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目的:研究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因素,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一般资料和治疗方法,分析总结危险因素。
根据脑脊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同时应用利奈唑胺,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比较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脑脊液漏、脑室引流、幕下手术、手术时间>4 h、使用显微镜等。
患者治疗后共计有效率为93.0%,用药过程中没有肝肾功能损害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对症处理后好转。
患者治疗后白细胞、多核细胞、蛋白质指标明显降低、葡萄糖水平明显升高,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高,且危险因素较多。
患者在治疗中加用利奈唑胺效果确切,能够控制感染发展、改善生化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推广。
颅脑感染是神经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调查数据显示发生率为2%~18%,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1]。
临床治疗通常单用或联合应用抗生素,但实践表明有多种抗生素并不能通过血脑屏障,降低了药物作用,为抗感染治疗增加了困难[2]。
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以及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神经外科手术患者500例,其中术后发生颅内感染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18~72岁,平均(41.5±2.2)岁;手术时间40 min~7.5 h,平均(2.8±0.4)h;全身麻醉32例,局部麻醉11例;手术类型:颅内肿瘤切除术17例,脑出血手术12例,脑室钻孔引流术7例,蛛网膜囊肿术5例,其他2例。
1.2 临床诊断标准(1)依据《神经外科学》,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发热、呕吐等,实验室检查显示脑脊液中白细胞、蛋白质水平增高,细菌培养呈阳性[3]。
(2)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够积极配合医师操作。
(3)排除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合并严重肢体疾病患者,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1.3 方法1.3.1 研究方法回顾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时机、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以及是否发生脑脊液漏、是否留置引流管、是否使用显微镜操作等。
在感染患者和未感染患者之间平行比较,总结危险因素。
1.3.2 治疗方法患者积极采用脱水、降压、抗癫痫治疗方案,行脑脊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治疗,常见的如万古霉素、头孢他啶、美罗培南等,时间控制在2周左右[4]。
存在脑脊液患者行腰椎穿刺,释放并引流脑脊液,同时鞘内注射抗生素;脑室感染患者行侧脑室引流,并使用抗生素灌洗脑室;脑膜外、脑膜下脓肿患者,通过开颅手术清除感染病灶。
在此基础上,患者静脉滴注利奈唑胺(挪威Pfizer AS生产,规格:300 mL:600 mg,批号:H20110312),1~2次/d,600 mg/次,根据实际病情用药2~27 d。
1.4 观察指标(1)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如下:治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显示各项指标复常,脑脊液细菌培养呈阴性;显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多项指标复常;好转:治疗后感染得到控制,临床症状减轻;无效:治疗3 d后变化不大,或者病情进一步发展,或者死亡[5]。
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2)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脑脊液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多核细胞、蛋白质、葡萄糖。
(3)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处理措施和结果。
1.5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感染因素分析统计分析显示,脑脊液漏、脑室引流、幕下手术、手术时间>4 h、使用显微镜的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患者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人数(例)感染率(%)字2值P值性别男性296 8.1(24/296)0.223 0.636女性204 9.3(19/204)年龄60岁以内365 8.8(32/365)0.048 0.82660岁以上135 8.1(11/135)手术时机急诊408 8.1(33/408)0.738 0.390择期92 10.9(10/92)脑脊液漏有63 17.5(11/63)7.199 <0.01无437 7.3(32/437)脑室引流有55 21.8(12/55)13.736 <0.01无445 7.0(31/445)手术部位幕上432 6.7(29/432)14.390 <0.01幕下68 20.6(14/68)手术时间 4 h以内380 7.1(27/380) 4.501 0.0344 h以上120 13.3(16/120)显微镜使用144 13.2(19/144)5.431 0.019未用356 6.7(24/356)2.2 治疗结果43例患者治疗时间最短3 d,最长25 d,平均(11.8±2.4)d。
治疗后治愈11例,显效20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0%。
2.3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患者治疗后白细胞、多核细胞、蛋白质水平明显降低、葡萄糖水平明显升高,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x±s)时间白细胞(×106个/L)多核细胞(%)蛋白质(mg/dL)葡萄糖(mmol/L)治疗前 648.5±86.4 76.4±13.8 144.5±28.6 1.9±0.8治疗后 115.0±23.7 26.3±8.7 37.1±11.2 3.6±1.1t值39.048 20.138 22.929 8.195P值<0.01 <0.01 <0.01 <0.012.4 不良反应43例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没有肝肾功能损害发生,血常规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降低2例,白细胞计数降低1例,共计发生率为7.0%,分别应用白介素注射治疗和升白细胞药物后好转。
3 讨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3~7 d容易发生颅内感染,属于严重的院内感染事件,病死率高达27.4%以上[6]。
