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7.1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组织机构 (97)7.1.1总体安排 (97)7.1.2科技推广领导小组 (97)7.1.2.1组织机构 (97)7.1.2.2主要人员职责 (98)7.1.3项目实施组 (98)7.1.3.1组织机构 (98)7.1.3.2主要职责与工作目标 (98)7.1.4组织管理保证措施 (98)7.1.4.1三个体系的应用 (98)7.1.4.2强化策划和准备工作 (98)7.1.4.3加强过程控制 (99)7.1.4.4过程识别、综合管理 (99)7.2 施工中的新技术推广创新及新材料的应用 (100)7.2.1建设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005版) (100)7.2.1.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技术 (101)7.2.1.2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103)7.2.1.3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 (104)7.2.1.4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 (104)7.2.1.5钢结构技术 (104)7.2.1.6安装工程应用技术 (105)7.2.1.7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 (106)7.2.1.8建筑防水新技术 (107)7.2.1.9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 (108)7.2.1.10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 (108)7.2.2自主创新的新技术、发明专利及新材料的应用 (109)7.2.2.1自主创新的新技术六项 (109)7.2.2.2自主发明专利一项 (109)7.3 新技术推广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10)7.3.1 社会效益 (110)7.3.2 经济效益 (111)7 施工新技术在佛山**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工程中的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建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提高施工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是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唯一途径,为此必须提高企业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质量和建筑工业化水平,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不断引进新技术和不断创新。
佛山**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工程作为以誓夺鲁班奖为目标的高质量精品工程,在建筑施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创新上,大力投入,充分发挥企业科技攻关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果。
总承包及各参建施工单位将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成立科技推广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科技推广工作计划和质量技术保障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工程全面推广应用了“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版)”中的10项以及19个子项推广技术,另有6项自主创新技术。
施工现场文明,无重大安全事故,获得了“广东省双优样板工程”,共取得科技进步效益约1002万元,科技进步效益率达到2.18%,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7.1 新技术应用推广的组织机构7.1.1总体安排为加强建筑施工新技术在佛山**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工程中的应用,确保“广东省科技示范工程”,争创“广东省科技进步奖”,首先成立了组织机构、确定人员、明确职责,决定成立科技推广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两个层次的组织机构、明确相关的人员和职责,并组织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过程指导和成果鉴定。
7.1.2 科技推广领导小组主要由公司领导,公司技术部和办公室有关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是负责与省建设科技部门、本地有关主管部门的对接,及时反馈工程新技术应用的情况,负责指导专家的邀请接待和组织成果鉴定工作,保证满足人、财、物的施工需求,审批项目部上报的有关策划和申报文件,指导和监督项目部按策划要求实施施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7.1.2.1 组织机构组长:副组长:组员:7.1.2.2 主要人员职责:总负责协调工作,负责与公司的对接。
:负责具体统筹协调工作,负责管理协调组日常办公工作,负责成果鉴定的专家和领导接待工作。
:负责与专家的对接,负责指导项目策划与申报资料的编定审核,负责成果鉴定的组织策划工作。
:负责指导项目协调对外关系,负责人、材、力的组织保证。
曹咏仪:负责与地方科技推广协会和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与申报工作,负责具体指导项目申报与总结资的编写工作。
:负责具体组织项目申报资料及总结工作,指导策划工作。
:负责协调项目工程技术部与总公司的有关对接联系工作,负责对项目申报策划实施的检查工作。
7.1.3 项目实施组由项目有关人员组成,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7.1.3.1 组织机构组长:副组长:组员:7.1.3.2 主要职责与工作目标在确保项目施工顺利进行的同时,积极开展施工新技术的推广,争创各项科技奖项,及时总结提高,积极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新技术做好准备,争创广东省科技示范工程、广东省科技进步奖。
7.1.4 组织管理保证措施7.1.4.1 三个体系的应用为加强工程的过程控制,达到工程的施工目标,工程严格按照ISO9001:2000质量体系标准、ISO14000环境体系标准和OHSM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进行项目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的综合管理。
7.1.4.2 强化策划和准备工作(1)在施工准备阶段按照公司质量管理手册和第三层次程序文件的要求完成项目三个体系管理计划的编制和审批,明确质量目标、岗位职责、质量标准、技术方案措施的编制计划、资料清单、材料进场与试验计划,保证质量管理各环节责任到人、记录清晰。
(2)在施工过程中强化技术方案编制审批和交底工作。
