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课程
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
学 号:120150734
王运转
CONTENT
目录
}
一 德国职业教育概述 二 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 三 对我国的启示
1
目录
1.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 2.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3.双元制培训模式
THANK年半)
结业考试
3~3年半
"职业能力导向”的考试新模式
区别于传统的考试模式新在哪里: 1. 培养目标:既要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计划、实施、检查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综 合职业能力; 不仅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培 养。 2. 考核重心:从重视结果转移到重视过程;关注工作计划、工作流程、与他人的协调 沟通。 3. 考试形式:取消了原来的中期考试,将结业考试分为两个部分。 4. 考核的内容:由原来的分科考试形式转变为按能力划分的5个部分:整体任务、变量 任务、系统设计、功能和系统分析、经济和社会;(如图)
小学 (4年)
主要中学 (5年) 实科中学 (6年)
实践教学70%+理论学习30%=100%
熟练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
2
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
1 2
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课程开发 课程内容编制 双元制课程体系 课程评价
2
目录
3 4 5 6 7
课程师资
建议
1.推进课程开发多元主体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企业参与课程设计、课 程评价等过程; 2.改革课程政府顶层设计方式,转变课程产生方式,构建由下而上的课程产生 方式,增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发挥企业在课程内容开发上的重要作用; 3.师资队伍建设,职前师资教育与考核并重;职后定期培训不放松; 4.改革职业课程评价方式,将实践经验和原有职业经验转换为学分,实践考核 细则标准的制定;
7.师资培训--严格的职前培训
7.师资培训--严格的职前培训
*在职业教师参加工作后还必须进行“第三阶段的师资培训”的继续教育,根
据联邦各州的法律规定,职业教师参加进修培训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
师资待遇
培训计划 培训课程 实践训练
6.课程评价
职业教育委员会:制定规章制度、认定 培训资格、审查培训合同、确定培训时 间、组织技能考试、仲裁双方矛盾以及 进行监督和提供咨询等
考试委员会:组织职业技能考试
传统考试模式
两次考试 时 间 考察内容和作用 检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 教育效果; 不计入最后的成绩; 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 察理论和实践操作;通 过结业考试学生才能从 事相关的工作; 操 作 能 力 导 向 考 试 模 式 职 业 能 力 导 向 的 考 试 模 式
社会生活 方面
退休后有充分的退休金和生活保障。德国教师退休年龄一般规 定为65岁,凡具有5年以上教龄的退休教师即可领取教师退休 金。退休金相当于退休前最后工资总额的75%,如本人去世后, 其配偶和子女可分别继续领取退休金的6O%和12%作为生活补 助,直至去世。
3
启示
关键能力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 者所具有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新的 生产过程及工作组织形式不适应而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 地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关键能力包含的具体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独 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说明、教学目标概述、课时分配表、课程内容概要、 各门课的教学大纲
2.课程目标
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 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 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协作、交往、 自学等一系列综合职业能力与关键能力。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标题
•双元制课程实施情况
提供双元制课程院校数量:
>>双元制课程实施情况
目前,共有189所高校提供双元制课程。 其中,应用科学大学119所,职业学院16所,综合性大学8所, 其他高等教育机构8所。
提供双元制课程学校类型: 截止到2012年4月30日,应用科学大学提供了59%的课程, 巴登符腾堡州的双元制大学提供了21%的课程,职业学院提 供了15%的课程,综合性大学提供了3%的课程,其余机构 提供1%的课程。 提供双元制课程门类数量与学生参与数量: 据统计,2007年,双元制高等教育课程数为666门,参与学 生数为43220名;到了2012年,相关数字已增长为1384门、 64093名。
4.课程内容编制
课程内容的选择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 关键能力
课程内容的编制
阶梯式课程结构
职业 活动
理论课: 专业理论 专业制图 专业计算 实践课: 基础培训 分业培训 专长培训
