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节 网络基础知识

第1节 网络基础知识

第1节网络基础知识一、教学要求1.理解广义的网络,体会网络在人类交流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能够识别一些简单的联网设备。

3.简要了解因特网的发展过程,理解因特网的两类网址及其对应关系,了解常见的接入因特网的方式及其所需的软硬件,并感性认识其接入原理。

二、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1.教材的地位和要求。

经过二十年左右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从以计算机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网络为中心,因此网络知识和技术在信息技术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本节属于纲要第三阶段“信息的发布和交流中”的一个模块,主要讲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简单的组网技术、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以及连接因特网的方法。

本单元内容理论性和技术性较为突出,内容也相对抽象一些,但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因特网是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网络发展而来,其原理和基本技术仍然从属于计算机网络范畴,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到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较深层面的知识,理解网络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不仅局限于简单的应用,对于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的科学技术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给学生讲解网络的基础知识,使他们在遇到简单的网络问题时,可以进行分析,并动手解决,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和联网方式等。

本节的重点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以及和其它网络的联系和区别,常见的网络设备和联网技巧,连接因特网的方式及其技术等。

其中联网设备和因特网连接技术较难理解,需要老师进行精辟形象的讲解、恰当的演示以及学生仔细观察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的指导。

(1)本节开始导入广义网络的概念,并列举一些现代通信和资源网络,由现实生活中的网络入手,通过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及数字网络的概念,排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陌生感。

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先安排学生探究学习教材中的讨论学习部分,再由教师进行归纳;反之,则可先帮助学生理解,再填写教材中的表格加深理解。

(2)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最好先由学生列举实例,再由老师进行归类(或学生自己归类),最后抽象上升到理论高度,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较为简单,可通过简单的网络实例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分类。

(3)由于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各种网络设备,因此网络设备对于学生是一个难点,。

虽然可采用参观、实物展示等方法进行体验学习,但走马观花式的学习会让学生难于理解,最好能让学生看到整个网络的连接方式,而不只是单独的设备,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进行小规模的网络连接实验,在实际网络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各种设备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4)因特网历史方面的教学,可采用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的方式进行,既培养学生上网操作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又起到了学习知识的效果。

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解方式,则要注意适当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资料。

(5)为了让学生理解两种网址,可首先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两种网址的等效性,如ping命令的使用,然后再动画演示解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最后告诉学生两种网址各自的应用场合。

(6)接入因特网的方式也是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如果单独讲解技术细节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示,例如可以传输语音、视频等信号的设备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案实现数字信息的传输等,让学生联想哪些设备或方法可以连接因特网,最后教师针对每一种上网方式的技术细节做简单的讲解,并提出信息数字化的优点及信息网络的发展趋势(三网合一,数字化)。

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可由老师通过实物、录像等方式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计算机是如何连接到因特网上的。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电脑兴趣小组,通过博客、论坛等课外方式来进一步普及网络知识。

最后需要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过深的理论讲解,只需要使学生对网络基本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则可,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案选登课题:网络基础知识(第10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网络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3.认识常见的网络设备。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演示、举例、对比,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提问:同学们都上过网吗?学生回答:(一般都上过,如遇到没上过网的学生可先由教师演示因特网的各种功能,并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网络体验。

)教师提问:那你们知道上的是什么网络?这个网络连接了什么吗?学生回答:因特网,主要连接计算机。

(也可能是一些信息设备)教师提问:除了因特网和计算机网络,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网络?学生回答:电话、电视、人际关系……(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

)教师提问:好,在走进网络世界以前,先来看一看我们身边的各种网络。

2.新课(1)广义网络学生活动:你今年想去什么地方旅游呢?查查电子地图,说出你的旅游线路。

(可请多位同学回答)教师提问: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我们可以通过庞大的铁路/公路网,把我们带到五湖四海,各大名川!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网络是运输人和物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信息的传输也很重要,那么,我们见到过哪些传递信息的网络呢?学生回答:电话,电报,因特网,……学生讨论和探究并填写教材188页表格:网络名称传送信息形态电报网文字信息声音信息电视网因特网教师请学生总结广义网络的作用。

教师总结:其实,人类从一出生就身处各种网络当中,古代的信件系统,现代的公路、铁路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网络。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丰富。

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网络构建起阡陌纵横的信息高速公路,把我们领入了新时代,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网络世界。

