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 课件(张民安)

民法 课件(张民安)

民法张民安教授中大法学院本人主要研究侵权行为法,推荐自已著作有:1、《过错侵权责任制度研究》。

2、《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

3、《民商法学家》。

4、《侵权法》。

――侵权法上应适用区分原则。

中国目前研究侵权行为法的教授有:中国人大三教授王利民、杨立新、张新宝。

――张新宝认为死亡补偿金是财产性质,利益损失及赖以生活人补偿,但又认为与被抚养人生活费不能同时主张。

侵权行为法最基本的原理是直接损失。

――湖南大学、社科院余敏教授(主要研究机动车侵权问题)。

第一讲公共政策在侵权法中的地位一、导论侵权法属于民法,民法属于典型的私法,贯彻意思自治的精神,允许当事人本着自由、自主、自愿的精神进行协商。

侵权法作为民法的组成部分,自然其有意思自治的性质,允许侵权人与受害人之间就具体的损害赔偿数额的支付、支付的时间和方式等进行协商,并且在确定被告是否就其损害行为对原告承担责任的时候,要考虑原告是否同意被告对其实施损害行为。

然而,侵权法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私法,它是贯穿了公法因素的私法,在很多方面体现了社会的公共利益,法官对一个具体案件的裁判有时不仅仅会考虑被告行为对原告造成的损害,还要考虑责令被告承担责任时所产生的社会后果。

Dennis Lloy 指出:“在英国,侵权法之所以得到发展,其原因在于,英国法官在作出判决时会考虑公共利益的要求。

”1基于公共政策的考虑,法官可能会认定被告的行为不属于过错行为,不应承担责任;法官可能会认定,原告不是法定认可的原告,无权要求被告承担责任;法官可能会认定,被告仅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原告承担责任。

二、法官在侵权案件中考虑的公共因素一般认为,在侵权法中,法官在作出被告是否就其行为承担侵权责任的判决时,应考虑的公共因素包括:管理因素,优位价值因素,环境因素,法典内部平衡因素以及保险因素。

这些因素之间并非相互排除,他们之间往往相互重叠。

(一)管理因素(the administrative factor)所谓管理因素是指法官在审判民事侵权案件时,时常担心自己的判决会导致更多的人向法院起诉,使侵权诉讼案件像潮水般泛滥起来,导致法院面临的案件大量累积,阻却侵权案件的有效审判和快速审判。

管理因素既是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官在处理侵权案件时要考虑的公共政策,也是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官在处理侵权案件时要考虑的公共政策,还是我国法官在处理侵权案件时要考虑的公共政策。

一般认为,法官在处理过错责任的侵权案件时会考虑此种因素,就是在处理严格责任的侵权案件时亦会考虑此种因素。

开启侵权诉讼泛滥的大门(the opening of the fioodgates)的担忧使法官常常使用某些法定手段以限制原告提起侵权诉讼,防止被告就其损害行为对对原告承担侵权责任。

法官最常使用的法定手段是所谓的义务手段和可预见性的手1Dennis Lloyd ,Public Policy(1953),xi – xii, See wson and B.S.Markesinis, tortious Liability for段。

管理因素作为公共政策的反映,在法官审判侵权案件时得到众多的反映,但最典型的反映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专业人士的侵权责任领域,神经打击的侵权责任领域以及纯经济损失的侵权责任领域。

1、专业人士的侵权责任作为专业人士的被告,在为委托人提供专业服务时,应当对委托人承担合理的注意义务和技能运用义务,专业人士违反此种义务并导致委托人遭受损失时,专业人士应当对委托人承担过错侵权责任。

专业人士在提供专业服务时,是否对委托人以外的第三人承担合理的注意义务和技能运用义务?学说对此作出的回答并不完全相同,司法判例也区分情况而作出不同的回答。

如果专业人士的过失行为仅仅会使委托人以外的少数第三人遭受损失,法官会认定专业人士对委托人以外的第三人承担注意义务,认定作为被告的专业人士的行为是过失行为,责令专业人士对原告承担侵权责任,而如果专业人士的过失行为可能会使委托人以外的不特定数量的第三人遭受损失,法官会认定专业人士不对委托人以外的第三人承担注意义务,因此,不会责令专业人士对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

同样是专业人士,法官作出的判决不同,其原因在于管理因素的影响,在前一种情况下,如果专业人士对第三人承担责任,第三人的人数有限,法官不会面临侵权诉讼的泛滥问题,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如果责令专业人士对第三人承担责任,则第三人的人数可能太多,法官就会面临侵权诉讼失控和难于处理的问题。

为了防止侵权诉讼的泛滥使法官陷入难于应付的状态,法官在后一种情况下就会认定专业人士不对第三人承担注意义务。

一般说来,工程师、建筑师的过失行为不会使过多的第三人遭受损失,因此,他们会更多地被法官责令对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会计师、律师的过失行为会使更多的第三人遭受损失,因此,他们很少会被法官责令对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

(这要看第三人是否特定具体及数量多少)2、神经打击的侵权责任当一个人实施故意或过失行为,导致另外一个人心理健康遭受损失,使一个原本心理很平稳的人出现了心理恐惧感、震惊感或其它心理或情感损害,被告是否对原告所遭受的此种心理损害或神经打击承担侵权责任?法律认为,对此应区分两种情况:如果被告的行为仅仅使原告遭受神经打击或心理损害,则被告不对原告遭受的损失承担责任;如果被告的行为不仅对原告造成了心理损害,而且还因为心理损害使原告造成有形的损害,则被告要对原告遭受的财产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纯心理损害不予支持,心理损害加上有形损害可予支持。

