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笏园坐落于山东省潍坊市胡家牌坊街,最早为明朝嘉庆时期刑部郎中胡邦佐所建宅院,清朝时先后被顺治年间的彰德知府陈兆鸾、道光年间直隶布政使郭熊飞购得。
清光绪十一年,潍县首富丁善宝购得该园并加以精心规划设计,取名“十笏园”,又称“丁家花园”,奠定了该园格局。
十笏园作为兼南并北的小型园林,堪为北方私家园林以小见大之典范,历来颇受专家学者青睐。
王磊、任有华等着重阐述了十笏园造园意境表现手法;贾祥云、郭海林等介绍了十笏园造园艺术风格与特色;刘红丽深入分析了十笏园中部重点景区造园手法与重要景观特色;姜玉珊从历史文化、艺术、山水画作融合角度对十笏园展开了研究;苏金河从南北融合角度对十笏园进行了分析;肖延安则对十笏园中的郑板桥书画进行了探究;等等。
从研究成果看,前人多集中于研究十笏园园林特征及造园艺术手法,从整体历史环境出发探讨园林形成因素的研究与对十笏园建园成因的研究相对较少。
古典园林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优美空间环境的营造,而且体现在对城市自然与社会记忆的承载,是展示城市多元化特征的舞台。
文章基于此探究十笏园形成的历史环境,是对北方古典私家园林研究的一种深化。
一、商业经济繁荣富庶山东是中国传统的农业区,其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全国前列。
明清时期,政府的移民屯垦、京杭大运河的疏浚等为山东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潍县自古便是“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之地。
明清时期,在山东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潍县经济繁荣,成为山东地区烟叶、涂布、豆油的主要销地,当地居民多从事染坊、油坊、色纸、绣货及其他手工艺,是全国重要的纺织业中心和小商品中心。
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清乾隆时期任潍县知县的郑板桥这样描述潍县:“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
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
”其经济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在山东潍县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十笏园的园主丁氏家族为潍县四大家族之首,其十二世丁庸行这一代以经商发家,为丁家积攒了丰厚的资本;到其十四世时,丁氏家族已经垄断了潍县经济命脉;其十五世丁善宝成为潍县首富。
历经几代人的拼搏努力,丁家拥有钱庄、当铺、戏院等多家商号,生意开拓至济南、上海等。
在丁氏家族最昌盛的时期里,其仅在潍县便有五万多亩土地,达全县土地面积的一半之多,被人们称为“丁半城”。
潍县经济生活的繁荣昌盛、丁氏家族的雄厚财力,使人们有条件从最基本的物质满足转向精神层面的享受,这为十笏园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造园风气流行兴盛园林于明代中期发展走向兴盛,在清朝达到顶峰。
在山东,以经济发达的运河城市济宁为例,各大富商大贾纷纷一掷千金建造属于自己的多功能私家园林。
当时的潍县也出现了众多乡绅大户,其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或修身养性,或标榜权势地位。
对于潍县私家园林的兴盛景象,郑板桥在其诗集《潍县竹枝词》中有所提及:“连云甲第尚书府,带宅园林太守家。
是处池塘秋水阔,红荷花间白荷花。
”另外,《潍县志稿》记载“潍县当升平时代,缙绅之族优游多暇,往往性耽风雅园林”,可知当时潍县私家宅院造园已经较为普遍。
私家园林包含完颜氏别墅、南园、半亩园等在内多达十七座,城内有七座,城外有十座。
在筑园潮流鼎盛的风气作用之下,丁善宝豪掷重金买得郭家旧宅,以建造属于自己的私家园林。
然而,他建园有别于一般竞争侈丽、供奢靡享乐之用的风气。
丁善宝在《十笏园记》中说“余之构斯园也以中年多病治此为养静之区,非奢逞台榭之观美,以贻后人之逸乐者……子侄辈傥能以余之心为心,余之所好幸而上达不家食言,则故乡有此瓜牛庐不难急流勇退”,表明了其建园初衷只为养病不供自我享受,也不期望后人以此奢侈度日,只是留予一方乡土可以歇脚留念罢了。
