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

浅析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

通过莫言的《蛙》看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中文摘要:自从2009年,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出版,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当然我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优秀,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作品以外,对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刻反思与探索,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面临困境的情况下,我们国民更应该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并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全体国民生存和发展的计划生育政策。

本文就将在新的探索与尝试新的历史小说的前提下,在认真仔细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对莫言的小说《蛙》中所体现的在计划生育政策制度面临新的困境下的对那些已经消失的灵魂的追思,以及处在当时这段历史时期中的人们的忏悔与反思。

本文从四个主要部分来进行说明:第一个部分是前言,对莫言的小说《蛙》进行简单的介绍。

第二个部分着重分析小说《蛙》中表现出来的计划生育政策问题。

这里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用发展的眼光看计划生育政策本身存在的弊端(二)用反思的态度计划生育执行者身上存在的诟病第三个部分针对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合理性给出建议方案,并引起社会对计划生育政策中存在的不合理性问题的关注,深刻反思并积极探索新的出路。

第四个部分总结。

关键词:《蛙》计划生育莫言的小说《蛙》为我们介绍了一位乡村妇产科医生姑姑形象。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妇产科医生的姑姑,原本有一份圣洁的工作,帮助痛苦的产妇解决苦难,并把新的生命带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受人尊敬。

然而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刚刚推行的风口浪尖,姑姑的工作也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她从受人尊敬的产妇医生转换成了遭人唾弃、人见人恨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者。

她整天要面对那些没有接受过任何文化知识教育并且封建思想观念浓厚农民。

工作内容不仅仅是宣传普及计划生育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已经怀孕的妇女流产和为男子结扎。

姑姑从一个受万人尊敬的医生,变成了一个遭人唾弃的侩子手,她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更无情的是她扼杀的全是没有罪过、还没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无辜的孩子的生命。

我当然知道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然有它存在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可是即便如此,每次当我看见《蛙》这本书的时候,就会不经意间的想起书中,描写的有关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幕幕惨痛的血淋淋的画面,真是让人感到不寒而栗、毛骨悚然,同时,更让人感到的是心痛。

不光光是对消失的灵魂而感到惋惜的心痛,更多是对计划生育政策本身和计划生育执行者的同情。

时过境迁,我们不能否认自从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控制了我国的人口基数,缓解了人口与环境与土地的矛盾,促进了经济快速的增长等等。

但是在这三十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增长,可计划生育政策却没有任何变化,渐渐转变为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建国初期提出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这种巨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矛盾也开始日益突显,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环境,这要求政府等相关部门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措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本文就是研究计划生育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解决对策。

一、小说《蛙》中计划生育政策的问题(一)用发展的眼光看计划生育政策本身存在的弊端要想了解我国计划生育存在的弊端,首先需要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生过程做基本的熟悉,只有知道的其中的前因后果,我们才能更好的用它来分析今天存在的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初我国的人口制定政策是效仿的苏联的政策鼓励国民生育。

这种政策在实行了10年左右,我国的人口大幅度的增加,与之相应发生的就是过度性增长的人口数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缓慢增长产生了矛盾。

同时伴随国家相对稳定,我国的医疗卫生条件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口的死亡率也逐年的下降。

人民有了相应的文化教育,人民的要求计划生育的意识也越来越高。

在经过3年的自然灾害以后,我国又爆发了第二次的生育高峰,虽然3年的自然灾害我国死亡人数不计其数,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伴随第二次生育高峰,我国人口呈现爆炸性涨幅,之前产生的矛盾也变得更加的尖锐。

在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以后,于1982年,我国确立了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就在计划生育被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以后,国人谈到计划生育即色变。

特别是莫言的故乡山东高密这个地方,因为这是一个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深重的地方,人们的思想也是相当的保守,主要体现在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意识。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然而伴随计划生育的实施,使这里的人们对这一封建传统思想受到了冲破。

同时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是在刚刚过去没有多久的文化大革命后,这是一个非常的敏感时期再加遇上这样一个敏感的政策,这就给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和落实蒙上了摧残人权的色彩。

这在小说中可以得到相应的体现就是姑姑对张拳的老婆耿秀莲不休不饶的追赶和对自己的侄儿媳妇王仁美的穷追猛打,最终导致这两个孕妇连同胎儿双双死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惨剧印象。

看完这部小说,当然我们不光光是要对历史的反思,对已经消失的灵魂的追思,更多的是要思考,如何的能够调整这样的一个政策,使它能够更好的为我国当下的人民服务,能够更好的为新生代进行服务。

仔细算来,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我国已经运行了近乎33年之久,随着历史的慢慢演进,我国国内大环境的巨大变化,计划生育政策本身的弊病也渐渐的开始显现出来。

就目前而言,我国面临的一个的问题“人口老年化”,它就是对计划生育政策凸显出来的一个问题。

这说明过去所制定的计划生育政策不能顺应今天时代发展的需求,需要提出合理的改进和改善,使其能够继续更好的为大众服务。

文本中那一桩桩血淋淋惨目,既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悲剧,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

