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当是多层面的,特别是语文课堂学习习惯,对学生形成和应用各种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要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会倾听的习惯课堂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主要场所和最主要时间,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
在课内必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
向课堂要效益是教师的共识,而良好的听课习惯是听课质量的一种有效保证。
平时我们上课时,总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请学生回答问题,他会一脸茫然,不知老师所提何问;指名一个学生站进来读课文,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议一下,多数学生一脸漠然,即使有人说了也无非是“声音响亮”“读得流利”等等;当一个学生回答完了问题,老师让其他学生谈谈自己有什么不同的见解时,很多学生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有时老师一个问题出来,举手的学生很多,可站起来回答时总会重复前面同学的话语。
诸如此类,我想,这与学生不善于倾听大有关系。
这样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既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也使学生养成不认真听课的坏习惯。
倾听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是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因此,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的讲,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听同学发言的好习惯。
尤其是在当今我们的课堂更加注重凸现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创设“生成性”课堂,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效益是很重要的。
教师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专注听话的习惯,边听边想的习惯,听出弦外之音,听出不同意见,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记重点、记主要内容,养成边听边审视的习惯,注意观察说话者的表情、动作,以便准确判断说话人的深意。
当然教师更要从自身做起,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就是力的表现。
”教育的“力”包括感召力、说服力、感染力等等,这“力”往往体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博学、思维的活跃、胸怀的开阔、交往的坦诚以及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会产生综合说服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教师努力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让你的课堂更有趣些,更精彩点,活跃课堂,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学生才会对你所传授的道理、知识心悦诚服,从而认真倾听。
同时,教师还应采用激励机制,多给予鼓励、肯定、表扬,形成良性循环。
二、独立思考的习惯陶行知说:“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前提。
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
”赞可夫有可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通过“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在设计课堂激疑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
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第八次》时,可以提问学生“布鲁斯和他的军队这么英勇的抗击外国侵略军,为什么对这场战争他还要失去信心?为什么布鲁斯一开始哀声叹气,后来又是信心百倍?”教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进入主动学习状态,给予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营造师生间、学生间交流的环境气氛。
同时教师要能容忍学生的见解,包括正确的、错误的,甚至是不同于自己的独到之见,对能不依从他人而敢于发表己见的同学,予以鼓励性的评价。
特别是对中差生的回答尽量给予鼓励性评价。
中差生大多自信心较差,面对老师的提问,存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一怕自己回答不上来,呆站着尴尬,二怕自己回答错误,丢面子。
因此,在提问时,一方面要分解、降低问题的难度,逐步启发;另一方面要尽量捕捉其回答中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评价,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保护、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当然,每个班级中,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性格外向,又颇有些小聪明的同学,由于表现欲强烈,他们往往还未征得老师的同意,就抢先回答,影响其他同学独立思考。
对此,教师必须表示明确反对,并教育其遵守课堂常规,要举手回答。
因为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
三、善于质疑的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如果说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那么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在参与、经历语文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不懂就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敢于怀疑,敢于发表己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所以,课堂中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
如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就提出来“如果把一池的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文中的画家到底是谁?”有的说“就是画家。
理由是如果画下来就是了不起的画家。
”有的说“是大自然。
因为谁也没办法画得那样活灵活现,只有大自然有这样的本领。
”……在争论中,在一次次的质疑中,学生逐步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并且学会自己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敢于对他人意见提出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创性见解的同学,哪怕是错误的、片面的,我们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性评价,从而保护和激发他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通过分析和检查别人的见解,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优点和缺点、正确与错误、有价值的东西和无价值的东西,教育学生不牵强附会,不盲从他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个体特征,使学生体会到:“我的思维,我的见解,即使是错的、片面的、不成熟的,也只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一个环节。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
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四、认真作业的习惯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
认真作业的习惯包括: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
如作业的格式、文字的书写、标点符号的书写规范。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即要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不要跟别人对结果,更不要抄袭别人的作业。
认真审题,仔细答题习惯和检查的习惯。
据有关资料统计:80%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
30%左右的同学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目要求就开始解答了。
还有个别同学常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这些不良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教学中也经常发现学生一边做作业一边东张西望;一边讲话调笑,一边做作业。
这样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
对此,我们首先要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
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
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其次强调学习用具是否齐备,包括做题的规范,作业草稿的认真程度和完成作业能否自觉检查,这些对于学生认真作业习惯的养成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性,自己的作业要自己负责,引导学生丢掉学习上的依赖思想,养成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好习惯,不能由别人来检查、代替。
第三要教会学生读题、审题,在理解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完成作业。
学生在作业时往往提笔就做,不去认真地看书、读题、审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认真作业习惯养成,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也是一种消极思维定势的障碍。
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良好的书写习惯具有极强的迁移性。
学生把规范整洁的、有一定速度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讲效率,讲质量等随之而上。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是教育活动的杠杆,对教育者来说,习惯是极为重要的本质现象之一,只有习惯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则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神经系统以及他们的天性中。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的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切切实实地做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工作,将良好的学习习惯逐层渗透,分布实施,潜移默化,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指导,配以恰当地鼓励、肯定以达到明显的效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从“习惯”上做文章,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驾御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终身受益。
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习惯,是非意识行为,也可以说是不自觉的行为,它是在人的生存,生活实践中经多次重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
能有一个好习惯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内部动力因素。
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是这样努力做的:一、抓好常规管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
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是道德行为习惯也相对落后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得没有礼貌,不讲文明,如:随意进出教师办公室,在教室大呼小叫,有的甚至喜欢打架骂人,显得没规矩。
如果我们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而只是一味的"关注"他们的学习,效果能好到哪里去呢?但如果转变一下角度,抓好平日的常规管理,从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手,让其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使这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打好基础,提供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