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讲解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毕业论文讲解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行政管理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学生姓名:牛路光学号:1113001414252 指导教师:刘彦刚年级:分校:定州电大提交日期:2012.8.26 1 内容提要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的发展中大国,正处在计划经济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失业问题在我国间长期存在,依据当前中国就业形势,失业现象的存在逐年增高,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

目前,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本文对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对策 1 目录一、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一)、总体表现(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三)、大学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二、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二)、人口总量过大(三)、教育与培训尚待进一步发展(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三、失业对社会的影响一、失业直接影响经济(二)、加剧贫困(三)、导致分配不公(四)、影响社会的稳定四、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一)实行工资补贴政策,以增加就业岗位、(二)、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三)、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五)、实施积极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六)2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一、中国失业问题现状(一)总体表现我国自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以来,失业问题开始逐步显现:进入新世纪后,失业形式依然严峻。

2008 年3 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天成平指出:这五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每年超过2000 万人。

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庞大,历史遗留问题积压,失业问题愈发显得形势严峻。

(二)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高的水平从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虽然个别年份城镇登记失业率略有下降,但失业总量规模依然很大。

2001 年之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在 4.0一下,其中上个世纪90 年代中期仅在3左右,从2002 年到2007 年的六年间,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以上的水平,2008 年失业率在4.5左右。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有限的耕地必然导致农业排挤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据数据统计,中国农村人口达8.6 亿人,为全国总人口的70.9,农村从业人员为 4.9 亿,为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72.2,除去失业人员外,农村中尚有近 4 亿人口无所事事,除去老人,丧失劳动力及未达到劳动年龄的儿童外,农村中富余人员的基数还是很大的,据专家估计,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 1.9 亿。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而下岗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女性偏多,文化素质较低,技能单一,就业竞争能力差,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需要。

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养成了过分依赖企业或政府安置的思想,对企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怕吃苦不愿自己找出路。

有些人缺乏自我提高认识,不愿接受培训,而择业期望值过高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加大其就业难度。

(三)大学生成为新的失业群体据教育不统计显示,2001 年全国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0。

待约业率为30。

34 万人待业;2002 年待业人数37 万人,2003 年为52 万人,2004年为69 万人;2005 年就业率达到72.6,待业毕业生为79 万人;2006 年初次就业率与上年持平,落实就业的毕业生超过300 万人,仍有110 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估算有250 多万人。

最近数据表明,2007 年,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100 万人没有找到工作。

3 在此情况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所所长李培林还认为,中国现在整个高校的毛入学率仍然只有20,这种比例比起一些发达国家和周边一些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说,我们不能够停止高校发展的步伐,因为这种停止会造成大量的教育资金问题向海外流失。

二、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

一般来说,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儿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带来就业就会的减少。

在中国有粗放式增长方式向集约式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高增长低就业”现象,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下降。

从数据上看,“九五”期“十一五”期间GDP 年均增长间GDP 年均增长8.6,年均增长就业人数804 万;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 万,比“九五”期间少56 万人。

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单刀“十一五”期间,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1。

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矛盾。

首先,中国第一产业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不少劳动力得以释放,涌向第二、第三产业。

其次,中国第二产业正经历“资本深化”进程。

因此,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有效的扩大劳动力需求,在扩大就业需求方面效果并不理想。

最后,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在发挥吸收劳动力方面的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二)人口总量过大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面对十分庞大的劳动力队伍,目前全社会的工作岗位的总数量是十分有限的。

也就是说,我国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劳动力总量过剩型失业,这是由于过去的人口高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的。

以2000 年3.56 亿农村从业人员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誉为 2.36 亿,分20 年转移,平均每年的超过1180 万,这还不包括每年1000 万左右城乡劳动力自然增长。

两项合计,每年净增长的劳动力供给为2000 万。

但以90 年代末GDP 增长的城镇就业弹性系数为0.25、GDP 年均增长8和2000 年末城镇从业人口2.13 亿来计算,城镇每年的劳动力需求量为426 万,不足500 万,即使加上农村自己创造的非农业就业机会,里2000 万的劳动供给量,缺口仍然非常大。