那些具有传宗接代思想的妇女,不要命的“超生”,这些都是一些最基本也是合理的要求,却是这样一种小小的要求也无法得到满足,面对政策的打压和现实的压迫,他们只有冒着生命危险,不计自己的生命危险,做出这样一种选择也是迫于无奈。

费孝通老先生曾经在《乡土中国》中这样写道:“社会完整是个人健全生活的条件,而社会的完整必须人口的稳定,稳定人口有赖于社会分子的新陈代谢,因此它引起了种族延续的结果。

①”而偏偏生育权又作为人的一项基本的权利。

①《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书摘(评论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强制性的控制着生育,似乎违背了这样一项基本权利,但人类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性的生存下去,又不得不强制性的控制着,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人口基数特别大的国家。

即使是国际上其他国家一直拿计划生育违背人权的性质来指责中国,我国要坚决的加以执行,不管面临传统,道德,伦理,金钱还是权利的阻碍,我国都要毫不犹豫的坚决加以执行。

这就是计划生育政策本身存在着矛盾性,使得我们很难用普通的眼光去评价是好是坏,很难说,也说不清楚。

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下层人民对国家高层工作者制定的计划生育政策存在一个解读上的误区。

其实即使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许多国民对计划生育还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误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乐曾说;“党中央和国务院,早起来讲都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在宪法和法律里面,从来没有提过只允许生一个小孩。

当然,政策层面也许说只生一个好。

①”《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中,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的条例,在他看来造成了人们对这一法律认知的误区。

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绝大多数人都对这一政策产生了误解,都理解为所谓的计划生育就是只能生一个小孩,最终也导致了政策在落实中发生了扭曲。

正是因为老先生的再一次解读,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打开了新的枷锁。

当然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也有人提出了面临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要求全面的放开“二胎”政策,因为这项政策也只是刚被提出,并没有得到确认,所以我这里不好说什么,当然也是有利有弊。

我们暂且不考虑它的利弊问题,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就说明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同时也表明,我们国家也已经注意到了计划生育本身存在弊端。

这就需要我们全民族共同努力进行出谋划策,是这项基本国策更加的完善,能够有利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

(二)用反思的态度看待计划生育执行者身上存在的诟病小说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是“姑姑”,可以说莫言就是凭借成功的塑造了这样一位生活在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妇产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最直接接触和执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最底层的计划生育工作者,而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无限共鸣。

由于他的独具匠心,才呈现出“姑姑”这一独一无二的形象。

即使读者看过一遍小说也难以忘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莫言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故事很容易过时,被新的故事所取代,就还比农民工、计划生育等与时代密切相关的赐予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的褪色和陈旧、甚至退出人们的历史记忆,但凝聚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形象是会永存的,比如阿Q、孔乙己、包法利夫人等等。

”典型的人物形象都是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所造就的,无论是莫言举出了几个人物形象,还是“姑姑”都是毫无例外的。

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和现实中的往往肯定是不一样的,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有特定的时代背景,是时代造就的典型文学形象,是文学加工出来的形象。

回归文本,我们清楚的看见,在姑姑认真负责的执行计划生育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只有古代人才会实施的连坐法,这种连坐法我们却在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文件中怎么也找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

小说中的姑姑只是被作为一个计划生育执行者的典型形象被描写出来,姑姑无意之间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尽管无人意识到她内心的阴暗,即使是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她还有如此阴暗的一面。

但是,这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事实,无法改变。

“无数的计划生育执行者在合法落上政策的幌子下,主观上抑制不住自身的犯罪意识,其实客观上已经违背了法律。

②”①凤凰卫视《走读大中华》之“走在十字路口的计划生育”节目访谈②罗兴萍,重新拾起“人的忏悔”话题——试论《蛙》的忏悔意识。

现代作家评论2011由姑姑这一典型形象我们可想象在那时的国度里,像姑姑一样无视法律践踏人权的执行者可谓是数不甚数。

更可恶的是,执行者们内心的邪恶却打着“合法”的旗号得到了释放。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种现象,可能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1)社会环境因素:本文前面我说过,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是在刚刚过去没有多久的文化大革命后,这是一个非常的敏感时期,再加遇上这样一个敏感的政策,这就给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者赋予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利。

(2)家庭背景因素: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集善恶与一身的计划生育执行者姑姑形象,在她的身上我们既可以看到善良的一面,又可以看到邪恶恐怖的一面,她既是生殖和温暖的象征,同时又是邪恶和着魔的象征。

“事实上,这样的计划生育工作者形象,我们可以从民间生育崇拜文化中找到源头。

这种来自于文化原型的反差型人格虽然色彩强烈,对比鲜明,富于戏剧鲜果,但并不复杂。

”①因为大爷爷的职业身份缘故,所以姑姑绝对是一个根正苗红的革命后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