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普通高考统一招生考试语文三模拟卷

2020年普通高考统一招生考试语文三模拟卷

2020年高考模拟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走出校园后,公众大多从媒介渠道继续获取科学方面的知识,对于大量的读者、听众和观众来说,这些渠道是无所不在的,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信息呈指数式增加。

越是这样,越需要科学家积极地发声,澄清事实,破解谣言,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

可以说,科学新闻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历史和大众媒体渠道存在的历史一样悠久。

只不过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在不同文化情境下,撰写这些科学新闻的人会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在科学建制化和科学家职业化前后,很多科学家还十分愿意同媒体进行交流,他们或接受采访,或撰写文章,并且他们欣然地利用那个时代的媒体渠道和公众分享他们开展科学探索的故事。

我们常说:科学家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生产者、创建者。

因为科学家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在其所属的领域里游刃有余,所以同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和媒体相比,他们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正确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传播十分重要,但是他们与媒体交流的频率却不是很高,更不要说他们会主动联系媒体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了。

那么为什么有些科学家在媒体面前会保持缄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对科学家与媒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和考察。

和其他所有的新闻内容一样,科学新闻在本质上倾向于片段性叙述。

记者们更愿意就某个议题的具体事件写一些短文,而不是长篇累牍的主题式报道。

这背后的原因是大多数媒体生产过程的快节奏,特别是在当前媒体内容生产实时更新的情况下,新闻生产周期无法等待长达数月之久的科学过程的完成。

而且科学记者也不可能全景式报道科学新闻。

首先是因为没多少普通读者关注和自己无关的内容。

其次还要考虑传播分层的问题,记者在写文章时已经在心里描摹了一个读者群,所以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

此外,记者们往往只针对科研过程的某一个环节或片段撰写稿件,并且希望读者们能够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勾勒出全景,并对该科学研究感兴趣。

这样就难免会给很多科研成果的传播带来一些片面性,也会导致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有所偏差,进而让科学家对记者产生误解。

此外,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我们处于一个流量社会中,在这种情况下,“标题党”成为了获取公众关注的敲门砖,而且“标题党”这个潮流似乎愈演愈烈,似乎不“标题党”无“爆款”俨然成为了准规则。

那个有关“饿死癌细胞”的说法,即便当事人对这种做法也是哭笑不得,还有施一公《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转眼就变成了《施一公: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世界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可以说这种做法无意或有意地伤害了某些科学家,让他们对媒体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当然,我们也需要承认,科学家其实不太了解媒体的工作机制,这可能也是造成科学家误解媒体的一个原因。

在如何看待科学研究和科研结果方面,科学家和记者有着不同的视角和看法,因而有必要理顺科学家与媒体的关系,打通科学传播的链条。

(摘自《知识分子》2018-3-31.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多科学家十分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他们可以通过媒体渠道和公众分享自己的科学探索故事。

B.由于大多数媒体生产过程的快节奏,记者不能做到全景式报道,他们更愿意让科学家们就某个议题的具体事件而写一些短文。

C.记者们撰写稿件往往要考虑自己心里描摹的读者群是否对该科学研究感兴趣,难免会给很多科研成果的传播带来一些片面性。

D.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科学传播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更需要他们积极地发声,澄清事实,破解谣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用当前信息呈指数式增加的现象引出论题需要科学家发声澄清的问题。

B.文章列举媒体“标题党”潮流的事实,目的是论证了“标题党”对公众的负面影响。

C.文章主体部分从媒体与科学家两方面的关系的角度论证了科学家集体“失声”的原因。

D.文章通过层层深入的论证之后得出“理清科学家与媒体的关系,打通传播链条”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同历史时期或者在不同文化情境下,撰写科学新闻的人会存在一些差异,但我们不能否认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

B.同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构和媒体相比,科学家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正确性。

C.科学新闻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历史和大众媒体渠道存在的历史一样悠久,可见科学传播的链条早已打通,科学家和媒体的关系也一直是非常密切的。

D.要想获得科学家的信任,媒体记者应该不断提高科学素养,遵循专业报道规范,做好前期功课,做出高质量的科学新闻报道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遍地书香刘德刚刚去到那所村小时,她心里或多或少还是有些隐隐的失落,尽管初秋的野菊花在校门口正对她眼含笑意,但她却已无心欣赏。

彼时,那一帮猴孩子,有的在爬校门,有的在树枝上荡秋千,有的在草地上打滚,还有几个更调皮的,跟在她的身后,嘻嘻哈哈,挤眉弄眼。

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她终于将这群猴孩子招呼进了教室。

“好了,同学们,这是该我们读书的时候了,你们将语文书拿出来,跟老师一起读,好吗?”她的声音很轻柔,普通话也很标准。

“哈哈哈!咯咯咯!”台下的孩子们笑了起来,有的甚至笑出了眼泪,“老师,你那是说的啥子话呀,怎么跟电视里头那些人说话一样啊?”她一头雾水,“怎么了?什么叫跟电视里的人说话一样啊?”年轻的她或许还不明白,这些深山里的孩子,还没怎么听过老师讲普通话,何况是这么标准的普通话。

