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通信的应用与新进展
1、引言
短波通信之所以能够吸引用户,最基本的原因是由于进行远距离通信时,仅需要不大的发射功率和适中的设备费用,它还具有不易摧毁的中继系统──电离层。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技术改造过的短波通信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高可通率和价格适中的通信线路。
特别是跳频短波通信的出现大大增强了通信的安全性,可以说跳频短波通信比卫星通信更为可靠,因为卫星服务受到所属国政府的控制,而短波通信则是完全自主的。
在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的场合,跳频短波通信的地位无可取代。
2、短波通信的概念与应用
短波通信是指利用频率为3 MHz~30MHz(波长为10m~100m)的电磁波进行的无线电通信。
实际使用中,也把中波的高频段(1.5 MHz~3MHz)归到短波波段中去。
短波通信能实现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距离的信息传送,因此,从20世纪初一直到60年代中期,短波通信一直是远距离通信,特别是洲际通信的主要手段。
短波通信可以传送电报、电话、传真、低速数据和语音广播等多种信息。
在卫星通信出现以前,短波在国际通信、防汛救灾、海难求援以及军事通信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短波通信也称为高频(HF)无线电通信,它被广泛应用于政府、军事、外交、气象、商业等部门,用以传送语言、文字、图象、数据等信息。
尤其在军事部门,它始终是军事指挥的重要手段之一。
3、现有短波通信的缺点
短波通信的质量随时都受电离层特性的影响,电离层时高时低经常变动,是一种不稳定的时变媒体,而且具有多种复杂的时变因素,如昼夜、季节的变化,太阳黑子的活动等,都会对电离层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信号传输质量的不稳定,产生干扰以及数据传输误码等。
此外,短波通信受带宽限制,信道非常拥挤,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十分严重,而且现有短波通信无法抵御窃听和各种有意的干扰。
因此到60年代卫星通信出现后,长距离大容量的无线通信便已被卫星通信所取代,短波通信的发展进入低潮,甚至有人认为短波通信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4、现代短波通信中的新技术进展情况
近年来,为了克服现有短波通信存在的缺点,现代的短波通信系统中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术,以求在发射功率不大的情况下,使系统性能达到高质量水平。
4.1实时选频技术
实时选频采用实时信道评估技术,探测电离层传输和噪声干扰情况,即实时发射探测信号,根据收端对收到的探测信号处理结果进行信道评估,实现自动选择最佳工作频率。
实时选频系统目前有两类:一是自适应频率管理系统,它在短时间内对全频段快速扫描和探测,
不断预报各频率可用情况。
二是融探测与通信为一体的频率自适应系统,采用收发双方可靠呼应技术、线路质量分析(LQA)技术和自动线路建立(ALE)技术,使短波通信频率随信道条件变化而自适应地改变,确保通信始终在质量最佳信道上进行。
自适应选频能充分利用频率资源、降低传输损耗、减少多径影响,避开强噪声与电台干扰,提高通信链路的可靠性。
因此,现代短波模拟通信已普遍采用了自适应实时选频技术。
4.2自适应技术
自适应技术是指实时或频繁地利用各种探测技术,根据探测结果自动调整设备参数,达到最佳通信效果。
短波自适应通信的核心是自动选择最佳的工作频率,自动选用无线电信道和自适应数据传输。
运用自适应选频、收发、调制解调、编码、均衡以及天线等多种自适应技术,在严重干扰条件下,短波通信自动改变工作频率、数传速率、调制方式、编码和纠错编码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误码率。
自适应技术克服了多种时变所带来的复杂影响,提高了现代短波通信中数据传输的质量。
4.3跳频技术
跳频(FH)是指载频按照数字码系统规定的时频图形,使频率相应跳变的一种扩频技术,可以对抗多径干扰、邻近信道干扰、人为瞄准式干扰,可提高短波通信的保密性和可靠性,传统的短波慢跳频跳速为10H/S~100H/S。
自适应技术与跳频技术相结合,实现自适应跳频,能在质量良好的信道上进行跳频,跳频信道驻留时间可随意变动。
现代短波跳频有两种自适应方式:一是频率自适应跳频,它基于对信道参数的探测,并适应信道质量的变化,自动在最佳频率集上进行。
二是干扰自适应跳频,它基于对信道中干扰信号参数的估计,采用干扰自适应抑制和自动躲避干扰的跳频。
完整的自适应跳频短波通信系统,包括频率自适应和功率自适应控制,自适应跳频控制器完成跳频序列产生、被干扰频点的检测与自动更换、跳频同步及跟踪、信令协议及执行;自适应功率控制根据信道误码测量结果,自动调整输出功率,实现以最小的发射功率获得正常通信效果。
4.4差错控制技术
短波信道中,随机噪声会导致随机差错,衰落、脉冲干扰会导致突发差错,严重影响数据通信,通常字符差错率在10-2~10-3数量级,采用差错控制技术,可以改善二、三个数量级,达到10-5~10-6。
现代短波通信常用两种差错控制技术:一是自动请求重发(ARQ)技术,即收端进行检错并通知发端重发错误信息,因而也称反馈纠错,它对随机差错和突发差错都有良好的效果,但频繁重发,信号时延增大。
二是正向纠错(FEC)技术,它利用纠错码在收端进行自动纠错,这需要大量的冗余码,一般占码元总数的25%~50%,如果采用交织码/扩散卷积码,则可把突发差错分离成随机差错,FEC不需要反馈信道,但其造价相对较高。
4.5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技术
OFDM是一种并行数据传输系统,采用频率上等间隔的N个子载波分别调制一路独立的数据信息,调制后的N个子载波信号相加同时发送。
通过选择载波间隔,使这些子载波在整个符号周期上保存频谱的正交特性,各子载波上的信号在频谱上相互重叠。
收端利用载波之间的正交特性,可无失真地恢复发送信息。
OFDM技术在短波信道可实现16kb/s~64kb/s 的数据传输速率。
即利用1024个正交副载波,每载波的波形速率为125波特,信道带宽为125kHz,纠错码用大冗余度的RS码或Turbo码。
与单载波相比,在相同速率时,符号周期延长N倍,远大于信道时延扩展,码间串扰消除。
副载频之间正交特性,使信号频谱可重叠,提高频谱利用率,并有良好的频率分集效果,能抗严重多径和强窄带干扰。
4.6软件无线电技术
基于软件无线电设计思想,可以进行短波电台数字化、软件化、模块化。
所谓软件无线电就是尽可能靠近天线对信号进行数字化,通过软件编程实现信息处理,动态配置系统功能,采用开放式的结构体系。
以ADC/DAC、DSP和CPU为硬件基础,使用统一的硬件平台,在短波电台中频(甚至射频)部分对信号数字化处理、用软件编程灵活地实现宽带数字滤波、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数字上/下变频、调制/解调、差错编码、信道均衡、信令控制、信源编码、加密/解密。
由于软件电台的高度可编程性,引入新业务、新技术非常方便,通过更换软件版本或个别硬件模块,电台容易升级换代,并大大缩短研制周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5、结束语
随着微型计算机、移动通信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短波通信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
新技术使短波通信很好地弥补了它的缺点,还使短波通信的设备更加小型化、更加灵活方便,进一步发挥了短波通信设备简单、造价低廉、机动灵活等固有的优点。
短波通信必将在应急通信、抗灾通信、特别是在军事通信中发挥更重要性、更广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