(对比、讲解,或通过多媒体演示,显示各种网络的共通之处。

)(2)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讨论:为什么要把计算机连接起来呢?大家想一想,如果今天我们不能上网,会带来哪些不便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原来网络有这么多的作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可以上网查看信息,可以共享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这些作用主要分两类: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除了上面两个基本功能外,还有“分布计算”的功能,即计算机通过网络“团结起来,一起计算”。

教师讲解时可通过举例,例如3D动画的渲染等,激发学生对网络的探索兴趣,拓宽学生的眼界。

○2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局域网、广域网和城域网的概念。

教师列举网络实例,例如多媒体教室网络、因特网、教育资源专用网络等,让学生区分这些网络分别属于哪一类。

○3常见的网络设备活动:参观机房,根据教师(网管员)的讲解记录计算机联网所需要的设备,并让学生猜猜这些设备的作用。

(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可展示实物或通过投影观看图片,讲解各种设备的作用。

)参观过程:a.网卡。

教师提示:该卡插在计算机主机内,并通过接口和网络线相连。

作用:主要用于连接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把计算机内的信息传送到网络上,接收网络上的信息,并转换成计算机内部信息。

根据传输介质的不同网卡也有所不同。

(如果条件允许,可展示多种网卡,也可展示网络连接线,并演示如何连接网卡)b.交换机。

学生观察:有很多连接线。

教师提示:这些连接线通往哪里?连接什么设备?结论:交换机连接很多计算机,是计算机的连接中心,连在同一个交换机上的计算机可以互相访问。

c.路由器。

学生观察:和交换机很相似。

教师提示:这里有一根外线连接因特网,其他都连接内部网络。

没有这跟外线,我们也无法连接因特网。

结论:不同的网络需要用路由器进行连接,路由器除了中转信息外,还起到“翻译”的作用,由于外部因特网和内部局域网是两种网络,所以要用路由器进行连接。

d.服务器。

学生观察:一台主机很“大”的计算机。

教师结论:服务器也是一台计算机,顾名思义,它是在网络上为其他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计算机。

服务器运行不同的软件,可以实现不同功能的服务,由于它的特殊用途,其稳定性和速度要比普通计算机更好。

例如校园网内部的信息服务、内部邮件服务等,都是通过服务器来完成。

四、参考资料计算机网络的历史网络并不新鲜。

在计算机时代早期,众所周知的巨型机时代,计算机世界被称为分时系统的大系统所统治。

分时系统允许通过只含显示器和键盘的哑终端来使用主机。

哑终端很像个人计算机,但没有CPU、内存和硬盘。

通过哑终端,成百上千的用户可以同时访问主机。

这是如何工作的?是由于分时系统的威力,它将主机时间分成片,给用户分配时间片。

时间片很短,会使用户产生错觉,以为主机完全为他所用。

七十年代,大的分时系统被更小的微机系统所取代。

微机系统在小规模上采用了分时系统。

所以说,并不是到七十年代个人计算机发明后,才想出了今天的网络。

远程终端计算机系统是在分时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通过Modem(调制解调器)和PSTN (公用电话网)向地理上分布的许多远程终端用户提供共享资源服务的。

虽然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但它是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结合的最初尝试。

远程终端用户似乎已经感觉到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味道了。

在远程终端计算机系统基础上,人们开始研究如何把计算机通过PSTN等已有的通信系统互联起来。

为了使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连接可靠,建立了分层通信体系和相应的网络通信协议,于是诞生了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

由于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具有数据交换能力,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计算机之间协同工作、实现分布处理甚至并行处理的能力,联网用户之间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能力也大大增强。

1969年12月,因特网的前身--美国的ARPA网投入运行,它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

该计算机互联的网络系统是一种分组交换网。

分组交换技术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为后来的计算机网络打下了基础。

八十年代初,随着个人计算机应用的推广,个人计算机联网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各种基于个人计算机互联的微机局域网纷纷出台。

这个时期微机局域网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在共享介质通信网平台上的共享文件服务器结构,即为所有联网的个人计算机设置一台专用的可共享的网络文件服务器。

个人计算机是一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计算机,每个个人计算机用户的主要任务仍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运行,仅在需要访问共享磁盘文件时才通过网络访问文件服务器,体现了计算机网络中各计算机之间的协同工作。

由于使用了较PSTN速率高得多的同轴电缆、光纤等高速传输介质,使个人计算机网上访问共享资源的速率和效率大大提高。

这种基于文件服务器的微机网络对网内计算机进行了分工:个人计算机面向用户,微机服务器专用于提供共享文件资源。

所以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计算机网络通信,计算机网络采用的是分层解决网络技术问题的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