“好了,同学们,请把书拿出来吧,跟老师一起读,好吗?”她再一次对台下的孩子们轻柔地说。

“嘻嘻嘻,哈哈哈。

”台下又是一阵笑声,有的孩子甚至笑得前俯后仰,“老师,你还‘请’我们读书啊,我们以前的老师可不会这样说的。

”她一愣,忙问:“那,你们以前的老师是怎样让你们读书的呢?”“快些读书!读书!不读的,打手板!”一个男孩子站了起来,惟妙惟肖地模仿着前任老师的话语。

她有些吃惊,又问:“那你们读了吗?”“读啥子啊,不想读,读起不安逸。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说的时候,有的嘟着嘴,有的皱着眉。

“好了,我们现在开始读书了,好吗?”她的声音依然那样轻柔,像山风拂过野菊花的花瓣,温婉、舒服。

教室里立马响起了朗朗书声,可没过两分钟,刚才还响亮的读书声却渐渐地低了下去,后来声音越来越小,再后来干脆就没有了。

“怎么了?怎么不读了?”她问。

“不想读,读忙了,关在教室太没意思了。

”台下有孩子说。

“看来这些孩子的阅读习惯太差了,”她心里想道,“得想个什么办法,让他们对读书,对阅读充满兴趣呢?”她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看着开满野菊花的校园,满心惆怅。

“嘿,对了!”想到刚才那些荡秋千、在草地上打滚的孩子,她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对了,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她站在讲台上,清了清嗓子,说,“明天,作业完成得最好的同学,我可以让他到校门口的草地上去读书,你们喜欢吗?”“喜欢!”台下欢呼雀跃,掌声雷动。

第二天,她发现,全班四十名同学,每个同学的作业竟然都完成得出奇的好。

“那好吧,走,我们去校门口的草地上读书!”于是,在那个大山深处的校门口,想起了响亮的读书声。

这些响亮的读书声,跟山涧里的鸟鸣一起,整整一个上午,都在山里回荡。

“明天,谁的衣服穿得最整洁,最干净,我就让他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去读书。

”又一日,看着这些卫生习惯还不太好的孩子们,她说。

第二天,她惊讶地发现,全班四十名同学,每个人竟然都穿得干干净净,整整洁洁。

于是,在学校后面的小山坡上,朗朗的读书声,又渐次响起,那么嘹亮,那么清脆。

从那以后,她总是会让那些乐于助人的,那些尊敬老师的,那些热爱劳动,总之,她会想方设法让那些曾一度对读书缺乏兴趣的同学,去到小河边,去到槐树下,去到上学路上的青石板上,跟着山里的小鸟一起,放声阅读。

于是,从那以后,在这个农家小院般的学校周围,读书声,就像一支浸透了大山灵气的乐曲,在清晨,在午后,在黄昏,在山民充满期许笑意的眼睛里,袅袅升起。

那天,她因为有事,所以在上课后一小时才赶往学校。

在转过山路的那一刻,她忽然听到,在学校后的小树林里,在教室外的爬山虎下,在流水潺潺的小溪旁,传来了一阵阵动听的读书声,那些读书声,跟烂漫的山花一起,清香四溢。

(《小小说大世界》2013年第12期)4.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欲扬先抑,描写“猴孩子”,表现了孩子们的野性和活泼、好动的天性,为下文写孩子们乐意到教室外读书埋下伏笔。

B.文章塑造了一个尊重孩子、爱孩子的老师形象。

如文中“请……好吗”一句就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对话、交流的地位,容易使孩子们亲近。

C.以前的老师用打手板的方式强迫孩子们读书,令孩子们十分反感,解释了文章开头孩子们不喜欢读书的最根本的原因。

D.新老师因势利导,利用孩子们渴望在草地上自由朗读的想法,鼓励大家认真完成作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标题“遍地书香”的含意。

(6分)6.这篇小说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方面运用了反复式细节描写,试举例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其商业价值。

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就是财富”这句格言,又有了新的解读,因为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实现了知识直接“变现”,成了另一种含义的“知识就是财富”。

另一方面,引入价格或经济回报因素后,是否会进一步提高人类知识分享与消费的效率,也逐渐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秦洁《知识付费兴起原因探析及前景展望》)材料二随着知识付费概念的走红,短时间内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致使行业良莠不齐。

纵观当下市场上的产品形态,无论是综艺式的说话课程、快速解惑的付费问答,抑或是读书精华,内容均呈现大众化、浅层化、覆盖面广的特点,根本无法满足用户深度学习、获得知识沉淀的需求。

在此状况下,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更需要从内容上下功夫,根本不是签约几个大V就能解决问题的。

人们之所以愿意为知识“买单”,就是因为知识的可贵,而可贵的知识不是靠名人效应积攒的,而是需要“肚子里有货”。

唯有拓宽知识生产者的来源渠道,让更多的知识人参与到知识付费领域中,才能够解决知识付费“内容”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腾讯网《“知识付费”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内容》)材料三图一 2015-2018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及预测(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智研咨询整理)图二网友最愿意买单的领域(数据来源:果壳网和网易云课堂公布的《2016年知识青年付费报告》)材料四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技术驱动的风口不同,知识付费的崛起,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演进,不如说是社会需求的爆发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