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性能
气厚者为阳(阳中之阳) 阳气出 上窍 气厚则 发热 气薄则 发泄
气薄者为阴(阳中之阴)
味厚者为阴(阴中之阴) 阴味出 下窍 味薄者为阳(阴中之阳)
味厚 则泄 味薄 则通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之:使动用法。
食:消蚀。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 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云变为天气(云出天气)
地 气 上 为 云

天 气 下 为 雨
雨 雨变为地气(雨出地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 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 阴归六府。
清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 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出于上窍。浊 阴,为二便污秽之物,出于下窍。 清阳,指卫气,布散于腠理。浊阴,指精血津液, 濡养于五脏。 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于四肢。 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内归于六腑。
风气偏胜
热气偏胜
燥气偏胜
寒气偏胜
湿气偏胜
震掉眩晕
红肿痈疡
津液亏虚
虚浮肿胀
大便溏薄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 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 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 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 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暴怒伤阴
喜怒伤气
暴喜伤阳 寒暑伤形

[导读] 以天地、静燥、寒热、云雨等自然现象,说 明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 进一步明确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以阴阳清浊之升降出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 病理现象: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chen胀。 • 生理现象: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 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李东垣 当归补血汤
黄芪一两 (30克)当归 二钱(6克)
朱丹溪 大补阴丸
知母,黄柏,龟 板,熟地
【原文】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 生che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飧(sun)泄:飧,水浇饭,《礼记正义· 玉藻》孔疏: “飧,谓用饮浇饭于器中也。” 飧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挟有未消化食物。 chen胀:胸膈胀满。
食:同饲。
3、少火、壮火的含义及与正气的关系
(1)含义 壮 火 经中原义:药食气味辛热纯阳者(如乌附之类) 后世发挥:过亢之阳气
少 火 附子
药食气味辛甘温和者(如参归芪之类) 后世发挥:温和不亢之阳气
(2)与正气关系 壮火减损正气 少火增益正气 黄芪

[原文203] •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 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导读]Βιβλιοθήκη 1、阴阳偏盛的病理表现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 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 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2.六淫之邪的致病特点
(1)寒热、形气与肿痛的关系
病因 病位 病状

寒 形 肿 气 伤 形 形 伤 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 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2)风、热、燥、寒、湿五气致病特点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 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 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 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 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 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 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 酸伤筋,辛胜酸。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 生清。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互文。阴阳既为生杀 之本,亦为长藏之本。即阳既能生万物,亦能杀 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 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 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 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 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 动为憂,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 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 苦伤气,咸胜苦。
• • • • • •
篇解 阴阳 虽言阴阳,亦赅五行。 应:对应。 象:形象,征象。 大:内容重要。 论:论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201】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 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 病必求于本。
[导读] 神明之府:《淮南子· 泰族训》:“其生物也,莫见其所 1. 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及医学的重要意义 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 阴阳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消亡的根本动 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府,居 力所在。治疗疾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 舍、藏物的场所。
[原文202]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 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伤 伤
• • 味 •




食 化为


伤于
[导读] 1、味、形、气、精、化的关系
气有药食之气 与真气之别。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 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 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阴阳逆乱, “厥气上行, 满脉去形”
悲:《新校正》云:按《天元 纪大论》,“悲”作思。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 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 于湿,冬生咳嗽。
(4)感受四时邪气延时发生的病证
在冬季感受寒邪,若当时邪不即发,则寒邪内伏, 至春季阳气生发之时,发为温病。 春季感受风邪,若当时不病,邪气留连,木郁乘土, 夏季则发为飧泄。 夏季伤于暑邪 若不立即发病,至秋季又外感秋凉 之气,引动体内郁热,寒热交争,则发为痎疟。 夏秋之交,感受湿邪,当时不病,至冬季,湿郁化热, 冬寒外闭,乘袭肺金,引动内热,发而为咳。
[原文204]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 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 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 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 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其信然乎?
列别:罗列区分。 端络:整理经脉起止分布之头绪。 分部逆从:皮部之浮络,有顺行逆行之不同。
宜 删 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