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红外分光光度法与检测技术演示文稿

第九章红外分光光度法与检测技术演示文稿


二倍频峰(V=0→V=2) 倍频峰
2.
三倍频峰(V=0→V=3)

频 合频峰 ν1 + ν2、2ν1 + ν2……,

差频峰 ν1-ν2、 2ν1-ν2……,
23
第二节 基本原理
2.特征峰与相关峰
能够用于鉴别官能团存 在并具有较高强度的吸 收峰。
由一个官能团 所产生的一组 具有依存关系 的特征峰称为 相关吸收峰。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分子中某基团的振动频率和照射的红外线频率一致 分子偶极矩发生变化
11
第二节 基本原理
分子振动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化学键的强度和原子 的质量。
化学键越强,原子折合相对质量越小,振动频率 就越高。
物质不同,结构不同,振动时吸收的红外线频率 不同。
12
第二节 基本原理
课堂活动 1.阐述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2.请说出不同的物质红外吸收光谱不同的原因。
1.简并
频率相同的不同振动形式吸收峰重叠的现象
2.红外非活性振动 3.仪器性能的限制
偶极矩不发生变化的振动
21
第二节 基本原理
课堂活动 请说出CO2的红外光谱只有2350cm-1和666cm-1
两个吸收峰的原因 。
22
第二节 基本原理
四、红外吸收峰的类型
(一)基频峰与泛频峰 1.基频峰: V=0→V=1
伸缩振动频率,伸缩振动的频率高于弯曲振动的频率。
15
第二节 基本原理
16
第二节 基本原理
17
第二节 基本原理
三、振动自由度与峰数
分子基本振动的数目,
即分子的独立振动数。
非线性分子为 3n-3-3
振动自由度
=3n-6
3n-平动自由度-转动自由度
线性分子为 3n-3-2 =3n-5
18
第二节 基本原理
1730
R-COCl
1800
R-COF
1920
R-CONH2
1928
26
第二节 基本原理
(2)共轭效应:常使吸收峰向低频方向移动。
O H3C C CH3
O C CH3
O
O
C CH3
C
1715cm-1 1685cm-1 1685cm-1 1660cm-1
1715cm-1 1685cm-1 1685cm-1
第九章红外分光光度法与检测技 术演示文稿
优选第九章红外分光光度法与检 测技术
第一节 概 述
红外分光光度法(IR)是基于物质对红外辐射的特征吸 收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又称红外吸收光谱法。
3
第一节 概 述
一、红外线及红外光谱
4
第一节 概 述
1.红外线 0.76~1000µm
红外线区域 近红外区 中红外区 远红外区
外层电子能级
别名
分子振-转光谱
电子光谱
适用范围 振动中伴随有偶极矩变化的有机 不饱和的,特别是具有
物及某些无机物
共轭体系的有机物
特征性 峰较密集,信息量多,特征性强 峰一般较少,较简单
主要用途 定性、结构 述
点滴积累
1.红外光谱(IR)主要由物质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产生。 由于分子的振动能级差大于转动能级差,分子发生振动 能级跃迁时必然同时伴随转动能级跃迁,故红外光谱又 称分子振-转光谱。
H3C
O
H3C
O CH3
H3C
O CH3
CH CH3
1663cm-1
1686cm-1
1693cm-1
29
第二节 基本原理
3.氢键 使伸缩振动频率降低。 ν C=O ~1760 ν O-H3500~3600
ν C=O ~1710 ν O-H3200~2500 4 .互变异构、费米共振等
30
第二节 基本原理
H2O为非线性分子,有3种基本振动形式,即
as OH
3756cm-1
s OH
3652cm-1
s OH
1595cm-1
19
第二节 基本原理
CO2为线性分子,有4种基本振动形式,即
as CO
2350cm-1
s CO
1340cm-1
CO 666cm-1
CO
666cm-1
20
第二节 基本原理
红外光谱基本振动吸收峰数小于振动自由度的原因:
13
第二节 基本原理
二、振动形式
双原子:伸缩振动。
多原子分子
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
对称伸缩振动 (υs)
不对称伸缩振动 (υas)
面内弯曲振动 (β)
面外弯曲振动 (γ)
剪式弯曲振动 (δ)
扭曲振动 (τ)
平面摇摆振动 (ρ)
14
非平面摇摆振动 (ω)
第二节 基本原理
振动形式不同,吸收峰位置不同。 对同一基团而言,不对称伸缩振动频率要稍高于对称
(cm1)
1
10 4
(cm) (m)
纵坐标表示吸收峰的强度。
7
第一节 概 述
曲线“前疏后密”,吸收峰是向下的“谷”,且多、 尖,图谱复杂。
8
第一节 概 述
二、红外光谱与紫外-可见光谱的区别
相同点:同属分子吸收光谱。
区别
红外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
吸收辐射 红外辐射
紫外-可见光
跃迁类型 振-转能级
24
第二节 基本原理
五、吸收峰的位置及影响 因素
峰位:吸收峰的位置。 表示形式:吸收的红外光的 λmax(或σmax、νmax)。
25
第二节 基本原理
影响因素:(一)内部因素
1.电子效应 (1)吸电子基团的诱导效应:常使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
化合物 R-COR
(cm-1) CO1715
R-COH
波长 0.76~2.5µm 2.5~50µm 50~1000µm
5
第一节 概 述
2 .红外吸收光谱(IR)
由物质分子吸收中红外区的电磁辐射得到。 又称分子振-转光谱。
6
第一节 概 述
3.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常用T-σ或T-λ表示。
横坐标表示吸收峰的位置。以2000cm-1为界,采用两
种比例。“前疏后密”。
1660cm-1
27
第二节 基本原理
2.空间效应 (1)环张力,使环内双键伸缩振动频率降低,环外双
键伸缩振动频率升高。
1576cm-1 1611cm -1
CH CH
CH
1781cm -1 16 78 cm -1 1657cm -1
1644cm -1
C H 1651cm-1
28
第二节 基本原理
(2)空间位阻,使吸收峰向高频方向移动。
(二)外部因素 1.物质的状态 同一化合物聚集状态不同,吸收频率和强度不同。 晶型不同,红外光谱不同。 2.溶剂效应 极性溶剂中,极性基团的伸缩振动频率常随溶剂极性的
2 . 红 外 光 谱 由 吸 收 峰 的 位 置 ( 波 数 σ ( cm-1 ) 或 波 长 λ (μm),横坐标)和吸收峰的强度(百分透光率T%, 纵坐标)共同描述。
3.红外光谱与紫外-可见光谱的相同点是同属分子吸收光 谱,区别在于产生原因、适用范围、特征性和用途不同。
10
第二节 基本原理
一、分子的振动和红外吸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