(三)教育与培训尚待进一步发展首先,中国缺乏多形式、多层次系统的培训体系。

当前的培训层次不高且单一,更多的集中在基础性培训,没有更好地发挥全社会系统职业培训对劳动资源的素质优化和结构调整。

其次,职业培训主体比较单一、投入不足。

目前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要承担者,而当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企业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相对较低,即使开展培训,实际用于职工培训的花费也不是很高,效果并不明显,企业培训工作有当前的简单培训向高技术含量培训转变仍有相当的路要走。

(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全球经济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出现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新的经济现象。

他以科技进步与现代信息网络为基础,并进行配置。

在经济现实中,我们看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日益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高质量的物质产品、高素质的无形服务,日益享受到有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4效、利润和发展机会。

但我们还应看到另一面,即经济全球化不仅能带来诸多好处,同时也能带来坏处,甚至能形成经济全球化的“陷阱” 。

因为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发展路线以及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并非救世良药,如果用剂不当,甚至能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陷阱” ,乃至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全面衰退,也必然导致失业人数的增加。

三、失业问题的影响(一)失业直接影响经济失业人员增多,、失业率的上升,表明经济处于衰退阶段,并导致消费的萎缩和厂商利润的下降。

从宏观经济来看,失业表明一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利用。

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没有被用于生产和经济活动。

同时大量的失业者没有工作,其他的就业者就得不得不为维持这些失业者及其家庭付出代价,增加了社会保障的支出与现存企业运行成本。

(二)加剧贫困失业是城市贫困不容忽视的原因。

数据显示,失业者陷于贫困的机会是一般人的 6 倍。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在基本没有社会保障准备的条件下开始大规模推行的,这就使失业与贫困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

有资料显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 年的 2.5 亿下降到2004 年的2610 万。

与此相比,城市贫困问题确有发展趋势。

2004 年我国城市人口贫困发生率为6—8,高于同期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

过去20 年来,城市贫困并没有因为经济高速发展而有所减轻,相反还表现出日益加重的迹象。

更严重的是,失业导致的教育匮乏、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机会不平等,使失业者及其家庭陷入“贫困恶性循环”(三)导致分配不公对于劳动者个人而言,劳动力作为一种具有时效性的资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失业期间劳动力的浪费使得劳动者丧失了部分参与国民收入正常分配的机会。

同时,失业人口的存在易于导致社会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出现失衡,从而造成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和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四)影响社会的稳定失业也使地区及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失业严重的社区经济萧条,税收下降,公共服务与福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犯罪活动增加。

失业对个人来说是一出悲剧,对社区来说是造成混乱和紧张的一个原因,对社会整体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长期的高失业率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政权乃至制度的安危。

四、解决失业的对策(一)实行工资补贴政策,以增加就业岗位对于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其最终雇佣的劳动力数量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和其雇佣成本,当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等于其雇佣成本即工资率时,企业停止雇佣工人。

而当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水平不变时,降低劳动力的雇佣成本就可以相应提高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数量。

然而工资具有向上调整的刚性是由经验所证明的铁律,将工资率调低将会遇到难以克服的阻力,因此,针对特殊人群的工资补贴政策就成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增加劳动力需求的一种手段。

政府在一定范围内针对特定人群(如下岗工人、长期失业者、低收入家庭等)给与一定的工资补贴或类似的政策补贴,能够降低企业雇佣工人的成本,增加其因减少支付工资总额而获得的利润,从而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

(二)建立失业预警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作为一种改革的代价,失业所引发的后果不应该由失业者独自承担,而应5由政府,改革收益者以及财富阶层共同承担。

要在全国特别是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行业、地区建立相应的失业预警系统,预测失业变动情况并及时报警。

针对具体情况,准备应付的预案和计划。

失业保险要准备足够的资金,尽快解决失业保险覆盖面窄,资金不足以及失业保障金给付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提高抗失业风险的能力,保证失业人员的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其中主要是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