研究感染的危险因素,并积极采用措施防治,对于患者的治疗恢复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医护人员的研究课题。
本次研究中共选取患者500例,其中发生感染43例,发生率为8.6%,和肖志强[7]的研究报道相一致。
感染因素在临床实践和本次研究中均表明和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手术时机选择没有相关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发生脑脊液漏。
本研究中脑脊液漏患者感染率为17.5%,原因在于和脑膜缝合的紧密程度降低,导致死腔残留,不仅影响正常血供,也会造成营养不良。
国外在这一点上,早就有清晰的记录与研究,比如在Gong等[8]的研究显示,患者常伴有皮下积液,反复穿刺增加了细菌入侵风险。
(2)采取脑室引流。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室引流患者感染率为21.8%,相关研究与实际工作发现,留置引流管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平均发生时间为6.8 d左右,提示医护人员严格控制引流时间,加强护理管理工作[9]。
(3)手术时间、部位、操作。
本研究中手术时间在4 h以上、幕下手术、使用显微镜的患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3.3%、20.6%、13.2%,主要是因为患者颅脑组织暴露时间长、造成意外损伤、显微镜操作不规范等,都会导致细菌趁机而入,形成感染[10-11]。
有文献报道,颅内感染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阳性球菌,占到总数的70%以上,常见的如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等[12]。
患者抗感染治疗首选药物是万古霉素,但由于近些年临床应用广泛,革兰阳性菌的敏感性显著降低,且在脑脊液中的穿透率不高,从而导致临床疗效不佳[13]。
相比之下,利奈唑胺抑菌作用强,尤其作用于革兰阳性菌中,对葡萄球菌、肠球菌等均有较高活性。
患者用药后,血药浓度峰值为3.8 μg/mL,且该药物的作用方式和部位比较特殊,能够在细菌的核糖体亚单位发挥作用,不会影响肽基转移酶的活性,而是在于翻译起始阶段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实现阻止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效果[14-15]。
因此,临床上和其他抗生素合用不会产生交叉耐药性,有效提高感染控制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43例患者治疗时间平均11.8 d,治愈11例,显效20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93.0%,和曾上飞[16]、单小松[17]的研究数据相近。
综上,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高,且危险因素较多。
患者在治疗中加用利奈唑胺效果确切,能够控制感染发展、改善生化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 Jiang G Y,Chen Z L. Clinical analysis of 25 cases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infection[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2013,40(14):73-75.[2]崔向丽,刘丽宏,李激扬,等.利奈唑胺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疗效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23(5):287-290,295.[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13):245.[4]宋琦,王永和.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3):181-183.[5]岳晓艳,石广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抗生素使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34(2):177-180.[6]罗卫,刘晓燕,胡珍渊.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41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9):1538-1539.[7]肖志强.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4,30(11):1187-1189.[8] Gong J,Jia G,Zhang Y Q.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opera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ventricle irrig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2012,17(4):212-214.[9]宋伟正,徐声亮.万古霉素联合腰穿引流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16例分析[J].四川医学,2014,30(10):1270-1271.[10]沈伟锋,王雪新.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分析[J].中外医疗,2009,27(9):9-11.[11]车震,郝东宁.68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分析和治疗[J].吉林医学,2014,15(17):3741-3742.[12] Yang Y W.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78 cases of intracranial infection after opera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J].Chinese and foreign Health Digest,2013,10(39):203-203.[13]苏国强,贾红运.高原地区46例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3,20(33):214-215.[14]李卫星.浅析县级医院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8(1):215,216.[15]刘军.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J].医药与保健,2014,13(6):17,19.[16]曾上飞,娄晓辉,杨晓清,等.脑外伤合并颅内感染预后不良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医学,2015,24(5):381-385.[17]单小松,丁亚楠,王冀伟,等.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置换联合不同药物鞘内注射治疗的疗效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36(12):2802-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