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散文解析
4、认为确定认知的标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任 何认知都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受到时空的制约。因而认 知只能是相对的,不可能有客观划一的标准。所谓是非之 争没有价值。 《庄子》全书多次举例说明时空的无限性、事物变化的不 定性以及认知主体的局限性,从而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 掩盖了相对关系中的绝对性因素,导向不可知论。 例……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 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 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覩矣。” (《秋水》)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 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 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 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 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 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 故止也。”(《至乐》)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dú lóu),…因而问之,曰:“夫子 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 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 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 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曰:“死,无 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 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 为人间之劳乎!”(《至乐》) (3)学会“无用” 。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养生主》)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
(三)《庄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 1、“绝圣弃智,天下大治。” 认为仁义等道德准则和礼法制度不过是维护统治的工具。 “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胠箧 (qù qì e)篇》)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 焉。” 2、主张无为,回到远古。 “夫至德之世,同于禽兽居,族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 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 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 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 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 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秋水》)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 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 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 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 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哧!’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哧我 邪?” (《秋水》) 庄子认为世人在追逐这些身外之物时会迷失本性,丧失自 我,只有免于外在价值所牵引的人,才能求得精神的独立 自主,获得真正的自由而达到“道”的境界。 (2)“外生死”。“视生如梦”、“视死如归”,安然 面对灾祸和死亡。人要突破自身形骸的拘限,并消除一切 智能活动和成见,培养死生如一的心态。“离形(消除贪 欲)去智(抛弃智巧、伪诈)”,淡情寡欲,不计生死, 无人(不依恃他人),无我(去我顺物),无为,使自己 心境达于空明的境界。
庄子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起源于“气”,所谓“人 之生,气之聚也。”“气”是形成物质形体的原始材料, 而最大的“气”又是“阴”与“阳”,阴阳交媾就会形 成物体。 既然事物都源于气,各种事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结蒂 其本质却是同一的,没有差异的,所谓事物间的对立与 差异,全是人为划分的结果。千变万化的世界总是一大 整体,归结起来即“万物皆一”。从同源引申为同质。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 一。” (《齐物论》) 生死、祸福、物影、梦觉、是非、美丑、大小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应任之自然,随之变化。 3、“道”是规律和自然的同义语。道主宰一切。自然 之中皆是道。道是永恒固有的,人应循道而趋。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 不昌,此其道与!”(《庄子/知北游》)
3、认为从“道”的总体性、同一性的角度看,宇宙万 物虽千差万别,但又是齐一的、无区别的。 忘记物我之别,就能达到自由之境。由此,夸大了事物 的同一性,否定与回避了斗争性。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 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jù,惊 疑动容)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 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物 化”:事物自身的变化,万物互变,非变不可,物我不 分,自然与人合而为一。) “庄周梦蝶”的含义:①物我融合。人如果能打破物我 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②人生如梦。人生的难以把 握与难以认清,产生虚幻之感。“人生似幻化,终当归 虚无”。 ③后世借以表达离愁别绪、人生慨叹、思乡 恋国、恬淡闲适等多种人生感悟和体验的一个重要意象。 “庄生晓梦迷蝴蝶”。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相对论 认识。 1、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 天与地、日与月、动与静、明与晦、生与死、消与长、 男与女、雄与雌,就是最普通的阴阳相对相生的概念。 2、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 “安危相易(变化),祸福相生(依存),缓急相摩 (寿夭交接),聚散以成(生死形成)”(《则阳》) 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说,死而不 祸。”(《秋水》),即《老子》所谓“祸兮,福之 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庄子认为得和失是无常的,生和死是变化不定的,变 化并不是消失,而是转变成另一种形状。如此,就不 会为得失、生死所困扰,就能培养安时处顺的心怀, 活着适然,死得安然。
二、《庄子》思想内容简介
(一)《庄子》哲学思想的中心:道。 1、“道”指宇宙的本原,世界的本质。道能产生天地、 驾驭鬼神;但又无有形象,不可言传。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 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 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 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 大宗师》)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 可言,言而非也。”(《庄子·知北游》) 2、“道”又是“一”的同义语。常用来称述事物的总 体性、同一性。 庄子认为客观事物不分彼此,是齐同的。同一性是永 远和绝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相对的、一时的、易逝 的。
(四)《庄子》的人生哲学: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 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办法。摆脱一切名利追求 的游世思想。 1、人生痛苦的原因:世俗价值观对人的精神折磨与压迫。 人生的痛苦不仅在于常受到莫名的伤害,或在灾难中丧 生,自己无法保全自己;而且在于精神奴役。精神奴役是 由追逐外物引起的,如富贵、名利、权势之类。追逐外物 的过程总是使人忧虑紧张,人与人勾心斗角,疲惫憔悴。 这种精神奴役使人生处于永无休止的折磨中,且无可逃遁。 人往往被环境驱迫着追逐外物,世俗社会的价值标准成为 对每个人的绝对指令。这种驱迫没有选择余地,又无处不 在,人被其支配无从抗拒,无法停歇。 〖 《琵琶记》真 乐在田园,何必区区公与侯?(蔡伯喈)/你为甚十年窗 下无人问?只图个一举成名天下知。你若不锦衣归故里, 谁知你读万卷书?(张太公)〗 2、解脱人生痛苦与避祸自保的方法: (1) “外天下”。超越外在各种因素的诱惑与影响,如 功名、利禄、富贵、声誉等。无已,无功,无名。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庄子》的 中心是人生哲学 ,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 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办法。 《庄子》内篇七包括:1、逍遥游:悠闲自得、无拘无束 的交游。人要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要与外物无待。无己, 无功,无名。 2、齐物论:“物论”即对客观事物的评论。庄子认为客 观事物不分彼此,是齐同的,因而应放弃一切对立。这是 作者无为政治与游世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 3、养生主:养生之道,支配养生处世的基本原则。安时 处顺,生死如一。 4、人间世:人间社会。认为有用有为必有害。 5、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标志。绝对服从天道的摆布,任 随万物的变化。 6、大宗师:天道为万物之宗,万众之师。彻底忘怀世俗 功利礼乐才能达道。 7、应帝王:回答帝王如何治天下问题。否定仁义法度之 治,提出淡泊无为的思想。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 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 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山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 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人世 间》)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洗儿》 ) (4)游戏人间,听天由命。 庄子认为,人生乱世,首先要学会“无用”以自保,另 一方面“无用”也不能自保,说明免祸自保并不完全取决 自己。因而应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以黑暗的方式活着, 这就是“支离疏”(《庄子/人间世》)的方式,在人世 的黑暗背景中过一种不认真的生活。无所谓原则,也不要 自尊,与世俯仰,随波逐流。以从身躯到品质都残缺不全 的样子与残缺不全的世界周旋。这是一种愤世嫉俗的情绪, 对贤邪不分的现实的嘲讽与敌意。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 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 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 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 “在屎溺。”东郭子不应。(《知北游》) 4、“道”又是一种精神境界:物我不分,物我两忘,去 我顺物,超然物外,物我交融。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一起存在,万 物与我合为一体)”(《齐物论》);“芒然彷徨乎尘垢 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安闲自得、不受任何束缚, 即超脱于人世之外,生活在无所作为之中)” (《大宗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