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盆底超声科内诊断标准

盆底超声科内诊断标准


盆底肌肉训练方法(训练)
• 做紧缩肛门阴道动作 • 每次收紧不少于秒后放松 • 连续做分钟 • 每日进行次,或每日做次 • 周为个疗程 • 周患者有改善 • 个月有明显效果
盆底肌肉训练(训练)
• 目的:加强盆底肌肉、改善尿道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 适应症:轻中度尿失禁

轻度膀胱、子宫、直肠脱垂

术前、术后辅助治疗
后盆腔的正常变化
• 直肠在动作后有轻微摆动,但不会越过肛管延长线
直肠膨出
• 直肠膨出:又称为阴道后壁膨出,亦称为直肠阴道膨出或者 直肠阴道疝。该膨出物与肛管约呈度夹角。

肛门直肠肌明显不连续,疝出深度约,长度约
会阴过度运动
• 会阴体组织缺陷导致的会阴体下降,超声表现为直肠壶腹部位于耻骨 联合后下缘水平线下方,与该参考线的垂直距离≥,肛门内括约肌回 声连续。膨出物与肛管间夹角呈钝角。
正常肛门括约肌
不同状态的肛提肌裂孔
• 收缩时
静息状态
瓦氏动作
肛门括约肌撕裂
目前我科诊断标准
• 膀胱颈活动度>,报膀胱颈活动度增大
• 膀胱膨出 ,报轻度膨出

>以上,报明显膨出
• 子宫低于参考线,报子宫脱垂
• 直肠膨出,报轻度膨出

>以上,报明显膨出
• 会阴活动过度:直肠壶腹部下移>
• 备注:因为膀胱充盈的程度、病人的体位等这些已被证明 都会影响测量的结果。另外,我们偶尔也很难获得有效的 动作,所以,迄今为止尚无明确的统一参考测量值。

产后盆底康复
• 无副作用及并发症
• 学习课件:/s/1dDvNAPF

耻骨后间隙、
膀胱、尿道及阴道前

• 中腔室:

子宫、阴道
• 后腔室:

阴道后壁、阴
道直肠膈、直肠直肠
• 检查体位:膀胱截石位
• 检查方式:经会阴扫查

腹部高频探头(推荐)

腔内高频探头
参考点是耻骨联合后下缘
检查基本程序
• 经会阴二维超声检查

盆腔脏器脱垂
• 世界卫生协会()研究显示:

子宫脱垂的发生率为

膀胱膨出的发生率为

直肠膨出的发生率为
• 超声是诊断盆底功能障碍首选的影像学方 法,实时、简便、准确性高,还可在患者
出现临床症状前及时发现盆底结构的形态 学改变,进行早期诊断。
纵轴方向——“三腔室”概念 (女性盆底解剖结构)
• 前腔室:
注意事项
• 耻骨联合与皮肤间距<
• 需在残余尿小于时测量
• 膀胱完全排空后不易显示膀胱颈的位置,可让其等分钟后 再检查
• 有效动作:盆腔脏器向尾侧移动

持续时间>
• 有效缩肛动作:盆腔脏器向头侧移动

持续时间>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策略 • 加强宣教及生活方式干预 • 重视妊娠期和分娩期对盆底损伤的预防 • 尽量减少医源性的盆底组织损伤 • 普及和推广产后康复治疗 • 重视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康复治疗
肠疝
• 腹膜、小肠、乙状结肠或网膜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 天或后开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直肠壶腹部与阴道 之间。超声表现为疝出物位于直肠壶腹部与阴道间,疝出物 主要是包含液性的腹膜、小肠、乙状结肠或网膜。
盆底肌收缩状态
• 肛门括约肌是否完整 • 肛提肌是否完整(旁失状切扫查) • 若损伤,是部分性还是完全性
观察前、中、后盆腔
静息状态
Valsalva动作
盆底肌收缩
残余尿测定
• 正中失状切面 • 彼此垂直的两个最大径线相乘*
(径线) • 膀胱残余尿<
尿道倾斜角
• 指近段尿道与人体纵轴线所形成的夹角。 • 正常小于度
前盆腔量化指标
尿道钙化
尿道囊肿
尿道憩室
动作下前盆腔需观察内容
• 膀胱颈、膀胱位置 • 膀胱颈移动度 • 尿道内口有无漏斗形成 • 膀胱后角有无开放 • 尿道旋转角度
盆底超声检查
概述
•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指因盆底肌肉、筋膜、韧带等支持 结构受损而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为中老年妇女常见疾病,其主 要症状包括压力性尿失禁()和盆腔脏器脱垂()。
• 压力性尿失禁

中国妇女尿失禁总体发生率约

约的女性在妊娠期即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尿失禁

约的绝经期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等排尿问题
膀胱颈下移距离测量
尿道旋转角
• 指静息状态下和最大动作时尿道倾斜角的差值。
膀胱膨出
尿道漏斗形
中盆腔超声观察
子宫脱垂
• 目前超声对子宫脱垂分度尚无统一定论。
后腔室脱垂
• 后盆腔功能障碍主要指直肠膨出和会阴体组织的缺陷,表现 为直肠功能障碍的疾病
• 后腔室脱垂包括会阴运动过度、肠疝和直肠真性膨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