因此,十笏园不过分沾染世俗之气,仍具清高之韵。
三、地理位置南北相冲十笏园位于山东省潍坊市。
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东临黄海,北滨渤海,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潍坊处于山东半岛的中部,整体地理位置上承北方京津翼,下接南方长三角,是南北方相接之地,区域气候属于四季交替分明的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晴朗寒冷,自然条件甚是优越。
从区域交通看,京杭大运河穿过山东鲁西湖带,在全国水利交通网络中占据重要位置,而潍县则自古被称为“胶东咽喉”,自秦始皇修筑驰道以来,其便拥有了发达的交通网络。
明清时期,该县位于山东重要的内陆交通系统内,是鲁东与鲁西及山东半岛南北两端陆路交通的中心,由烟台到济南和由胶州到济南这两条主要交通要道都必须途经潍县。
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这些交融、碰撞促进了十笏园南秀北雄独特十笏园历史环境分析□芮晴1唐晓岚1丁志军2摘要:十笏园在一方袖珍天地中融北方园林之浑厚与江南园林之玲珑于一体,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园林界的一朵奇葩,被誉为“鲁东明珠”。
该文从十笏园建成环境角度出发,由表及里,剖析其当时所处地理位置、商业经济、造园风气、文人氛围、儒家文化、造园技艺的综合历史环境,探索北方古典私家园林形成原因。
关键词:北方古典私家园林十笏园造园历史环境100园林与建筑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图1图2风格的形成。
这种混合风格主要表现在十笏园的建筑布局与风格上。
在布局上,十笏园拥有三条轴线(图1),虽然不同于江南园林随心因山就势,但中路轴线以高低参差错落的建筑打破了轴线的刻板姿态,规整中带灵巧之感,实为精心之举;在风格上,整体建筑均采用北方起翘平缓的屋顶,延续了北方的端庄浑厚,同时增添了江南常见的美人靠、低矮栏杆等,具有小家碧玉的柔美。
四、文人氛围隽永浓烈园林与文人的密切关系于魏晋时期便开始形成,使园林拥有了更高的艺术水准与丰富情怀。
山东一直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之地,历史上著名的文人有王羲之、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等。
明清时期,潍县汇集众多文人贤士。
清代张耀璧所著《潍县志》记载:“(潍县)山川灵秀之气,扶舆磅礴,往往钟于人杰以发其光华……二渎之尾闾不越北海诸郡,相近数百里间,其来也远,故其发也大,而贤哲之士亦甲于山东。
”据《潍县志稿》记载,明代潍县共有111名举人和进士,清代潍县共有376名举人和进士,为莱州七县之首。
明清时期,当地出现众多名臣,如黄福、杨应奎、黄卿、曹鸿勋等;也出现众多术业有专攻、声望斐然的大家,如经学家宋书升、理学家韩梦周、金石学家陈介祺等。
而建造十笏园的潍县丁氏一族也向来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
造园者丁善宝既是一位商人,又是一名文士,他广结文友,常聚雅集。
十笏园的营建并非他一人之举,而是融合了众文人之力,《十笏园记》记载该园是当地知名文人蒯菊畦、刘子秀和于敬斋等合力规划设计的。
《园冶》有言:“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十笏园正是在这样一种浓重的文化氛围中巧妙地将园林、绘画、诗文、书法融会贯通,形成意境深远的文人园林,这主要表现在十笏园园名、景名、石碑刻、楹联景题等方面。
园取名“十笏”,不仅因为园林占地面积小、若朝堂之上的十个板笏,而且因为丁善宝受郑元勋“予卜筑城南,芦汀柳岸间,仅广十笏,经无否略为区画,别出灵幽”之题词影响,自诩得造园真谛。
园内各景名也颇有讲究,多源于经典文人诗词,高雅含蓄。
如:蔚秀亭得名于欧阳修“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之句;主体建筑砚香楼源自李贺“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之句意。