严格按质量计划和程序文件要求执行,对重要的技术方案实行先讨论和预交底程序,每周召开项目主要管理人员参加技术安全交底例会,通报正在将审批的方案和讨论即将编制的方案,收集整改意见和可能的施工方法,统一实施思想,保证方案落实。
(3)制定严密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应急计划,创造良好的工程管理环境,预防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影响;制定详细的材料、设备计划,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制定台风、雨季等施工预防措施,及时应对自然环境对施工的影响。
(4)做好图纸会审、图纸交底及变更工作,由于工程的复杂性,由项目总工负责组织技术部人员和分包单位技术人员重点做好图纸分部会审工作,并分部定期向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交底,确保业主、监理、设计、施工技术、施工操作人员对图纸认识的统一。
7.1.4.3 加强过程控制(1)加强技术交底和三级教育的力度,重点抓班前教育,积极组织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保证各级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
(2)加强材料的进出场管理和报验送检工作,标识记录明确、可追溯,确保材料质量。
(3)加强设备的检修和日常保养工作,确保设备的运转质量。
(4)加强施工过程的技术复核和检查,确保按方案严格施工,确保施工过程工艺先进,操作合理。
(5)做好文明施工管理工作,提供优质施工环境。
7.1.4.4 过程识别、综合管理(1)做好过程识别,按分部分项工程形成详细识别表格,并按三个体系形成管理方案和对策表。
(2)针对班组作业按分部分项工程形成作业控制书,综合三个体系中的识别要素、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3)针对工程特点,以安全防护、混凝土质量控制为重点,综合协调施工,以良好的技术、工作环境保证安全作业,以安全作业保证施工质量。
7.2 施工中的新技术推广创新及新材料的应用7.2.1 建设部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2005版)本工程在施工中推广应用了建设部推广的“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全部十项,共19个子项(含小项30个),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佛山**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工程“建筑业10项新技术”推广应用一览表序号项目子项编号新技术名称一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1深基坑支护及边坡防护技术预应力锚杆施工技术二高性能混凝土技术2 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3 混凝土耐久性技术4 清水混凝土技术三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5 粗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四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6 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五钢结构技术7 钢结构CAD设计与CAM制造技术六安装工程应用技术8管道制作(通风、给水管道)连接与安装技术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给水管道卡压连接技术9 电缆安装成套技术电缆敷设与冷缩、热缩电缆头制作技术10建筑智能化系统调试技术通信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化系统电源防雷与接地系统七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11节能型围护结构应用技术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技术及施工技术节能型门窗应用技术八建筑防水新技术12 建筑防水涂料13 建筑密封材料序号项目子项编号新技术名称14 刚性防水砂浆九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15 施工过程测量技术施工控制网建立技术施工放样技术16特殊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深基坑工程监测和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和控制十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17 工具类技术18 管理信息化技术19 信息化标准技术7.2.1.1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技术深基坑支护及边坡防护技术:佛山**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工程地下室采用了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
本工程占地面积达13671m2,建筑面积约114000m2,地下2层,地上23层,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整幢建筑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
基坑平均挖深9.45m,最深达12.2m。
基坑边与已建房屋最窄处只有1.7m,施工场地狭小,要求不能对周边道路和建筑造成影响,保证中医院的正常营业。
根据地质钻孔情况:场地自上而下有杂填土(1),粉质粘土(2),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3),粉细砂、中砂(4),粉质粘土、粘土、粉土(5),淤泥质粘土(6),粉细砂、中砂(7),残积粉质粘土(8),强风化泥岩(9),中风化泥岩(10),微风化泥岩(11),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地表水回渗和第四纪潜水,主要赋存于填土层和第四纪饱和砂层中,富水性属中等,地下水位埋深0.40~1.45m。
根据工程特点、场地四周关系以及地质、地下水情况,本工程基坑开挖的支护、防渗采用如下设计方案:图7.1 支护桩布置图(1)工程北面玻璃楼至健力宝大楼段采用单排桩,间距1.200m,直径为φ1000mm 钻孔桩,并在其后每隔3.6m加一条φ90mm预应力垂直锚杆钻孔桩(钻孔桩内加预应力垂直锚杆,排距因受场地限制从1.1~2.15m不等)作基坑支护。
(2)其余部位采用双排φ900钻孔桩,以间距2.2m、排距3.15m呈梅花形布置,作为垂直挡土的支护结构。
(3)在前后排钻孔桩之间采用桩长为18m的φ500双排深层搅拌桩作基坑防渗止水帷幕。
(4) 为增强桩间土的抗压能力,对桩间距2.2m的支护部位,在双排深层搅拌桩外增加二条深层搅拌桩,形成拱的作用。
(5)为了增加支护体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在钻孔桩桩顶设压顶圈梁,并将双排桩桩顶用联系梁呈M型连接;在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的压顶梁中部增加φ325钢管角撑。
图7.2 支护桩现场施工图7.3 竖向预应力锚杆施工从检测机构提供的检测报告看,该支护体系支护效果良好,最大位移处累计位移仅为8.1mm,周围建筑物最大累计下沉量为6.9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