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试题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试题

一、填空
1.西周的学校大概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2.“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3.“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4.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
5.孔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6.老子主张:“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
7.王充认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与“开心意”两个阶段
8.宋代四大书院有: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
9.朱熹关于教学内容的主张,是把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10.“四书”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二、名词解释
1、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

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场所,因其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2、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旨在扩大教育的对象。

其含义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3、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4、自省自克
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要自己的内心世界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和规范,因此道德贵在自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

5、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指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官吏的一种制度。

或者说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

6、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7、性相近也,习相远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8、虚心涵泳
读书时须有虚心态度,万不可穿凿附会
三、简答
1.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第一,私学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

第二,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并在私学中付诸实践,成为当时各家私学一致遵循的原则。

第三,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第四,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
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总之,私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大的变革。

2、简述孔子的德育原则。

(1)立志乐道。

(2)自省自克。

(3)身体力行。

(4)改过迁善。

3、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孟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4. 简述《颜氏家训》论及家庭教育的主要观点。

⑴家教奠基,父母有责。

⑵教儿婴孩,勿失良机。

⑶偏宠有害,严教是爱。

⑷注意环境的影响。

⑸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

⑹重视儿童的心理观察。

5、概括王守仁的主要教学原则和方法。

(1)知行并进
(2)自求自得
(3)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
四、
论述题
1、试述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2、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办学特色及历史意义。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

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办学特色:⑴学术自由。

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兼容并包、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政策。

⑵教师待遇优厚。

稷下的学者们都受到齐王的厚待,齐王将学者按学术水平、名望资历分成等级,按等级给予俸禄。

(3)学无常师。

稷下学宫兼容各家各派,但对天下名士,都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

(4)第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历史意义:⑴稷下学宫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

⑵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⑶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

写下了著名的《师说》。

其主要见解:⑴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认为教师的
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讲授古文典籍,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2)关于教师的标准。

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

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3)关于师与生的关系。

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说明了教师不一定是万能的人,不一定是完人,师生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4、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具体说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第一,生活即教育有以下基本含义。

生活即教育是人类原来就有的。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也就是说现实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是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即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第二、“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是关于学校教育的本质看法。

首先把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

其次,对传统的学校实施改造,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第三,“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即反对传统的“教授法”,认为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偏废的因素,“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