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民间环保组织的传播策略内容摘要:作为第三部门的非政府组织,在与政府与企业博弈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媒体所具有的效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播策略。
本文通过分析澳洲民间环保史上的经典案例,来透视澳大利亚民间环保组织的传播策略。
澳洲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为民间环保组织提供了制造新闻事件的政治空间,制造新闻事件成了其吸引媒体注意力的杀手锏。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时代,澳洲民间环保组织对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使用走在了前列,已经成功地利用互联网发动了宁格鲁珊瑚礁海洋公园运动,实现了新旧媒体的成功结合。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给民间组织以启示,如何使其更加专业化,提高其可信度,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实现双赢是其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民间环保组织 传播策略 制造新闻事件 新媒体在人类环境保护的进程中,澳大利亚始终站在历史的前列。
自1901年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澳大利亚皇家鸟类保护者联盟(RAOU)成立后,民间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
但是,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环保运动中,民间环保组织没有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富兰克林河保护运动,主流媒体开始介入到环境事件中,第一次与民间环保组织携手取得了环境保护运动的胜利。
民间环保组织充分认识到媒体在社会运动中所具有的能量,开始利用媒体来影响政治进程与公众态度。
九十年代以后,规模较大的民间环保组织纷纷设立专业的媒体部门,并吸纳具有媒体工作经验者到组织工作,甚至有些组织的负责人兼具记者双重身份,绿色国际和平(Greenpeace)组织理事会的现任主席安娜·萨摩(Anne Summers)兼有记者和作家双重身份。
媒体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提供新闻信息;邀请记者参加活动;为组织塑造媒体形象等。
此时的民间环保组织主要还是要借助主流媒体发布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要与主流媒体妥协。
为了争取媒体的关注与舆论阵地,他们会去制造媒体感兴趣的新闻事件。
20世纪末开始,随着网络媒体在澳洲的广泛运用,民间环保组织新的传播策略出现了,他们建立了独立承载和发散新闻的网络媒体。
网络的巨大空间使他们毋需通过主流媒体来运载信息,这就打破了信息流动长期由主流媒体主导的局面。
制造新闻事件“媒体喜欢戏剧般的个性”,[1]民间环保组织抓住这个特点,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办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通过制造有“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注意与兴趣。
案例一:拯救巴若岛(Barrow Island)事件(2006年至今)巴若岛位于西澳洲西北部,海岸线绵延60公里,是西澳洲第二大岛屿。
该岛形成于8000年前,有着十分独特的生物资源,早在1910年,即被列入国家一级自然保护区。
巴若岛上最主要的环境资源是陆地与地下动物群,现存有350种本土植物、14种哺乳动物,110种鸟类、54种爬行类动物和8种罕见的袋类动物。
岛上的特殊草类植物,在地面50度的高温下种在石渣里不用浇水即能成活,这种草在蒸发量大于降雨量10倍以上的环境里能很快生长,是防风固沙的良种。
巴若岛上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澳洲第二大石油生产基地,于1964年被西澳石油开采有限公司 (WAPET)开发并建立第一个石油基地。
1995年,共有430口油井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每天平均达到14000桶。
2006年,雪佛龙(Chevron)、壳牌(Shell)、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三大世界顶尖级石油天然气公司联盟要在巴若岛建立天然气开发公司。
选择巴若岛会给企业节省10亿资金,却会毁掉岛上独特的生物资源。
此举立即遭到了澳洲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强烈反对。
他们与生物学家合作,在岛上进行了详细地调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提交给企业与政府,希望他们能够转移到离巴若岛几公里以外的地方。
但是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三大集团与政府对此置之不理。
世界自然基金会开始诉诸媒体,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呼吁民众参与到保护巴若岛的运动中,以给政府与企业施加压力。
最初,世界自然基金会媒体部的工作人员将研究结果改编成新闻稿件发给《西澳大利亚报》(<The Western Australia>),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原稿件内容摘录如下:巴若岛是西澳州第二大岛屿,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储藏地,在1910年被规定为A级自然资源保护区,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自然价值的岛屿。
这里是袋类动物的避难所。
高顿工厂计划扩大规模,这将对岛上的物种造成致命的破坏,包括袋类动物。
虽然雪佛龙公司已经努力去设计一个有效的隔离系统,但是其内在固有的巨大的困难是无法克服的。
大量的科学家经过考证得出结论:“残余的危险是巴若岛再也找不到本土的生物种类了。
”这显然是一篇枯燥的科学报告,数字表面对媒体来说没有任何的意义。
根据研究报告,WWF解剖数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发现如果在巴若岛上开采天然气,会导致岛上生物灭亡,这些生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意味着这些生物将在世界上永远消失。
