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

中国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化学生姓名:xx所在院系:xxx所在年级:xxx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和平崛起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内在环境,更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

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是否有利,首先取决于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地缘安全环境。

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家安全利益紧密相关,东北亚地区的中国崛起是不可遏止的必然过程,同时也是极为艰难复杂的过程,大国崛起必然也面临着种种问题。

那些地缘政治关系和安全环境构成了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成为中国崛起的战略问题。

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使各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资源的全球性配置,各国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加强,使得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合作、互利、双嬴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

一: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的国家多达二十九个,其中与十五个国家直接接壤。

在地理上都属于亚洲范围。

无论是在经济上、文化上还是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周边国家存在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既有社会主义制度、还有资本主义制度、也有处于过渡期的转型社会。

在文化上,这些国家具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中华文明、佛教文明等。

在经济上,中国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经济发达国家、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在历史上,某些国家实行过殖民扩张和对外侵略,然而许多国家则是遭受着殖民侵略与掠夺。

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很特殊,他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有相邻的国家包括和中国有着共同陆上和海上边界的邻国,以及其他地理上临近中国的周边国家,而且自近代以来,其中有不少邻国是大国,像日本、俄罗斯等。

这样一来,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始终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周边安全环境也总是中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亚洲地区的形式总体上趋向缓和,国家间政治关系明显改善,地区经济合作往来频繁,多边贸易体系逐渐完善。

而“六方会谈”为解决朝鲜问题提供了平台。

亚太的各个国家也一直在倡导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虽然各国都作出了相应的努力,但在中国的周边地区仍然存在着各种不稳定的因素。

“在亚欧大陆东部,存在着一个‘中国斜坡’,即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从西部和北部,向东部和南部的倾斜,越向东经济就越发展,政治上的分量也越重。

”[1]中国的政治地理的咽喉要害就是中国的东南部和海权。

台湾的分裂势力、美国和日本的军事部署都集中在中国的东南沿海附近的海域,所以对中国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冷战结束后,美国仍然与日韩两国有双边军事同盟的关系。

朝核危机、台湾问题、克什米尔争端、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中国南海领土的争端、中日关系,以上这些问题均构成了该地区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其次除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我认为还有两点就是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严峻挑战。

因此必须立足亚太地区、稳定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求同存异,加强与各地区、各国之间的合作。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我认为从宏观的政治格局发展史角度来看,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大致可以换分为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冷战前的地缘政治格局,一个是冷战后的地缘政治格局。

(一)冷战前的地缘政治格局关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而我比较认同的就是在冷战前分为三种:第一是清朝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模式,第二是以近代时期西方列强为中心的模式,第三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的模式。

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不断发生变迁的因素是很多的,但其中主要因素是带有根本性的,是中国国内因素,包括国力兴衰、政治变革和政策选择等。

其次是国际因素,包括西方的政治变革、社会意识、社会形态、文化思潮的影响。

1. 中国与周边国家第一个模式,是古代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

自先秦以来,中国的统治者把自己的国家自称为“华夏”,而把周边邻近地区的其他民族或部族蔑称为“蛮”、“夷”等。

在很长的时期里,中国凭借其物质与精神文明,在东亚处于中心地位,周边国家大多向其称臣纳贡,而周边国家相互之间一般不发生关系。

也就是说,中国同周边国家通过“朝贡”、“册封”等形式形成了中心—边缘关系。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中国作为“中央王国”,基本上都是在东亚相对孤立的地缘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基本上不受区域外国家的影响。

实际上,其周边邻国唯一共同的对外关系就是定期向中国不同王朝的皇帝们称臣纳贡。

如清朝曾规定,朝鲜每年、琉球每隔一年、安南每三年一次等。

但是,当时的中国同现代西方霸权国家有所不同,中国对其藩属国没有实施直接的统治,也较少使用强制性力量。

朝贡制度是“夷狄”表示承认中原王朝优越性的方式,中国对邻国的影响主要是文化和政治上的,而不是直接控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广交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

虽然中国主要是靠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力维持朝贡体系的,但是这种影响力的背后无疑军事、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地位作为后盾,而且中国王朝在扩展、维持这个朝贡体系的过程中有时也使用军事力量。

这在朝鲜半岛和东南亚表现得尤其明显。

如隋唐都对高句丽进行远征,以使之成为自己的藩属,但没有成功,几次远征都以失败告终,最后是唐联合新罗,击溃了高句丽和百济,新罗统一朝鲜并向唐臣服。

明朝曾出兵朝鲜半岛,击退日本的入侵,维持该地区为中国藩属国的地位。

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模式中,周边的朝贡国家基本上不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