园中的楹联景题皆为大家之作且寓意深刻,如,四照亭的匾额为光绪二年状元曹鸿勋所书,两侧“明月清风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则为书法家桂馥执笔(图2),等等。
此外,园中众多的书画刻石皆不俗,其中以郑板桥的五通竹兰书画刻最为有名,清新典雅,高风亮节,凸显该园特色。
101五、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由孔子所创。
作为儒学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故里,齐鲁灵地孕育出了儒家文化,而潍县地接齐鲁,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浸润。
儒家文化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园林作为人们重要的日常活动交往空间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十笏园的建设受儒家“天人合一”“修齐治平”“君子比德”三种思想的浸泽。
儒学讲究“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体现在园林上便是寻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的天成之美,力求打破形式上的和谐统一。
十笏园模山范水手法不拘一格,利用太湖石打造出悬崖、山涧等各类自然形态景观,山水交融,加之效仿自然而散植、孤植的植物,浑然天成,营造出犹如自然的适人空间与意境。
“修齐治平”出自《礼记 大学》,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十笏园分为三路,中路辟有园林,中路园与宅之间以主体建筑砚香楼屹立而相隔,整体布局规整有序,疏密有致,轴线及中心建筑控制感明显,甚至小到中轴线上建筑的门窗结构、尺寸都比两旁烦琐复杂,充分体现了封建等级思想。
“君子比德”指以自然之美象征君子之德。
在园林中,山水比德的手法最初源自孔子的主张,认为园林并非单纯制造美景,还要有陶冶情操的功能。
这点体现在十笏园的植物选用上,园中多采用竹、梅、松、迎春、柿子、石榴等蕴含各种喻示优秀品质的中国传统园林植物,以此自喻,这种比德式审美充满浪漫气息与无限遐想。
六、造园技艺已趋成熟十笏园的成型,离不开明清时期已趋成熟的造园技艺。
当时我国园林艺术发展已经达到鼎盛时期,各类集大成的优秀园林、造园著作、造园工匠涌现。
南方园林以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为代表,北方园林以承德避暑山庄、北京圆明园等为代表;造园著作以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记》等为代表,雍正年间颁布的《工程做法则例》对北方建筑营造影响颇大;造园匠人则以张氏家族、雷氏家族、戈裕良等最为有名。
这些成功展现了明清时期造园技艺的高水平,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山东作为当时明清私家园林兴盛的江南地区与皇家园林兴盛的京津地区的交界地段,造园手法自然精湛,这为十笏园布局、叠山、理水、建筑、种植技艺提供了成熟的技术指导。
在园林布局上,十笏园充分体现了《园冶》中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建蔚秀亭于山顶,借园外符山、孤山的美景,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层次;在叠山手法上,将石涛拼接对缝技法与戈裕良所创的“钩带法”相结合,少石而形象逼真、浑然天成;理水则遵循《园冶》“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的原则,虽未架桥,但建漪岚亭代之,丰富了空间层次,使水面幽深;建筑上,采用一斗三升、撑栱的做法,并且运用了潍坊特有的三重檐卷棚歇山顶、竹撑等,素雅别致,技法多样;在建筑平面设计、建筑步架上则多遵循《工程做法则例》的比例、尺寸,如,东五路一进院正房明间与次间面阔比为1∶0.95,与《工程做法则例》完全一致;关于植物,《花镜》言“有佳卉而无位置,犹玉堂之列牧竖”,十笏园植物种植不仅多采用传统吉祥寓意植物,而且考究植物习性与位置,全园以北方植物为主,自然种植,虚实相生,疏密有致,如在水池东部假山杂植松柏,这种树石相映之美景,得以四季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