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
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
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
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
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症状发病部位为叶,明显的特征是整个叶面出现白色粉状物。
生长季节感病部位出现白色的小粉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的白粉斑,严重时白粉斑相互连接成片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单丝壳菌(Sphaertthear Pannese)属于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为白尘粉孢(Oidiumleucoconium)。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叶中越冬。
翌年病菌随芽萌发而开始活动,侵染幼嫩部位,产生新的病菌孢子,借助风力等方式传播。
春季以5至6月份,秋季以9至 10月份发生较多。
夜间温度较低(15℃至16℃)相对湿度较高有利于孢子萌发及侵入,白天气温高(23℃至27℃),湿度较低(40%至70 %)则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及释放。
防治方法:(1)改善种植条件,要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避免施过多的氮肥,适当多施磷肥。
(2)结合修剪去除病枝、病芽和病叶,减少侵染源。
(3)发病初喷洒15%的三唑酮(粉诱片)可湿性粉剂10 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至10天喷一次连续喷三次均有良好地防治效果。
也可喷施1千克/升的石硫合剂,防治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