双元制课程 “核心阶梯式”课程内容结构 1. 三部分课程: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 2. 专业课程: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与专业制图三门课组成。 3. 所有课程的内容都按培训条例的要求,划分为基础培训、分业培
5.”双元制“课程体系
双元制课程体系
占总培训时间: 70% 企业 实用的专业课程 实践的操作技能 培训车间 企业生产车间 严肃的生产现场 参与生产和在生产中学习 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每周在学 校1-1.5天
职业学校 占总培训 时间:30% 普通课程:德语、宗教、体育
专业课程:理论、制图、计算 实践课程:应用性的工艺技术
双元制 建立发展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并重发展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学院
高等学校入学资格 技术员培训 文科中学 企业工作
高等学校入学资格 师傅培训
双元制培训 实科中学 小学 主要中学
学 校
文科中学 实科中学 主要中学
课
程
培养目标
• 第一种 一是继承学徒培训及师傅授徒传统的综合性一段式双元制;
(德国、奥地利、瑞士、丹麦)
• 第二种
二是交替性两段式双元制,也就是在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或 高等学校的中等或高等教育阶段之后衔接一个熟悉职业的实践阶段;
(中国)
”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
高级中学 (9年)
企业培训中心+职业学校=3年~3年半
3.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为实现一定的培训目标,在确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 程序与方法对职业教育全过程所进行的方案设计,也是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综合。
课程开发是由双元制大学和企业共同参与完成的,双元制大学在《教学计 划纲要》规范下,企业则是在《培训条例》的框架下制定符合实际发展情 况与需要的课程,而后自下而上地,最终得到领导委员会(职教所)的认 可,方可进入课程开发中的实施阶段。
Sunny_
1.课程标准
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
1.雇主集团代表16人 2.雇员工会代表16人 3.各州政府代表16人 4.联邦政府代表5人
课程标准
1.企业培训条例 培训职业名称、培训期限、培训内容、培训大纲毕业考试要求
2.学校教学计划纲要
普通课程、专业课程、校内实践课程
※中德职业教育整体对比
中国 体制中主体 课程产生方式 政府管理方式 经济、法律、行政调节 社会文化 政府、学校 自上而下 德国 政府、企业、行会、学校 自下而上
国家与省分权明晰,政府职 联邦和州政府财事分权明晰, 能基本没有转变 政府与中介分权明晰 各方面无法执行或者执行不 到位;调节弱 弱 强而具体执行 崇尚技能
”双元制“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双元制” (DualesSystem)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 主要形式,其根本标志是学生一面在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一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公立的)中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在内的义务教育。这种“双元”特性,主要表现为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 论知识的紧密结合,每一“元”都是培养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过程中不可或缺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育结构
教学模式 企业对职教的看法
各类各层次教育缺乏立交桥
理论为主
各类各层次教育贯通
实践操作为主
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有偏差, 职业教育是对未来的投资, 落实不到位 积极参与
证书和能力的看法
证书重于能力
能力重于证书
不足/问题
1.课程开发政府主导(课程参与人员缺乏主体意识) 2.由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方式(课程内容不能契合社会发展) 3.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课程实施策略依然是忠实取向) 4.校本课程实施力度不够(校本课程缺乏专门的开发部门、专业人员、 实施程序、课程评价细则) 5.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偏重于书面考核) 6.职业教育师资质量与数量的失衡(双元制师资队伍建设)
训、专长培训三个逐级上升的层次。
阶梯式课程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负责人才培养工作, 共同制定课程学习计划。 第1学年: 为职业基础教育年,集中学习文化课和3门职业基础 课,学生要从13种职业类别(群)中选择学习内容; 第2学年: 转入某一职业领域进行专业训练; 第3学年: 则向特定职业(专业)深化,呈阶梯式逐渐上升。 优点:保证学生在广泛基础培训的前提下,逐渐分化而最终达 到掌握专长技术的目的。非常适合企业对人才多能和多层的需 要,避免了过早分化,学生有更多机会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与爱 好的职业,同时拓宽了就业范围,增强了转岗能力。
新型考试模式
职 业 能 力 导 向 的 考 试 模 式
7.师资培训
专业方面
能力
普通技术知识 本专业内的专业知识 和技能 职业经验 熟悉任务、权限和责 任 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
个人方面
技能 师傅 经验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