法, 阐述了有关生 理、诊断、治疗等问题, 故名篇。
主要内容
1. 论述了阴阳的基本概念。 2. 运用五行学说, 将人与自然界的联系,进行分
复习思考题
1. 词解: 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飨
泄、瞋胀、清阳、浊阴、壮火之气衰,少火 之气壮、厥气、七损八益、从阴引阳、从阳 引阴、权衡规矩、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复习思考题
2. 背诵: “阴阳者,天地之道——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 “故喜怒伤气——冬生咳嗽。” “天地者,万物之——阴之使也。” “善诊者——以诊则不失矣。” “故邪风之至——半生半死也。”
由于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能宣通则气滞 而为胀.药如瓜蒌、薤白、檀香、枳壳等可选.
(2) 阴阳对立、互根、转化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云虽地气之升,实 本天气所降之雨
雨虽天降,实本 地气所生之云
云出天气 云
天之水气
(上) (下)
味薄为阴中之阳 通 (通利小便,如猪苓、茯苓)
阳为气 气厚为阳中之阳 发热 (助阳发热,如干姜、附子)
气薄为阳中之阴 发泄 (发汗解表,如薄荷、荆芥)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辛走气而性散(如麻黄味辛,发汗解表) 甘走脾而灌溉四旁(如党参、甘草味甘,益气
补中) (桂枝汤: 用辛味桂枝与甘味甘草) 酸主收敛,又依赖春生木性而上涌(如乌梅)
盛偏衰的危害.
药物饮食之气太过,耗伤人体的阴精; 药物饮食之 味太过,损伤人体的形体。
药物饮食的纯阳作用消蚀人体的元气。
酸苦涌泄太过,则机体阳气损伤; 辛甘发散太过,则机体阴精耗损。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1)联系药食气味阴阳性能,指过用酸苦涌泄 等阴性药食,可能损害人体正气;反之,过用辛甘 发散等阳气药食,则可能损伤人体阴精。
5.早期治疗的治则(治未病):
邪气→皮毛→筋脉→六腑→五脏
6.外邪性质不同,侵袭人体的部位也不同 天上的无形之邪伤害五脏; 饮食寒热的有形邪气伤害六腑; 地面的湿气伤害皮肉筋脉。
7.“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方法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指针法而言,但同样适于药物治疗。
子以简
占图《
人文日
事结书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吉合》北
“
.
凶
的 形 式 讲 五 行 、 五
图 文 勾 线 图 ” ,
沙 市 周 家 台 关 沮 秦
易图宗
传》讳
卦 图 》
先 见 于
改 名 周
周 敦 实
南 宋 朱
敦 颐 )
( 后 为
震的避
《 汉
《 太
宋 英
上极
文 王 八 卦 次 序 方 位 图
伏 彝 八 卦 次 序 方 位 图
利小便之法,有膀胱蓄水的五苓散证。
药物“引”导,从下排出实邪法,制有蜜煎导 (坐药),土瓜根、猪胆汁及醋灌肠法。
其盛,可待衰而已--《伤寒论》54条云:病人脏 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金匮要略》 用蜀漆散治牡疟,于“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 治温疟,于“临发时,服一钱匕”。
“其高者,因而越之”--《伤寒论》171条云: “……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
者,此为胸有寒(邪)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其下者,引而竭之”--《伤寒论》381条云: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 之即愈”。
内服药从大便泻出者,承气汤证、抵当汤证、 大陷胸汤、甘遂半夏汤等证。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阴和阳的相互对立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2) 阴和阳相互依存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明·张介宾: “盖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
成……;阴不自专,必因阳而后行……所
谓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也.”
(3) 阴和阳相互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阴阳学说对中药理论的影响
(1)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气:阳,味:阴.
(2) 药食气味与形、气、精、化的相互关系
(3) 临床意义:对后世精气互根理论的产生有重 要影响,对临床治疗虚证更有指导意义
(4) 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效用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阴为味 味厚为阴中之阴 泄 (泄热通便,如大黄、黄连)
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1.阴阳偏胜病候(以阴阳划分证候) 阳偏胜(阳证)的证候特征; 阴偏胜(阴证)的证候特征;
2.法阴阳以养生: 知七损八益以调阴阳; 法天地阴阳以养生.
3.以天地阴阳类比人体形身: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4.因时因地制宜治则: 故治不法天之纪…则灾害至矣。
类归纳。 3. 具体阐述了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目的要求
1. 理解阴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 3. 联系藏象理论理解现、精、气、血的转化关
系, 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4. 了解五行的生克乘侮法则。
一、阴阳的概念及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日 月 系 阴 阳
日 月 系 阴 阳
复习思考题
3. 理解: 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如何用阴阳观点去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
之使也”?
New Gene Map Offers Surprise Humans Aren't 99 Percent Alike
电子显微镜下的基因结构(也含有阴阳的特性)
DNA的空间结构模拟图
阴阳的概念: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产生、 变化、发展、消亡的根源.是自然界的基本法 则和规律,也是研究人体和疾病时所必须遵循 的法则和规律。
“寒胜则浮”:寒盛伤阳,阳气不能行水,水聚成为浮肿. 阳虚内寒
“湿胜则濡泻”: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故泄泻稀溏. 内湿停积
五气偏胜病机,其“五气”乃病变类型, 与六淫有关,但不等于“六淫”. 临床意义:
对临床分析病机、确定证候类型、确 立治疗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的病机、病证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说明人的精神活动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密切相关. 喜怒伤气(七情太过,损伤五脏气机) 寒暑伤形(六淫邪气伤人,首先侵犯形体肌表) 暴怒伤阴(肝气横逆而血乱) 暴喜伤阳(心气弛缓而神逸)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情志活动不能节制,使气机逆行向 上,盛满于经脉,产生神气浮越,去离形骸的昏厥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