)因此,如果一个孕妇看见道路交通事故的血腥场面而出现了心理恐惧和神经打击,则法律不允许该孕妇就其纯心理损害提起诉讼;但是,如果该孕妇因为心理恐惧感而导致流产,则法律应责令被告对该孕妇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之所以实行这样的规则,是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如果允许孕妇就其纯心理损害提起侵权诉讼,则大量的原告会主张自己遭受了此种损害而向法院起诉,使法院面临大量的侵权案件而无法及时处理,因为交通事故大量发生,大量的人可能会看到血腥场面而遭受某种程度的心理痛苦,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允许孕妇起诉,不会使大量的原告产生。

3、纯经济损失的侵权责任一旦原告因为被告的行为而遭受纯经济损失,则法律区分两种情况以决定被告是否对原告承担责任:如果被告故意实施侵权行为,损害原告的经济利益,被告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被告因为过失实施侵权行为,导致原告遭受纯经济损失,被告原则上不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之所以不主张被告对原告的纯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是担心一旦责令被告对原告承担责任,则其他因为被告的行为而遭受损失的人可能都会向法院起诉,使法院难于应付如此多的诉讼请求。

(二)优位价值因素(the superior value factor)1、法律保护利益的价值高低与保护的程度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个人享有许多重要的利益,他们希望法律对自己享有的这些利益提供法律上的保护,防止别人对自己利益的侵犯。

他们希望自己的人身获得安全,此种安全不仅表现在人的生命、健康和人身完整性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们的行动自由、心理平和等方面;他们希望获得食物,衣物,住房,货物,金钱,小汽车,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这些有形的财产,防止他人侵占、破坏;他们希望自己独立工作、生活,并按自己的意愿同其他人订立各种契约,建立契约关系,他们希望自己的契约关系、家庭关系和婚姻关系免受他人的干预或破坏;他们希望自己享有稳私、名誉、荣誉,防止他人破坏。

2然而,行为人享有的这些利益是否都会获得法律的保护,值得怀疑。

在任何社会,法律仅仅对那些值得法律保护的利益提供保护,对那些不值得法律保护的利益不提供保护,因为,对行为人享有的各种利益提供保护违反了社会的公共利益,阻却了被告行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行为时要瞻前顾后。

因此,法律在决定是否对原告享有的某种利益提供保护时,要平衡原告的利益和被告利益的冲突,防止过分保护原告的利益而损害被告行动的积极性。

Prosser教授指出:“在任何社会,人们享有的利益均会产生冲突。

……法官适用法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平衡原告要求获得保护的利益和被告为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享有的不受限制的行动自由的关系的过程。

”3法官平衡原告利益的保护与被告行动自由之间关系的方法,就是认可原告享有的某些利益受法律保护,某些利益不受法律保护;一旦确定了受法律保护的利益范围,再根据这些利益的价值的重要程度分别决定提供保护的范围。

这就是优位价值因素的公共政策。

这一政策在侵权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决定着侵权法是否对某种利益的法律保护和所保护的程度与范围。

总的说来,利益的价值越高,法律的保护越全面,利益的价值越底,法律的保护越有限。

2、有形利益与侵权法的保护范围和程度在侵权法上,人们根据法律保护的程度将原告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分为两大类即有形的利益和无形的利益。

其中,有形的利益分为两种即有形的人格利益和有形的财产利益,无形的利益分为无形的人格利益和无形的财产利益。

所谓有形的人格利益是指原告对其生命、身体的完整性和健康享有的利益,包括生命的尊重、身体完整性的维持和健康的享有,法律保护原告对这些利益的享有,防止他人非法剥夺原告的生命、损害自己身体的完整性和破坏自己的生理或心理健康。

所谓有形的财产利益是指原告对自己的动产和不动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利益,法律认为原告对这些有形财产享有所有权,防止他人非法占有、使用或处分原告的动产和不动产,防止他人破坏、摧毁这些动产或不动产。

在现代社会,侵权法对有形人格权和有形财产权均提供全面的、绝对的保护,认为被告只要侵害原告的有形人格利益和有形财产利益,即应对原告承担侵权责任,无论被告的行为是故意侵害还是过失侵害。

然而,在有形的人格利益和有形的财产利益方面,法律在对两者提供保护时,认为有形的人格利益是价值最高的利益,而有形的财产利益仅次于有形的人格利益,因此,法律会优先保护有形的人格利益,之后才会保护原告的有形财产利益。

3、无形利益与侵权法的保护范围除了对有形的利益进行保护外,法律还对无形的利益提供某种保护,包括无形的人格利益和无形的财产利益。

所谓无形的人格利益是指原告对自己的尊严、自由、姓名、肖像、名誉、隐私和贞操以及其他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格利益享有的利益。

无形人格利益是否像有形人格利益那样受侵权法的绝对保护和全面保护?答案是否定的。

现代法律只对无形人格权提供相对的和有限的保护,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并非原告享有的所有无形人格利益均受法律保护,法律仅仅对原告享有的某些无形人格利益提供保护,对其它无形人格利益不提供保护,这在两大法系国家的法律中是如此,在我国法律中也是如此(例如在离婚案件中,对于妇女提出的青春损失费,法官都不支持)。

目前,两大法系国家的侵权法仅仅对几种重要的无形人格提供保护,包括自由、姓名、肖像、名誉和隐私等,对于美感损失、青春损失和情感利益等不提供保护;另一方面,即便侵权法对某种无形的人格利益提供保护,法律在保护时所保护的程度也是相对的,即被告只在故意侵害原告的无形人格利益时才对原告承担责任,如果过失侵害原告利益,则被告不对原告承担侵权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