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专业课复习是考研备考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真题是必不可少的备考资料。
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研专业课真题及答案,供大家下载使用,并且提供华中科技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更多真题敬请关注中公考研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解析一、名词解释(5*6分=30分)1、低档物品低档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的商品。
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所以,总效用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低档物品又分为一般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
其中一般低档物品是指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的商品,而吉芬物品是指价格下降、需求量下降的商品。
2、蛛网模型蛛网模型是指西方经济学中分析生产周期较长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情况的模型。
其基本前提是本期消费量受本期价格影响,本期供给量既受上期价格的影响,又影响下期价格的形成。
蛛网模型分析了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当相对于数量轴该商品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时,市场由于受到外力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会回复到原来的均衡点。
这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理想模式,称收敛型蛛网;第二种情况是当相对于数量轴该商品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小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时,市场由于受到外力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上下波动幅度越来越大,偏离均衡点越来越远,称为发散型蛛网,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极不稳定;第三种情况是当相对于数量轴该商品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需求曲线的绝对值时,市场由于受到外力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始终按同一幅度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既不进一步偏离均衡点,也不逐步地趋向均衡点,称为封闭型蛛网,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展成周期性波动。
3、纳什均衡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
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所组成的一个战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战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这个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
4、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它的数值通常是大于0而小于1的正数,这表明,消费是随收入增加而相应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的。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
边际消费倾向并不一定介于0到1之间。
当①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额与消费者的收入同时增加或减少时,边际消费倾向为正。
②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额与消费者的收入变化方向相反时,边际消费倾向值为负。
③当消费者对某产品的消费额不发生变化时,无论收入改变多少,边际消费倾向都不改变。
5、内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是指一些具有自动调节国民经济功能的财政政策,在经济繁荣时,能够抑制经济进一步扩张,在经济衰退时,能够阻止经济进一步衰退,因此可以自动地稳定经济,又称“自动稳定器”。
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
一般认为现代财政制度具有自动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通货紧缩时,具有阻止经济进一步衰退的功能;通货膨胀时,具有抑制经济进一步扩张的功能。
这种无需改变政府政策就能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自动变动,从而自动减少国民经济波动,稳定经济的机制被称为内在稳定器。
主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增减,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6、适应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在经济学中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
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
例如,如果过去的通货膨胀是高的,那么人们就会预期它在将来仍然会高。
在通货膨胀理论中,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一般认为是短期的冲击。
但是,一系列的冲击会引导人们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中的持久性的特征,特别在冲击较大的时候。
这样,他们就会给予他们对于将来的高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修正他们的经济行为。
譬如,他们会开始寻求更大的对(名义)支出的提升。
这本身还可以视为成本推动,导致企业推高他们的价格,特别在企业自身也有类似的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
这会激起另一轮的支付提升。
这与“物价与工资螺旋”一起对一个经济直接的制造通货膨胀。
“物价与工资螺旋”与适应性预期的结合反映了引起经济中的内置通货膨胀的近期经验。
二、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画图说明为什么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土地供给曲线垂直,即土地使用价格(租金)变化不影响土地供给量,并不是因为自然赋予的土地数量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为假定土地只有一种生产性用途,而没有自由用途。
事实上,任何一种资源,如果只能用于某种用途,而无其他用途,即在该用途上机会成本为0,则即使该资源价格下降,它也不会转移到其他方面,即供给量不会减少,从而供给曲线垂直。
如果土地对其所有者确有某些消费性用途(如打猎、做网球场或造私人花园等),则土地供给曲线就可能不垂直,而会略微向右上倾斜。
如图2、 以公地的悲剧为例说明公共资源面临的困境。
公地悲剧是指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
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我国公共资源3、 简述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及产生的原因。
1、交易动机。
人们的货币收入和支出之间有一定的时间期限。
在这个期限内,货币是必不可少的交易媒介。
因此,人们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
由于收支时间距离一般不会有变,所以此项动机保留的货币量基本上与收入维持稳定的关系。
2、预防动机。
为防止意外需要,必须持有一定量的货币。
为此项动机而保留的货币量也基本上与收入维持稳定关系。
3、投机动机。
人们为了在货币和盈利性资产间进行有利的选择,需保留一定的货币量。
如果现在的利率低(持币成本低),可能会上升,则可多持币到时在一级市场买进较高利率的债券或在二级市场买进价格下跌的证券,以获得较高的收益率。
反之,则减少持币。
可见,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
4、 简述挤出效应以及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挤出效应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Q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
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
在这四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三、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1、假设某特定劳动市场的供需曲线分别为DL=6000-100W, SL=100W.请问:(1) 均衡工资为多少?(2分)(2) 假如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征税10元,则新的均衡工资为多少(2分)(3) 实际上对单位劳动征收的10元税收由谁支付?(2分)(4) 政府征收到的税收总额为多少?(4分)答:.DL=6000-100WSL=100W(1) DL=SL即6000-100W=100W得W=30(2) SL, =100 (W-10)sL, = DL即100 (W-10) =6000-100W得W=35(3) 征税f,厂商购买每单位劳动要支付的工资由30元变为35元,每单位劳动多支出5元,工人提供每单位劳动可以得到35元的工资,但要交10元给政府,所以实际得到25元的工资,比征税前的每单位劳动30元少得5元工资:资。
由此可见,政府征收10元税收由厂商和工人平均分摊,双方各自承担5元税收。
(4)征税后均衡劳动庇佣量为DL=SL即100 (W-10) =100 X (35-10) =2500T=10*2500=250002.已知一个宏观经济中的消费函数为C = 100 + 0.8Y d(Y d为可支配收入,单位为亿元)),自发(主)投资I=50,政府财政政策包括政府支出G=200,定量(或自主)税收T0=60.,比例税率T = 0.25。
求:(1) 宏观经济均衡时的国民收入Y是多少?(3分)(2) (支出)乘数K是多少?(3分)(3) 政府的财政盈余是多少?(4分)答:(1) Y d=Y-T=Y- (T0+tY)=Y-60-0. 25Y得Y d=0. 75Y-60 ^又Y=C+I+G=100+0. 8Y d+50+200=100+0.8(0. 75Y-60)+250得Y=755(元)(2) K g=l/[l-b (1-1) ]=l/[l-0.8X(l-0. 25)]=2.5(3) BS=T-G- Tr= T0+tY-G- Tr=60+0. 25Y-G- Tr=60+0. 25*755-200-0=48. 75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用图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
答:(1)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为P=MC,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厂商行为的惟一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原则和必要条件是MR=MC。
设想厂商生产和销售产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MR)大于其边际成本(MC),表明该厂商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因而需要继续增加产量;如果产量增加到使边际收益(MR)小于边际成本(MC),则意味着厂商的利润因产量过多而减少,因此,需要减少产量。
可见,当厂商的产量使MR>MC,或MR<MC时,都不能达到最大利润的目的,而惟有MR=MC时的产量才能实现最大利润,所以MR=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
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2)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AR=MC=AC。
这是因为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在短期内可能出现三种均衡状态:一是它的需求曲线在平均成本(AC)曲线最低点下方,这时厂商的总成本(TC)大于总收益(TR),因而处于亏损状态;二是它的需求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上方,这时厂商的总成本小于总收益,因而处于盈利状态;三是它的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处与之相切,这时总成本与总收益相等,厂商的经济利润等于零。