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空间分异及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关概念界定
1.城市居住空间分异
城市空间是城市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载体,由自然环境和人为建设环境两方面共同组成,是人们生产生活、交流沟通的场所。
从狭义上理解,居住空间就是指能满足人类群居生活的要求的具有居住功能的实体空间。
广义上的居住空间还涵盖居民的社交活动及社会关系等范畴的含义,是一个具有住宅功能的实体空间和行为活动的社会空间相结合的城市空间系统,是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的表现。
“分异”是指性质相同的事物向不同方向发展,反映事物由简单到复杂,同类到异类的变化特征。
总体而言,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居住行为的各种形成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体现在空间上的差别。
造成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包含经济、文化、享受资源的便利程度等多个方面,并且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空间分异的具体体现也会随之变化。
2.基层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是指国家政府为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的总和,涵盖教育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交通、养老设施、社区管理设施、商业设施等。
我国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采用分级配建的方式,目前各个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体系并不完全相同。
2018年,我国颁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四级,分别对应十五分钟生活圈、十分钟生活圈、五分钟生活圈以及居住街坊。
十五分钟生活圈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为5-10万人,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配置设施主要有中学、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
十分钟生活圈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为1.5-2.5万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配置设施主要有小学、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生鲜超市等。
五分钟生活圈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为0.5-1.2万人,其配套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配置设施主要有文化活动站、社区服务站、幼儿园、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
居住街坊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 0.1-0.3万人,配置能够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公共设施,例如:儿童老年人活动场地,便利店等。
其中,《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到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存在弹性空间与差异,因此在城市实际建设中,应顺应标准差异
配置,从而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可以实现均等共享。
各地方城市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划分标准以及分类有所不同,北京市是按居住人口规模划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分为3-5万人、0.7-2万人,0.3-0.5万人和居住建设工程项目四级,以千人指标配置不同类别的公共服务设施。
重庆市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区(县)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四级,区(县)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人口规模为15万人及以上,服务范围为区(县)城区为主,居住级的服务人口规模为 4 万-8万人,服务半径为800-1200米,居住小区级的服务人口规模为0.8-2万人,服务半径为300-400米,居住组团级服务人口规模为 0.1-0.3万人,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公共文化与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其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等五类。
南京市将公共服务设施划分为市级、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和基层社区级四类,居住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为500-600米,服务人口规模在3-5万人左右,基层社区级的服务半径为200-300米,服务人口规模为5000人-10000人,其中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涵盖教育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设施、社会福利和保障设施、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7类。
广州市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街道级和居委级两级,街道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人口规模为3.5 万-10万人,居委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人口规模为0.6-0.75万人,按使用性质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教育设施、行政管理设施、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绿地、福利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商业服务设施8大类。
深圳市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市级、区级、社区级,社区级即基层公共设施。
目前,国家层面和地方城市对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划分有三种:一种是根据人口规模,一种是行政等级+,另一种是不同服务半径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