WWF抓住“独一无二”与“最后灭亡”这个新闻点,策划了一起新闻事件。
据介绍,WWF在岛上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并邀请了本国一位著名的明星,这位明星将一只海龟抱在怀中,轻轻地抚摸着海龟,声称如果不停止在巴若岛上开发天然气,这将是最后一只海龟。
整个发布会非常的煽情,俘获了新闻记者的同情心与眼泪。
当天晚上,西澳洲的电视台播放了这则新闻,之后各大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巴若岛事件。
在西方的教科书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名人+普通的事=新闻。
WWF显然利用了名人效应作为卖点来吸引媒体的关注,使得巴若岛天然气事件迅速进入媒体的视野,变成一个公众话题。
WWF巧妙地强调“最后一只海龟” ,十分容易引起公众的怜悯与同情,获取了公众的支持,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
这次新闻发布会之后,WWF组织的给澳洲环境部长的请愿信活动中人数激增,达到13,000。
[2]世界自然基金会是一个世界性组织,拥有良好的声誉,所以它邀请名人来做宣传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名人希望参与其中,在公众面前塑造一种热爱大自然、健康、清新并充满爱心的形象,以此来增强名气、提高人气,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间组织都能采用这种方法来吸引媒体的注意力。
当媒体对环境事件置之不理,或者持冷漠态度的时候,大多数民间环保组织会采取发动大规模环境运动的方式,来获得媒体的关注,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尤为突出。
案例二:富兰克林河(Franklin River)保护运动(1976-1983年)富兰克林河流域在澳大利亚塔斯玛尼亚州的西南部,两条湍急的河流穿过原始的雨林,合并为戈登河(Gordon River)最终流到西海岸广大的麦格理(Macquarie) 海港,归入大海。
富兰克林河是塔斯马尼亚著名的世界古迹地区的中心,是个极具价值的野生动植物区。
富兰克林河是塔斯马尼亚州最后一个大的野生河流生态系统,大峡谷的岩石层峦叠嶂,几千年的富兰克林氏泪柏环绕,郁郁葱葱,景色十分宜人。
1973年,实力雄厚的塔斯马尼亚电力集团HEC企图在富兰克林河修建一个水坝。
这个计划得到了州政府、州议会及其他大公司等方面的支持。
该坝如果建成,将会获得极大的电力收益。
但却存在巨大的隐患,它将大面积的淹没野生动植物区和土著人的史前遗址。
1976年初,在大坝动工之前,刚刚成立的塔斯玛尼亚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TWS)获知这个消息。
该协会主席鲍勃·布朗(Bob Brown)乘皮艇溯流而下,全程考察了富兰克林河流域。
他惊诧于此地的优美与奇特,决心起而保护。
此时,机器的隆隆声在富兰克林河畔响起,协会成员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散发彩色传单、播放幻灯影片、召集公众集会、印刷宣传手册,他们的活动促使联邦政府在日益增大的压力下,决定保护富兰克林河。
但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富兰克林河却一直没有引起媒体的注意。
1982年8、9月间,布朗巡游全国,展示富兰克林河的照片,宣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富兰克林河流域是世界遗产的认定,媒体对此依然无动于衷,《澳大利亚人》《世纪报》等全国性的报纸在八、九月份两个月间没有一篇关于富兰克林河的报道。
直到1982年12月初,14,000人在墨尔本市举行示威游行运动,布朗宣布要在12月14日封锁大坝,富兰克林保护运动的信息才频频见诸报端。
13日,环保志愿者在塔斯马尼亚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率领下,开始在大坝各个重要口岸驻扎,这一天,各大报纸纷纷刊登了这则消息。
以《悉尼晨锋报》为例: 标题:《大坝封锁准备就绪》一个具有严密组织的大坝反对群体明天将开始封锁富兰克林河大坝下流的高顿河,以和平的方式对抗塔斯玛尼亚电力委员会和当地警察。
塔斯玛尼亚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组织者希望明天早晨有200余名阻坝者分散在高顿河畔。
100多名阻坝人员将站在塔斯玛尼亚西海岸的斯特让汉尔(strahan)上,替补那些被警察逮捕和带走的人员。
警方又派出将近50名警察到塔斯玛尼亚西南部去应对阻坝者,那些阻坝者早就声称他们将使用非暴力方式来阻止建坝。
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发言人,克里斯·哈瑞斯(Chris Harris)先生说,联邦政府上个星期所作出的不停止建坝的决定使得阻坝者的决心更加坚定。
……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昨天提出圣诞假期延期到12月22日。
延期声明发布在塔斯玛尼亚洲的报纸上,警察的妻子们抱怨他们家人不能一起度过圣诞节。
协会说会一直有人在野生河流国家公园附近地区守夜,包括圣诞节延期那段时期,以防HEC在那个阶段开工。
接下来,富兰克林河成为各大报纸关注的焦点。
在整个12月份中,富兰克林河成为塔斯玛尼州的州报《信使报》的主要议题,从12月2日到12月27日,共有55篇关于富兰克林河的报道,其中有21篇被刊登在头版,6篇头版头条。
就连全国性的报纸也对反坝运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澳大利亚人》对富兰克林河的相关报道共有12篇,其中有8篇刊登在头版位置,5篇头版头条。
《悉尼晨锋报》则共有17篇,5篇头版,1篇头版头条。
在报道的过程中,各大报纸有意无意间地将舆论倾向了反对建坝者一方,对被逮捕的阻坝者表示了同情,塔尼玛尼亚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在媒体中树立了正面的形象。
下面是《澳大利亚人》12月14日的一篇报道:标题:《格雷声称:联合国名单将不能阻止建坝进程》格雷州长在州经济发展会议中声称政府有权利保留追求经济发展的权利。
他说,周二在巴黎,列入世界遗产委员会名单的西南部将不对政府做出的继续在富兰克林河建坝的决定产生任何影响。
……昨天,布朗在乘船驶出斯特让汉尔(strahan)前往高顿河时,岸边上的支持者鼓掌欢呼,在昆士镇的居民则诘问环保分子,他们是否要乘坐稻谷货车进入法庭。
“回家吧,绿色分子们”,32名被逮捕的反坝者喊道,打破了审判前的宁静。
他们包括澳大利亚歌剧院的前任主席和在塔斯马尼亚的艺术资助商,69岁的克拉德·埃里克松(Claudio Alcorso)和他60岁的妻子莱斯蕾(Lesley),住在澳洲南部的一个截瘫患者,朱理斯·戴维森(Jules Davison),贝蒂·戴耐尔夫人和一个十六岁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