2. 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政治的第二个模式是西方列强为中心的模式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第二个模式是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新的不平等关系,它是西方殖民扩张和近代国际体系从欧洲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的产物,也是中国自身相对衰落的结果。

这种模式大致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持续大约100年。

大约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东亚各国包括中国,先后被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以武力打开了门户,于是该地区被纳入了现代国际体系之中。

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朝贡关系或“华夷秩序”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彻底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模式。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基本上都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都处于被列强统治下的殖民地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基本上是由西方列强所主导的,或者是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场战争的直接导因是鸦片问题,实际上更是先进的欧洲资本主义对相对落后的封建主义的冲击,也是现代西方体系对古代东亚华夷秩序的冲击。

面对外部世界强大的压力,日趋衰败的清王朝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导致中国同外部世界关系的根本改变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急剧恶化。

在西方列强的统治下,亚洲的各个国家纷纷进行反抗,赢得了独立战争,获得了民族解放。

这种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模式也随着二战的结束而逐渐瓦解。

(二)冷战后的地缘政治格局冷战时期美苏两极格局中的亚太地缘政治格局区域大致可分为:东北亚、东南亚、西亚、西太平洋四个区域,是两极在争夺战略重点欧洲以外的次重点。

苏联解体伴随着两极格局瓦解以后,亚太地缘格局逐渐发生变化,亚太地区逐渐出现了一个超级大国,两个经济大国,三个政治大国。

在亚太地缘政治格局中,以美、中、俄、日、印度和东盟为主题的政治力量影响着亚太地区国际事务的发展。

从综合国力及其影响作用看,亚太地区正在形成四国(美、中、俄、日)、五方(加上东盟)、多角(印度、哈萨克斯坦)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各大政治力量竞争的地缘政治关系。

美国是全球当然也是亚太主要地缘政治力量。

冷战结束时,美国对亚太的影响力一度下降,和日本摩擦增多,但随着其在冷战结束后的十多年中综合国力极大的增强,美国称霸亚太的意图愈加明显。

小布什执政后,推行强硬外交,对中俄加强遏制,力图主导亚太事务。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力量大幅下降,政局动荡。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俄罗斯调整其地缘政治战略,对亚太给予更多关注,加强传统盟友的友好合作关系。

普京上台后展开“亚太外交”,力图恢复在亚太的地缘政治战略影响,增强抵御美国对其安全造成的消极影响。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俄罗斯亚太地缘政治地位日益上升。

日本是亚太不能忽视的地缘政治力量。

由于战后美国的扶植,日本迅速发展成一个超级经济大国。

冷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欲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但由于历史问题,亚洲国家对其有防范和不信任心理。

美国在日本和亚太其它地区加强军事力量、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发展都会对日本政治野心形成制衡。

日本以海洋科学考察和打击海盗等为名在亚太地区开展军事活动,引起亚洲国家高度警惕。

日本在亚太地区还不能发挥主导作用,其地缘政治影响还是主要聚焦在东北亚地区。

东盟是亚太地区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地缘政治力量。

东南亚在亚太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战略地位。

20世纪60年代,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为摆脱外国势力控制,加强了政治协调和经济合作,组建东南亚联盟。

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加强地区合作,逐渐扩大,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先后入盟,使东盟成为一个地区合作组织。

1994年7月“东盟地区论坛”建立,标志东盟成为东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政治经济安全集团,是亚太新崛起的地缘政治力量。

东盟地区论坛以东盟为核心,通过与区域外大国的政治安全对话达到制衡和筹码的作用,从而建立东盟为主导的区域安全框架,发挥地区安全和稳定的作用。

印度在亚太地区将成为一支地缘政治力量。

南亚存在领土边界争端、民族宗教冲突以及核竞赛等不安全因素,加之经济互补性不强,美国等外部势力插手,致使区域协作进展缓慢,没有形成像东盟那样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力量。

印度在各个方面都在南亚次大陆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正在实施海洋战略,称霸印度洋。

目前其影响力主要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

中亚是正在兴起的潜在地缘政治力量。

中亚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苏联解体后的新独立国都加入了“独联体”和中俄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

中亚由于民族、宗教、边界争端特别是里海石油资源的争夺,使其地缘战略价值日益凸显,美、欧盟、俄、中、印、伊朗等多种地缘战略力量在此激烈角逐。

通过以上对冷战后亚太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首先就是美日的军事存在和同盟国的联盟关系是影响亚太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第二是亚太地区各种力量相互牵制,出现相对平衡的局面。

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增强提高了亚太国家自主性,美国的影响会有所约束。

第三是:多边安全对话是亚太地缘政治主要趋势,这种趋势更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